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被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而没有任何感激之情!不要让孩子认为爱只是人们口中廉价的话语!“爱”这个概念和“喜欢”“付出”两个概念是紧密相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告诉过孩子什么是喜欢,但是,他们能够体会到。“付出”则不同,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不容易理解,如果没有人告诉孩子什么是付出,孩子将永远不会知道“付出”这个概念。在告诉孩子什么是爱的时候,孩子必须明白什么是付出,否则的话,他们将不可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
爱的教育少不了付出的教育,也就是说,父母必须同时向孩子传授“付出”的概念,“付出”这个概念又和“主动给予”“辛苦”这两个概念有联系,所以,需要父母一并传授。值得庆幸的是,“主动给予”和“辛苦”这两个概念孩子很容易感受得到,只要父母乐意让孩子感受,他们便可以很快理解。
“爱”“付出”“主动给予”“辛苦”这四个概念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来之后,孩子还需要在这四个概念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再后,爱的教育才可以宣告结束。
将心比心
在做家务时,父母从来都是一肩挑起,没有任何怨言。是苦、是累都藏在心里,很少和孩子沟通。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孩子自出生开始,他们就很清楚自己的弱小,很多自己无力完成的事情父母都可以轻松搞定。在他们的眼里,特别是在很小的孩子眼里,父母甚至像神仙一样强大。就拿做家务来说,孩子当然觉得吃力,可是父母吃力吗?孩子的心中完全没有概念。所以,“能者多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孩子认为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
告诉孩子自己也很累,这种做法将打破父母在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话。请父母不必怀念这份光环,作为普通人,父母的确有很多无法处理的事情,父母头上的这份光环迟早会在孩子的眼中消失。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一点让这份光环消失呢?告知孩子自己也很累,不但能让自己得到部分解脱,对于教育也有莫大的好处。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很明确地用贝贝的感觉说明我的感觉,让贝贝明白,我和他是一样的。我也像他一样能感到累,希望得到休息。贝贝将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来体会我的感觉,这样,他具备了将心比心的基础。在做家务面前,我把我、贝贝妈和贝贝拉到了平等的位置,那么,具体由谁来做家务便不是“能者多劳”了,反而因为贝贝做家务少,他的内心有了愧疚之情,我劝说他做家务时就容易得多了。
利用孩子的“口实”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几乎无法说“我不爱我的爸爸妈妈”,而是说“我喜欢我的爸爸妈妈。”多数情况下,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既然孩子说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么,在需要时,孩子必须向爸爸妈妈作出证明,这就是孩子的“口实”。
在本例中,我便利用了贝贝的口实达到了我的目的。我对贝贝说了这样的话:“贝贝说喜欢爸爸,那贝贝想不想让爸爸过得舒服?”由于有先前对“爱”这个概念的诠释作铺垫,贝贝无法作出否定的回答。同时,我将自己的做法亮给贝贝看,通过将心比心,贝贝也无法不满足我让他做家务的要求。
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肯定的回应
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做了家务,做父母的需要给予肯定。
做家务时,孩子毕竟付出了劳动,他们会因为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高兴,他们会因为自己拥有对父母纯真的爱而自豪。父母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回应能提升孩子的满足感。特别是刚开始利用亲情说服孩子做家务时,如果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父母一定是满心欢喜的,在喜悦时向孩子表达爱慕之情,就是在最好的时机培养亲情。这远比单纯地做亲子游戏有效得多!
家庭的亲情越培养越浓厚,浓厚的亲情更有利于父母要求孩子做家务等。这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也是一个和谐的幸福家庭最令人心动和最令人羡慕的循环。
培养孩子是最高质量的爱
或许,有的父母会问,这样的话,父母的爱是不是就混杂了个人的私心,就不纯洁了呢?当然不是这样。
父母虽然要求孩子做家务,虽然要求孩子为自己服务,但是,这不是目的。在内心深处,父母还是为孩子着想的。纯粹物质上的和身体上的呵护当然表现了父母的爱心,但是,除了物质上和身体上的呵护之外,思想的引导、技能的培养和精神的呵护其实更为重要。孩子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他们拥有完善的思想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幸福。父母重视自己的责任,多花费精力培养孩子而不是单纯地照顾孩子,将是更高层次的爱,也将是最纯洁和最无私的爱!
