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态度惹的祸
我们回到刚开始提到的我儿子的那个同学吧。他父母都是大忙人,几乎需要天天加班。我儿子经常和他一起玩耍,我便询问,他的父母一般什么时间回家。得到的答案是他父母回家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晚上9点多以后。下午放学之后,他便独自待在家里,没有爷爷奶奶、保姆等的照看,他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一次,我儿子到他家里玩耍,我去他家里接我儿子。当我到达他家时,我儿子的作业已经在他家里做完了,而他的作业远没有完成。我问他:“你不早一点写作业,不怕你爸爸说你吗?”
孩子笑了笑,什么都没有说。
“你爸爸说你时,你舒服不舒服?”
“当然不舒服啦!”关于这一点,他的认识倒是非常深刻,所以他马上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那,你早点把作业写了不就行了吗?如果你在你爸爸回来之前把作业写完了,你爸爸就用不着说你了,你也用不着不舒服了,是不是?”
我儿子忍不住插嘴道:“就是!反正是要写的,早点写不得了吗?”
他还是笑了笑,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
从我进入他家开始,他的作业本便摊在书桌上面。虽然如此,但他没有坐下来的意思,他东走走,西看看,完全没有抓紧时间做作业的想法。以我的观点来看,他做事磨蹭的问题显然和他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可惜,我不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不好说什么。
当他母亲和我说起他孩子的磨蹭时,她是一脸的无奈。她的无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孩子的磨蹭,二是她们两口都没有时间照看孩子。
在本书中,我将只讨论他母亲无奈的第一个方面,无奈的第二个方面我们以后有机会的话再谈。当然,他的学习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他不存在不会做作业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我对他母亲提出了应对方法:
1.激发孩子的意识,要求孩子认真对待。
2.当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无动于衷时,对孩子施以高压。
还是那句话,我不反对父母对孩子采用柔和的方法进行教育,如果柔和的方法有效的话。问题是,这个孩子办事拖拉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几年,他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事实证明,他父母采取的相对柔和的态度完全无效。在此情况下,他父母必须考虑改变方法,对他严厉起来是其中一种很可能有效的方法。
3.作效率训练。
为了提高孩子的效率,我们需要给孩子明确的任务量并要求孩子尽快完成。训练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例如,我们可以将孩子作业中的数学部分单独抽出来,在数学作业中再抽出固定的题目(例如两道计算题)对孩子进行训练。
在训练之前,父母先让孩子看看数学题目,然后询问孩子是否会做。如果孩子说不会,那么,父母要用其他例题对孩子进行讲解,一直到孩子说会了之后为止。例题的选择上,父母可以通过更改数字转换而来。
排除了不会做的可能性后,父母便可以无所顾虑地对孩子进行训练了,方法当然是计时。第一次训练之后,父母将得到一个时间值,我们假定是15分钟。虽然时间很长,但请父母不要生气,也不要发火,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一个孩子可以认可和接受的标的,父母如果发火,孩子不容易信服。第一次不是对孩子提出要求并作训练的,而是让父母对孩子的能力作出评估的。
第二次,父母同样抽出数学作业中的两道计算题,事先告诉孩子要求他尽快完成。并对他说明,根据他的能力顶多15分钟便可以完成,只要他肯努力,大幅度缩短完成时间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父母可以根据上次孩子的表现,指出孩子上次哪些步骤花费了不应该花费的时间,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在这一次克服这些不必要的步骤。如果孩子克服了这些不必要的步骤,他做题的时间必定大幅减少,做题的速度也会明显提高;如果孩子完全不克服这些不必要的步骤,甚至花费了更长的时间,父母便可以让孩子体会如果不做必须做的事情的后果了。
第三次的训练以及以后的训练和第二次差不多,不同的是作为评价孩子效率的时间将会有所变化。另外,经过努力大幅缩减做题时间之后,孩子能压缩出来的时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少,父母切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训练能达到的目标,父母不必抱太高的期望值。即便孩子和同龄孩子相比,做作业的速度仍然较慢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对于一个长期懒散的孩子来说,想要他完全放弃懒散并以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对待作业是需要比较长的适应时间的。效率训练完成之后,父母仍然需要和孩子沟通,要求孩子保持并尽量提升效率,但是对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就完全不必要了。
父母可以开动脑筋,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和自己竞争或者和别人竞争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我在本节说的这个训练其实就是逼迫孩子和自己竞争。如果想让孩子和别人竞争的话,可以找孩子的同学等同龄孩子。请父母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一起比赛做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效率训练时,父母需要选择较小的任务量。这是因为效率训练对孩子的注意力和激情是一个考验,过大的任务量容易引发疲倦并让孩子产生放弃的想法,所以,请不要用老师给孩子布置的所有作业来训练孩子。也就是说,任务量的大小在效率训练中非常重要!另外,每次进行训练的任务量必须相当,只有这样,所测试的时间才有可比性。
另外,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孩子无效的步骤,不可只管测试不管过程。当然,为了保证训练的效率,父母的意志必须坚决,该强制时必须强制。
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办
用道理教育孩子是解决屡教不改的灵丹妙药。尽管如此,很多教育目标需要分阶段完成,孩子需要更多、更长的时间,父母切不可操之过急!
