第三节 九序心法
作为三一教的修炼心法,九序心法的产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过程。嘉靖二十五年(1546)林兆恩因科举屡次失败而最终放弃了举子业,开始致力于寻求心身性命之道,出入于释、道之间,“数年间,如痴如醉,如癫如狂。凡略有道者,辄拜访之,厚币之,或邂逅儒服玄装,虽甚庸流,亦长跪请教。故莆人咸以教主为癫。而教主殊不为少阻,而真心不退”。即便是如此,对于林兆恩来说,求道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儒者讲道,徒见其详于手容足容之间,剖析支离之陋,恐孔门授受之指,似不如此也。乃复弃去儒者之学,而从二氏者流,徒见其溺于枯坐顽空之习,搬精闭气之术,又恐释迦老子之道,似不如此也。忧愁愤闷,殆穷人之无所归焉。后遇明师,直指此心是圣,其所言者一本四书五经,曰:“由秦汉以来,此书乃为疏释所晦。”至艮背行庭之微旨,尤谆谆为先生言之。
根据林兆珂《年谱》的这段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林兆恩在弃去举子业之后所进行的求道过程的艰辛。最后,在“明师”的帮助之下,林兆恩才“豁然开朗”。我们无须深究“明师”的真实身份,因为这是宗教神秘色彩的需要。这段话告诉我们的是,林兆恩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之后,终于获得了心法——艮背、行庭心法。
艮背、行庭心法,是三一教心法修炼的基础,也是林兆恩得之于“明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三一教心法——九序心法。九序就是修炼的九个阶段,其最初两序即为:艮背、行庭。三一教门人在焚启告天,接受了完整的入门仪式之后,掌教(或主师)都要授之以修炼心法——艮背心法,亦即九序心法,门人弟子则按照九序的次第,依次修炼、体悟。关于九序心法,在《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中,林兆恩有过相关的论述。比如在《心圣直指》篇中,林兆恩对于艮背、行庭二序作了详细的解释,在《九序摘言》中,对于九序修炼作了精要的介绍。本人在田野调研中收集到的《九序摘言内景图》(又有一种称《龙江林夫子叙九序工夫录注要》,实际上内容与《九序摘言内景图》完全一致,可能是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称呼形式),是对于九序心法修炼过程的详细解释,同时,在台湾做田野期间,由于机缘巧合,又得到了台湾三一教负责人郭庆瑞先生对于前三序修炼的详细指点、解释,因此,本文将以这些为依据,对九序修炼的过程作一番大致的介绍。
修炼心法是三一教门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修炼心法之前是有前提的。我们在前面论述三一教修持次第的时候已经指出,三一教对于门人的修持有非常严格的原则性要求,即要按照立本、入门、极则的次第来进行。也就是说,在修炼心法之前,必须是完成立本的阶段。这一点,林兆恩在《书九序摘言卷端》中就明确指出:
余以三教为教矣,而诸生初来受业者,必先令其疏天告矢,而余亦时复申之以致严焉;而二疏所陈,悉皆生人之戒行,天地之常经,此教之所以立本也。既立本矣,而后方可与之以入门。
在进行心法传授之前,门人弟子必须先立本,亦即要遵从人伦纲常,履行四业,而不能以弃世的方式来求道。立本的方法首先是焚启告天,即念诵并焚《初学诸生告天矢言》(见《入门仪式》部分),然后告之以《申严戒诸生行疏》(见《教规戒律》部分),这两条疏文中所列举的内容大抵都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应当做到的一些伦理规范的要求,在林兆恩看来,这是人之为人所最基本的行为,所以称之为立本。只有做好了立本,才能够进入九序心法的修习阶段。
林兆恩的九序心法继承了道教内丹的基本理论,认为人的“性命”是从无形的“太虚”中来的。人孕育时,“性”与“命”混合为一;出生时,“性命”开始分离,演化为“精、炁、神”,精、炁、神各立一位,以“虚化神,神化炁,炁化精”的顺序衍化,“性命”就会随着人的肉体死亡而消失。要使“性命”长存不灭,就必须使精、炁、神的衍化顺序逆而行之,即所谓“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因此,他认为必须以人的躯体为丹炉,以精、炁、神为修炼对象,以九序心法为修炼之门,才能使“性命”重新混合为一,复归于“太虚”之中。那么具体的修持过程是怎样的呢?因为心法是专属于门人,具有一定的秘密性,门人不会轻易泄露给外人的。在教内,亦基本上是口口相传的。