让“帽子”飞一会儿
夸奖或者扣帽子并不是越频繁越好,更不是只要想夸想扣便可以进行。它们需要相应的技巧,同时要求孩子具备必要的条件。父母要控制夸奖的欲望,以便让孩子体验到被夸奖的喜悦。
夸不好会起反作用
扣帽子就是贴标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扣帽子这个手法如果能运用好,无疑会对教育产生极其积极的影响。可是,扣帽子并不是一定有效,为什么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喜欢不喜欢、认同不认同的问题。
例如,一个孩子刚开始学习钢琴时,一般来说,他会喜欢钢琴那流畅的音符。当他完成了一首比较容易的乐曲时,做妈妈的赶紧夸奖:“哎呀!你真棒,你弹得真好听!努力吧,你就是未来的钢琴家呢!”这样的话,孩子大概会非常喜欢。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一眨眼,孩子练琴有四五年的光景了,在每天两个多小时的练琴压力下,孩子感到了疲倦。孩子因为钢琴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时间,此时此刻,这架钢琴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诱惑。如果孩子完成了一首具有一定难度的琴曲,做妈妈的赶紧夸奖:“哎呀!你真棒,你弹得真好听!努力吧,你就是未来的钢琴家呢!”还是这样的话,在孩子听来未必能产生心动的感觉和奋斗的激情,相反,他有可能会感到深深的悲哀。他甚至会想:“如果没有钢琴,我会增加多少快乐呀!”
夸孩子的关键
那么,如何给孩子扣帽子呢?我来说说贝贝识字过程中的事例。
贝贝在幼儿园的阶段,我曾经对他作过测试,发现他认识很多字,便问:“你连这个字都认识?我没有教过你呀!是幼儿园老师教的吗?”
“不是。”他说道,“我自己学的。”
“啊?你都会自学了?”我故作吃惊地问道(我故作吃惊只是为了吸引他注意,让他觉得我们的谈话不枯燥)。
“嗯!我会自学了。”
“其他小朋友会自己学汉字吗?”
“不会。”
“有哪个小朋友认识的汉字比你认识的多的吗?”
“没有。”
“如此说来,在小朋友中间,你是识字大王呀!你真了不起!”直到此时,我才将自己夸奖的话说了出来。
在真正夸奖他之前,我一直在作着铺垫,直接点出他和其他小朋友相比的优秀之处,我要让他明白他的确有比其他小朋友棒,而他的棒是我夸奖他的原因。
这就是关键所在。扣帽子需要让孩子认可帽子,唯有如此,帽子才显得有价值。
夸孩子的要求
夸奖或者扣帽子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频繁越好,更不是只要想夸想扣便可以进行。它们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技巧,同时要求孩子具备必要的条件。父母一定要学会控制夸奖的欲望,以便让孩子体验到被夸奖的喜悦。必要时,父母可以主动出击,事先培养孩子拥有被夸奖的条件。
如果孩子表现不优秀,不要给孩子夸奖或者扣帽子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请先看这句话:“你真了不起,我真的很佩服你!”这句话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如果仔细分析,它在不同的场合产生的效果会完全不同。对我来说,如果您认可引导教育的思想并赞赏我多年来对贝贝付出的努力,听到这句话时我会很高兴。相反,如果您只是赞扬我会自己穿衣服,听到这句话时我能感到的将只有耻辱和愤怒,而且您越认真我越难受。成年人如此,孩子难道没有类似的感觉吗?如果孩子的表现的确很差,而且,孩子心知肚明,那么,做父母的给以极大的夸奖,试图通过夸奖激发孩子的自豪感,进而让孩子努力起来,难道不是痴人说梦吗?