对人不对事的屡教不改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为了矫正孩子的某项缺点对孩子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技巧。所有技巧用过之后,孩子依然如故,这种状态往往令父母非常崩溃:道理已经讲烂了,讲得没法再讲了,孩子甚至完全认可父母所说的道理,可是他们就是不愿意改变;该许诺的好处也乐意完全兑现,可惜,孩子不为所动;赞扬孩子、赏识孩子、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孩子完全不在乎;嘟囔、批评、吵,甚至打骂也用上了,孩子更是不愿意屈服……
父母还能如何呢?我通过一个例子开始这个问题的讨论。
有一个清明节,我准备带贝贝回老家看望我爸妈。我提前买了火车票,该出发时,他却磨磨蹭蹭。贝贝妈着急了,便劝他抓紧时间,就对他说道:“贝贝,快点吧,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
“哦。”他虽然应承了一下,但仍然我行我素。
看到劝说没有效果,贝贝妈再次说道:“快点吧,贝贝,你不怕搭不上火车吗?”
他没有出声,对贝贝妈的劝说不理不睬。
“你还要准备书包呢,不抓紧时间怎么办呀?”
“我知道!”他依然对贝贝妈的话无动于衷。
“贝贝,我给你说话你听到了吗?你不抓紧时间真的不行了。”
“……”
“贝贝……”
“……”
“贝贝……”
“别劝他了!”我打断了贝贝妈的话。我对贝贝妈说道:“你这样劝他有什么意思呢!他根本就不理你。”
“他不理我,我也得劝他呀!要不然,误了火车怎么办?”贝贝妈辩解道。
“劝是要劝的,只是你这种劝法不行。”我说道,“贝贝已经知道了你的意思,他也明白你说的道理,他不行动说明你该采取其他措施了。你不醒悟,而是反复重复说相同的话只会让贝贝觉得你的话可以不听。你难道想训练贝贝对你的话免疫吗?”
贝贝妈无语。
我来到贝贝面前,对他说道:“贝贝,现在不早了,必须抓紧时间,我们很快就要出发了。”
“哦!”听到我的话,他立刻行动,很快就准备好了。
为什么贝贝对我的话的反应和对贝贝妈的话的反应截然不同呢?稍加分析,我们便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要求孩子“听话”是孩子不听话的根源
在我家,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的道理同样的话,从贝贝妈的口中说出和从我的口中说出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完全是因为我和贝贝妈与贝贝的交往模式不同所致。
贝贝妈比较感性,不怎么乐意改变。虽然我早已和贝贝建立起了讲道理的沟通模式并希望贝贝妈也建立起这样的模式,但是,贝贝妈并不是十分上心,她和贝贝的交往模式是不完全的讲道理模式。她有时会和贝贝讲道理,有时则不。她有着比较强烈的依赖心理,总想着有我在,她可以不用太操心。遇到难题,她基本上让我帮她解决。起初,我强烈地要求她改变,但是没能如愿,不但如此,我和她还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爆发过不少冲突。直到我悟出了开放教育环境的理念并将它引入了我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后,我才不再强求贝贝妈改变了。我甚至认为贝贝妈和我保持不同的教育思想对贝贝的教育是有好处的,于是,我默认了贝贝妈的做法,我们之间因为孩子教育方面的冲突也基本上消失了。
最终的结果是,贝贝妈有时甚至时常会要求贝贝“听话”。本例中,虽然贝贝妈也向贝贝阐明了道理,但是她更希望贝贝在自己的催促下接受,也就是说,讲道理成了辅助方法,希望贝贝听从安排是主要的措施。
要求孩子“听话”往往是不听话的根源,也往往是孩子屡教不改的一个诱因。我常常对贝贝妈说:“要求贝贝做事不要啰唆,一是因为啰唆惹人烦,二是因为啰唆实际上是在训练贝贝不把你的话放在心上。”
在上面的例子中,和贝贝妈相比,我对贝贝说的话就很简洁,但是效果好多了。或许有的父母会问:“贝贝这样的表现,是贝贝怕你吧!”我可以很确定地说不是这样。我在要求贝贝出发时所说的话语虽然很简短,但是,我的态度绝对不算严肃,也绝对称不上严厉,我更没有对贝贝生气或者发火。