九序心法第一序为“艮背”,其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是“以念止念以求心”,对此林兆恩的解释是:《易》曰:“艮其背。”背字从北从肉,北方水也,而心属火,若能以南方之火而养之于北方之水焉,《易》之所谓“洗心退藏于密”者是也。其曰以念而止念者,盖以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然圣人贵无念,而内念虽正,是亦念也。岂程子所谓“内外两忘”邪?此盖以妄离妄,以幻灭幻,而古先圣人所传受之心法也。故必忘其外而后能忘其内者,学之序也。背字从北从肉,乃北方之肉也。北方属水,今以北方之背之水推之,而南方之心则火矣。火阳也,南之而居前;水阴也,北之而居后。今以心之火之南,而洗之以背之水之北者,《易》之所谓“洗心退藏于密”,孔门传授心法也。
林兆恩所提出的“艮背”源于《周易·艮卦》卦辞“艮其背”,但是其所用的含义并非是艮卦卦辞的原意,对此林兆恩自己也曾明确说过,“夫艮背之言,虽出于《易》,而余窃之以接初学之士者,殆非《易》之所谓真实义也”,根据《象》辞的解释,“兼山,艮;君子思不出其位”,它强调的是君子不能够超出自己的本分、不能有邪念。而在林兆恩这里,他采用的是“艮”的基本含义——“止”(《周易正义》:艮,止也,静止之义,此是象山之卦;其以“艮”为名,施之于人,则是止物之情,防其动欲,故谓之“止”),“艮其背者,盎其背也。《象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而孟子所谓‘立天下之正位者’,艮背之要旨,入门之大法也”。林兆恩以“艮背”一词,表达的是“立天下之正位”的含义,亦即他所说的“以念止念以求心”。
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林兆恩以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认为背属水、北方、阴,而心属火、南方、阳。因为心是属火的,所以容易被各种外界诱惑所吸引。心之火,易燃也。诸凡功名富贵与夫声色臭味,有顺吾情而可喜者,则辄动其心而随之以喜,此是火燃,而心不能止乎其所矣;有逆吾情而可怒者,则辄动其心而随之以怒,此亦火燃,而心不能止乎其所矣。始则旦昼牯亡,终则夜气不存。夫至于夜气不存矣,岂曰燃之云乎,而燎原之势殆有不可得而熄灭也!人心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诸如功名富贵、声色犬马等等,都可以影响人心。人心也容易随着好恶而改变,这种心火可以产生严重的后果。
如何抑制心火?依五行相克的原则,唯有水才能克火,所以,应该用背之水来救心之火。水火中和,阴阳调和,才能达到“洗心”的效果,而这也是孔门心法所在。唯有如此,才能够止住人心的邪念,而重归于正,从而将放纵出去的心,重新收回。在个过程中,林兆恩强调了“念”的重要性:
念字从人从二从心,人二其心,而有念之善、有念之不善者,此路头之所由以分也。故善念者内念也,不善念者外念也。内念虽曰善矣,然亦不免有念。念从妄起,亦从妄灭,余故曰:以念而灭念,以妄而离妄。夫为学之人即从心之实地上做工夫,不亦善乎?而必先于念之路头上者,又何也?盖以内而忘外,以善而去其不善,以渐复其心之本体者,教之序也。凡属有念,皆妄也。皆妄则皆非也,而何分于内外邪?故以念止念者,以妄离妄也;以妄离妄者,以夷攻夷也。……始学之要,忘外为先;外既忘矣,然后方可以语之以忘内之功者,有渐之教也。
在林兆恩看来,“念”有内、外之分,内念为善念,外念为不善念,要用善念去克服不善念,即用内念去克服外念。但是,克服了外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因为只要是“念”,都是一种“妄”,亦即不好的,都必须去除掉,以达到“内外皆忘”的结果。这就是艮背心法的修持,简单地说就是“以念止念”。虽然内念也是不好的,但是,对于初学来说是必须通过以内在于自己的善念去克服外在的邪念的过程,然后才有可能达到“以念止念”的目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念”的,怎么能够去除杂念、邪念呢?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止”的目的呢?