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父母喜欢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引起孩子的注意。我和贝贝妈也曾经如此。记得有一次,贝贝拿着他画的画让我们欣赏,我和贝贝妈马上就夸奖了他。可是,一回头,我和贝贝妈便忍不住说了一句:“画的什么玩意儿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最强调的是真实,无论任何时刻,我都不愿意欺骗贝贝或者刻意隐瞒事实的真相。那次夸奖过贝贝之后,我的心里是很不舒服的。贝贝终有一天会明白真相,如果我一味违心地夸奖他,将会失去在他心中的威信和诚信,这将毁了我希望营造讲道理氛围的努力。所以,我很快调整了做法。
在夸奖或者扣帽子之前,父母必须学会驾驭孩子的心理体验。如果孩子的感觉不好或者感觉不强烈,那么,父母就不要给孩子夸奖或者扣帽子了。否则的话,孩子会对父母的夸奖或者帽子的反应变得迟钝,甚至反感。
注意比较的对象
可能有些父母会问:“孩子才那么大一点儿,他能表现得多么优秀呢?他们所画的画、唱的歌、跳的舞等在成年人看来都是非常幼稚的。如果只有孩子表现得优秀才能夸奖的话,还有几个孩子值得父母夸奖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请父母不要单纯地站在自己目前的欣赏水平上对孩子的画作作出评价。孩子现在的作品或者表演等或许不够优秀,但是,孩子有的是潜力。如果父母想提高孩子的心理体验,只要换种比法就行了。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比爸爸小的时候强多了,爸爸像你这么大时很努力地画画,可是,也没有你画得好。按照现在的态势发展,你长大之后一定会非常非常棒的!”这种说法,是从人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待问题,既不矫揉造作,也能让孩子感到满足。这种比较方式将儿时的自己作为比较对象和孩子作比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得孩子和父母具备了可比性。
另外的一种比法是将孩子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较,特别是与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玩的小朋友相比较。这种比较方式更具备可比性,而且因为经常相互接触,孩子的感觉将更加强烈。
利用先发优势,培养孩子的优秀
有一种说法叫作:赢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在相当程度上让孩子辛苦、让父母疯狂,我是非常不赞同不具理性的“赢在起跑线上”的。我希望父母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教育,根据需要,结合孩子的特点,对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作出规划,合理引导他们的人生。作出规划之后,父母才能真正做到“赢在起跑线上”,才能更好地利用先发优势。
和被动地夸奖不同,利用先发优势可以主动培养孩子的优势并对他们作出夸奖。这种方式很容易引导孩子某些技能的建立和发展。
在识字方面,我在很早时便对贝贝作了规划。我最初的想法是让他在上幼儿园之前可以阅读一般的书籍,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不过,在贝贝上小学之前,他的识字量是突破3000的。我的做法便是利用了先发优势。由于起步早,贝贝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很有优越感,然后,我不断地用“扣帽子”的手法强化他的优越感,结果是他自学的动力非常强劲。当然,我的技巧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这些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详细说明。
或许您会问:如果父母都利用先发优势怎么办?这难道不会引发父母之间不理性竞争吗?
我的看法是,先发优势能利用则利用,不能利用也就罢了。只要父母想夸奖自己的孩子,总能够找到合理的理由。例如,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将孩子和自己儿时的状态相比较,或者在更大的范围内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较(这将增加比较的基数,能够让孩子和不常在一起玩的孩子甚至根本没有见过面的孩子相比较)等。这些做法都可以尝试。
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和不合适的时刻进行
关于这个问题,我同样列举发生在我家里的事情来作说明。
有一天,贝贝练琴时,贝贝妈来到了他的身边,开始夸奖他。贝贝妈说道:“你弹得好棒哟!”
贝贝没吱声。
“你给我弹首《致爱丽丝》吧?”
“我不想弹。”
“可是妈妈想听呀,妈妈好长时间没有听你弹了。”
“好吧。”贝贝开始极不情愿地弹了起来。
弹完后,贝贝妈还想让贝贝给自己弹琴,我制止了她。我说道:“别打岔了,让贝贝好好练琴吧!”
“我就是帮他练琴的呀!”
“得了吧。你‘帮’他之前,他练琴多认真呀!你‘帮’他之后,他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我对老婆说道,“贝贝练琴时你别来夸他。”
“我夸他还错了吗?”贝贝妈有点不服气。
“当然错了!”我说道,“第一,你选择的时间点不对,你在贝贝专心致志练琴时分他的心;第二,贝贝学琴都是我带的,你不知道老师对他的要求,他有没有达到练琴的标准你一点都不知道,你凭什么夸他!第三,你的夸奖对贝贝来说已经没有感觉了。‘话说三遍,淡如凉水’,你难道不知道吗?”
“……”
“你的夸奖不可能起到夸奖的作用,所以我说你夸错了!”
“……”
对于贝贝的练琴,我现在极少采用夸张的语言对他进行赞扬。道理很简单:我是个门外汉,听不出他弹琴的质量。有时,他很兴奋地问我:“爸爸,我弹得怎样?”
“我觉得很棒,弹得很流畅,也很好听。但是我的水平不高,我说了不算,你老师说好才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