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有无限更新能力的干细胞
49521000000011

第11章 细胞与干细胞基础知识篇(4)

其主要症状是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同时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后果严重的致残性疾病。

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为1.5‰~5‰,它对孩子的健康和未来有着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脑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因神经损伤而造成各种瘫痪病人的治疗恢复,一直是医学界需要研究攻克的难题。而随着神经干细胞研究的进展,移植治疗脑瘫将使受损的部分脑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从而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

关于其细胞的修复机制,目前国内外神经科学界比较一致: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一种是替代作用,即通过替代已经损伤的神经细胞进行修复。另一种是营养作用,即通过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如神经营养因子等,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

目前,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在临床应用上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病人不但病情得到缓解,甚至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地进步完善中,相信干细胞的治疗效果会越来越让人满意。

8.干细胞治疗心脏病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约翰·亨特医学研究院日前进行了全球第一例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冠心病的尝试。手术后,病人情况良好,并有望成功。有关专家为身患严重冠心病并已生命垂危的病人实施了人类首例胚胎干细胞注射治疗。

医生从病人的骨髓中抽取了干细胞,经过培植,注射进他的心脏组织,利用这些干细胞来修复或更换已经坏损的冠状动脉。

目前,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工作仍处于基础阶段。尽管如此,一些专家还是认为从成人体内提取的干细胞能够修复人体受损的组织。在进行反复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就可以弄清并掌握干细胞生长成人体内具体组织的程序。

因此,科学家今后在利用干细胞培育不同的人体组织时,可对其进行更精确的控制。如果这一尝试最终获得成功,那么更多的心脏病患者将摆脱病魔,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9.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具有特殊破坏性的退行性病变,而且易发于年轻人,也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病机制与脂肪栓塞、血管内凝血、骨内高压和骨细胞脂肪性坏死有关。

现有的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但效果不满意。近10年来的实验和临床证明,血液干细胞能充分分化形成骨细胞,能有效再造股坏死区域的骨结构。血液干细胞中还会有血管内皮干细胞,后者是再造和新生血管的主要干细胞。

因此,对Ⅰ-Ⅲ期股骨头坏死病人进行髓蕊减压术加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形成新的良好成骨细胞,重建骨质结构,有效再造坏死区骨质,恢复和改善股骨病变区的血供,治疗效果显着并持久。

10.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它的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目前,急性心肌梗塞的表现症状有很多种:疼痛是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而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的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常会感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不会疼痛,起病就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另外,20%的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而且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昏厥。如果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

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由于心肌遭受严重损害,左心室排出量急剧降低(心源性休克);其次,剧烈胸痛会引起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此外,有因呕吐、大汗、营养摄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

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分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塞容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塞容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则多见于心房梗塞。

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着减弱而且不协调,因此在起病最初几天容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紫绀及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全身症状的表现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这主要是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梗塞后1~2天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能确保对心脏的损伤不会恶化或复发,但这一疗法却无法修复已经发生的损伤。

由于胚胎干细胞能产生机体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因此研究人员研究了干细胞修复因心脏病发作导致的肌肉损伤的可能性,并且获得了相当令人振奋的结果。实验中,研究人员诱导大鼠发生心肌梗塞,然后将鼠胚胎干细胞注射到受损的心肌中。过一段时间,这些移植的干细胞变成了心脏细胞,与周围的肌肉融合在一起并且减少了通常与心脏病有关的伤痕。在3周内,研究人员观察到小鼠的心脏功能有所改善——尤其是在受损区域中比较明显。这种修复功能在接下来的12周都没有消失。而且,在接受干细胞移植的心脏中,对压力的反应也较好并且不会出现死亡或表现出心率异常。

因为胚胎干细胞移植起效较快,并且不会因为治疗结束而消失,这就意味着干细胞在长期的心脏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通过使受损的心肌层再生并促进心脏修复,胚胎干细胞为减少因心脏病发作导致的残疾或死亡,提供了一个治愈的机会。

11.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它大多发生在年龄较大、病程长而且控制不佳的患者。若合并下肢动脉硬化,则会引起肢体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及休息痛、夜间痛,严重时足背动还会引起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若再合并神经病变,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局部抵抗力减弱,微小的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局部出现胼胝、鸡眼处理不当、皮肤轻微外伤,即可造成感染。由于痛觉减弱或消失,人们不能及时发现病变,从而使伤口迅速扩大,造成足部感染,足底溃疡,足趾足跟坏疽。

目前,人们对糖尿病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截肢。然而,截肢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和病人家庭都会带来负担,因此大多数病人和家属都不愿意接受。

最近几年来,一些科学家探索新的方法,应用自体血管行下肢小腿或足部动脉搭桥的方法治疗患者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也取得了成功。目前,这一方法已在100余例病人身上得到了治疗,并且绝大部分患者保住了肢体,从而也挽救了性命。

而且最近科研人员又开展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也取得了成功,达到了治疗目的。而传统观点认为成体只存在血管形成,由原先存在的血管内皮以出芽、分裂、增殖等方式形成毛细血管丛。这种形式常见于子宫内膜增生、创伤愈合、肿瘤生长和播散等病理、生理过程中。

近来的研究表明体内尚存在血管生成,由血管内皮祖细胞原位分化为原始毛细血管网。这一生理过程原以为仅见于胚胎形成初期的血管发生,成体中的内皮祖细胞存在于骨骼和外周血中,并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动员到缺血区域,参与血管新生。由于皮内祖细胞增殖分化能力明显高于内皮细胞,所以由内皮祖细胞形成血管的规模和循环重建的程度要明显增大。动物实验已经证实来源于骨髓或外周血的内皮祖细胞能够在血管损伤部位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进而改善肢体血供。由于这种细胞治疗的干细胞取自患者本人,因此不存在免疫排斥及胚胎干细胞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日本已率先开展了一期临床应用,实验证明,37%的缺血肢体血供得到改善,踝肱指数增加,造影显示有明显的侧支血管生成,降低了截肢率,促使大部分溃疡愈合。更为重要的是,该试验没有出现任何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综合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初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