对此,林兆恩也有相关的论述:初学之士须念“三教先生”四个字……无时无处而不念“三教先生”者,盖有似于侍立三教先生之侧而不敢须臾违也。念“三教先生”者,初从口念,而至于背之腔子里,久则念念只在于背。念念只在于背,则心常在背矣。念即心也,念起于心,而非心之外复能有念也。盖我元无此好色、好声之心矣,以见色而闻声也,而始有此好色、好声之心焉;今则惟念“三教先生”四个字,而不知有色,而不知有声,而不知有心。夫一念之诚而至于心且不知矣,则又奚有于色,奚有于声耶?
人心为什么会有邪念?为什么会被外界的功名富贵、声色犬马所诱惑,其关键的原因在于人心见到这些诱惑,而被这些诱惑所驱使,而并不是说这些诱惑本身是内在于人心的。要去除外界的诱惑,林兆恩要求门人时时刻刻念“三教先生”四个字,时时不能放松。这样一来,人的精神完全集中于念“三教先生”之上,这时候甚至于不知道人心的存在,又怎么可能会为声色所诱?这也就是林兆恩所说的“以念止念”,其过程大致如此:虔诚念“三教先生”——忘记外念——忘记内念。
那么,在现实修炼过程中,其实际操作过程又是怎样呢?根据郭庆瑞先生的解释,艮背的具体部位大概是在脊椎骨由下向上数的第七、八节之间。修持艮背心法的具体姿势并无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它要求修炼者直坐在椅子上,两腿自然分开,两脚跟间距约八寸(取脚踏八卦之义),两脚尖间距约一尺二寸(取十二雷门之意),双手自然平放在两膝上,五指紧拢,身躯挺直,全身放松,双肩不耸,头不要低下,两眼垂帘(即微闭七八分,可视脚前三尺),眼观鼻尖,舌抵上腭。在进入具体修炼过程之前,需要念一段秘语,“三教先生,三一教教主,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普化天尊,三十六天伏魔大帝,三峰张真人,上阳卓真人,法师下殿。弟子×××祈求先开天眼,传授心法”。念毕进入艮背之法的修习,艮背之法的关键在于集中人的意念、精神,将全身之精神集中于艮背。在修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地默念“三教先生”或“林龙江先生”,或默念“九序功夫艮背先,此身退在北辰天,功纯自有真消息,岂欲但余妄不牵”等口诀,从而逐渐入静,一切顺乎自然,既不可全念,也不可无念,念念止于在背。而修炼者的呼吸逐渐轻、缓、匀、深,两眼垂帘,舌抵上腭,眼观鼻,鼻观心,最终心有所止。
按照郭先生的说法,艮背的修炼实际上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去除杂念,将意念和精神最终集聚于艮背,这样可以为下面的修炼打下基础。如何判断艮背修习完成?郭先生说,在修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艮背会有跳动感,这个时候意味着艮背的修习完成。艮背的修习,实际上是由血而精而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初修炼者来说,因个人的根器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未必相同,但总体来说,大概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真正完成艮背的修习。而在每次艮背修炼的结束时,修炼者亦需要默念“吞忍耐气天尊”三遍,其意在于用自身的意念来推动体内之气的循环,由上而下。修行艮背心法的时候应当注意的是:(1)百日内不行房事;(2)以早晨五、六点,中午一、二点和晚间九、十点为最佳修持时间,一般以点燃一支香(约半小时)为准;(3)修持时面向亦有所区别:早晨和半夜面朝东,晚上面朝西,中午面朝南,任何时候面不能朝北。而且,在修炼过程之中,因为意念的集中,可能会使修炼者有困意,按照郭先生的说法,这是“睡魔”在起作用。如何应对这种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大概有三种方法,首先是避免疲劳,进入修炼时应当有非常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其次,可以通过多喝茶水来避免这种现象;最后,当修炼者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自身修炼而产生的“甘露”(在修炼之中背称为活水,是从人身的生死门——腰子——之中产生的)来克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