我和贝贝沟通时有个惯例,就是谁的对就听谁的,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贝贝立刻行动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贝贝认真地考虑了我的话。
我和贝贝沟通时,在说明道理的阶段通常异常有耐心,我会用多得多的话语向贝贝阐明我的观点,一旦在道理层面达成共识,我的话语就简洁得多了,按道理办事不需要商量和犹豫!这种模式保证了贝贝是因为道理而作出决定,而不是因为我的“话”而作出决定。
在这件事情上,贝贝妈的做法刚好和我相反,她在无关道理的劝说上面花费了过多的口舌。这种做法也表明,贝贝妈其实是希望贝贝“听话”。
由于交往模式的影响,贝贝和我交往时更倾向于和我讨论道理,而对于贝贝妈则不是这样。有时候,贝贝喜欢和贝贝妈讨价还价。
普遍的规律是这样的:讲道理的模式强调的是客观,谁的对谁的错很确定,不必商量,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听话的模式强调的是主观,既然是主观,便有可能根据情况作出调整,这给孩子留下了念想。
所以,贝贝听我的,是因为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贝贝不听贝贝妈的,是因为他觉得可以和贝贝妈讨价还价。
在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父母和孩子将一起锻炼讨价还价的能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有些事情本来很容易解决,但是,慢慢地变得不容易解决了;有些事情本来只是有点困难,但是,慢慢地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进而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可以说,听话的沟通模式是滋生孩子屡教不改的温床,而讲道理的模式则有利于消除孩子的屡教不改。
逐步升级的矫正方法是屡教不改的克星
为了消除孩子的屡教不改,仅仅建立起讲道理的沟通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我和贝贝之间的沟通模式是很成功的讲道理的沟通模式,可是,我在教育过程中也遇到了他屡教不改的状况,这一度令我非常为难。
在刚刚开始培养他练琴主动性的那段时间,他的表现就很不好。他很赞成自己安排练琴时间的长短和强度,并答应将该完成的练琴任务高标准地完成,可是他经常自食其言。我的劝说没有多少效果,只好加紧了对他的提醒和督促。我不得不在每个周四、周五、周六反复提醒他练琴(贝贝周六下午上钢琴课),而他常常心不在焉,他经常把原先每天30分钟的练琴时间缩短到15分钟甚至更短。我提醒他时,他便说:“我现在是自己安排练琴的时间,我保证通过就行了。”
他这么说,我便无可奈何。
有一个星期四,他放学后不想练琴,选择在楼底下玩耍,一直到很晚很晚才回来。他到了家里,我叫住他,问道:“贝贝,你今天回来这么晚,还有时间练琴吗?”
“我准备今天少练点儿,明天多练点儿。”他答道。
“这几个星期,你总是把练琴任务放到后面,可是,你每次完成的都不怎么好。如果不是我周五、周六催你,你恐怕连通过都成问题了。”
他没有说话。
“我只想问你,如果到明天晚上也就是星期五的晚上你还练得很生怎么办?”
“那,我星期六上午一个上午都不休息,一直练琴!”
“如果你还练不好呢?”
“那,那我就没有办法了。”
我有些生气,严肃地对他说道:“我警告你,我们说过让你自己安排练琴的时间和强度,但是有个前提条件,你必须安排好,必须高标准地通过。通过前几个星期的练琴情况来看,你现在的安排不行!不行的原因是你练琴的时间太短了!以前你每天练琴30分钟,现在呢?平均下来20分钟可能都不够!练琴时间太短的话,你不可能高标准地通过,你觉得呢?”
他有些理屈,小声地答道:“是。”
“那你准备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