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霸王项羽传
49523200000019

第19章 鸿门设宴成阳封王(4)

在秦朝以前的中国社会中,个人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历史上优秀的个人,在发挥他们对历史的作用时,都是靠他们的家族作为他们的依托。中同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一部大家族的历史,而不是个人的历史,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历史完全有理由更重视整体而不是个人。但是,当秦王朝从历史上消失的时候,也就是人从他原来各自的家族中彻底独立出来的时候,大家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许多功能,逐渐地变形为一种沉迹,即使它仍旧在中国历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昔日对人个性的束缚却不复存在了。家族对人的强制性在萎缩,而项羽却仍旧像他以前各时代的伟人一样,试图利用家族的这种强制力。所以他是失败的。尽管他对他的家族总是另眼相待,可是他的家族却并不是对他忠心耿耿。就是这个项羽如此信任的项伯,不单是在鸿门泄露军事机密,而且在项羽死后投降了刘邦,被封为侯,被赐姓刘。——他自己已经就不再承认他自己是项氏家族的一员了。

项羽的身上存在着许多自我矛盾的地方。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重视发挥本家族的力量。同时又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

项羽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听从他人意见的入。但是他一直就分不清楚什么样的意见应该听从。而什么样的意见不应该听从。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也许只是一个小毛病,但是作为一个全军统帅。这是致命的弱点。

项羽暂时地停止了进攻的脚步,他准备听听刘邦到底要与他说些什么。

项羽犯了一个大错误,而且这还仅仅是他以后一系列错误的开始。

7历史的偶然——鸿门宴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亲自赶到项羽的军中。为表示他的诚意,他只带了百十名随身的护卫人员,没有军队跟随。刘邦的内心中也知道,如果项羽真的要杀他的话,他就是把他自己的部队全部带来也无济于事。他所能做的只是装出忠诚来取得项羽的信任。

刘邦不得已而走这一招险棋。

仅仅是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刘邦与项羽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刘邦为了活命,也可以说为了自己将来有可能打败自己的对手,他可以甘心情愿地受辱,并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已的心理。项羽却把个人的荣辱看得十分重要,在乌江边,他本来是有机会渡江活命的,并且正如后人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许他回到江东以后,可能会在与刘邦重新进行的战争中获胜。可是项羽不在乎这些,他宁可用死来洗刷自己战败的耻辱。项羽渴望着胜利,渴望着成功,但是他更渴望着荣誉,胜利与成功却并不一定可以带给胜利者与成功者荣誉。如果两者不可以兼得,项羽宁愿放弃他所追求的成功与胜利,也要选择荣誉。即使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也在所不惜。

一种非常古老的荣辱观,一种非常执着的追求,这是项羽身上散发出的动人的魅力。但也正是项羽悲剧的核心。

正是因为项羽追求着一种几乎是不属于世俗的荣誉,所以他的身上才显示出逼人的英气。面对他所追求的,我们只能是掩卷兴叹,赞美不已,却没有一个人想去效仿他,因为每一个人都认为这种荣辱观是高不可及的。

项羽却认为这种荣辱观是可以实现的,也是一个英雄人物所应该实现的。

他实现了!代价是沉重的,失去了妻子,他失去了国家,失去了生命!

这个代价沉重到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以至于再也没有人尝试着去实现。

在鸿门,刘邦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了他实用的一面。他为的只是最后的胜利,他不是为了羞耻。

一见到项羽,刘邦立刻很热情地上前行礼,并对项羽说:“我本来是和将军您一起进攻秦国的。将军在河北作战,而我在河南作战。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是我先攻进关中,万没有想到是在这个地方与将军相见。但是我听说,目前有小人造我的谣言,使将军与我之间产生了一点小小的误会。”

项羽很随便地说:“这些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又怎么会到这里来。”

随同项羽迎接刘邦的范增听到这话大吃了一惊。

敌人中有内奸,这正是一个军事家求之不得的良机。隐身在敌军中的内奸,其作用就像是一个随时可以参战的庞大预备队。怎么能将这样的消息传送给敌人呢?

军事家的道德观并不能与正常人完全一致,难道是项羽并不了解这一点?

范增开始意识到,项羽已经没有除掉刘邦的意思了。

项羽称范增为亚父,可见其对范增是十分尊敬的。但是在处理刘邦这件事上。已经表露出。他对范增并不是完全信任的。在他的家族中荠不具有主导地位的一个项伯,就可以在深夜见项王,说服他改变与亚父一同做出的重大决定,而且在事前。并不征求范增的意见,在事后,项羽也并没有马上通知范增,与他达成谅解。

不知范增在知道项伯昨夜的所作所为后会有何想法。

但是看到项羽竟然与刘邦谈得十分融恰,范增不免担心起来。他也在项羽身边多年了,他了解这个年轻人,也可以说,项羽的成长过程都是范增亲眼看到的。他从项羽的言谈举止当中,从他的表情当中,都已经看出了项羽已经没有杀刘邦的心了。因为范增想不出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所以他一时也还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项羽传下话去,在他的大帐中设宴款待刘邦。

中间面东的一席坐的是项羽、项伯。在左边的一席上,是范增的座位,右边的一席坐的是刘邦对面的席上是张良坐陪。

席上最轻松的人就是项羽。他在昨天夜里与项伯交谈以后,就已经安下心来,决定不同刘邦发生冲突。楚军最有势力的两位将军之间进行战争总不是一件好事,并且对于项羽统治天下也不能说是好事,刘邦虽然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他毕竟也有自己的势力,而且是除了项羽以外最强大的势力,所以,只要他肯于承认项羽的领导地位,项羽也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今天之所以在帐中设宴,也是为了对刘邦表示一点亲近的意思,以使他忘记刚刚发生的箭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告诉刘邦,他军中的内奸是曹无伤,也是出于同一目的。现在,对于项羽来说,他希望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秦王朝已经灭亡了,项羽认为战争也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他起兵的一切目的只是取代秦王朝的统治。现在来看,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他没有必要继续战争。所以项羽很自然,很轻松,说笑着,还不断地向刘邦劝酒。

但是项羽并不明白,政治绝不等同于邻里相处。

坐在他右面的人就是与他争夺天下的对手,他们的矛盾不但是迟早都会发生的,而且是不可以调和的。杀了他,就在日后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不是选择战争,这并不是参加战争的一方可以决定的事情。

可是项羽在想:当人家登门陪罪的时候杀了人家。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好说不好听的事情。如果那么做。我会一辈子被入骂成是无耻小人。

项羽的愿望是在战场上与他的对手一决高低,凭勇气与实力战胜他的对手。以阴谋战胜对手甚至是杀死对手。在项羽的道德观念中都是可耻的事情。

赢就要赢得潇洒,即使是输,也要输得漂亮。

宁可得不到诱人的胜利,也不可以做出可耻的事情。

但是项羽从来就没有想过,当对手避免与他在战场上接触,而就是要以阴谋战胜他时,他又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没有荣辱观,甚至是道德观的人,是不应该对他讲耻辱的。

刘邦恰恰就是这种人。

刘邦有一句名言:“我宁可使计,也不会使力。”

他追求的目标是胜利,为达到目标,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只要目标实现了,以什么方式实现,他并不在乎。

刘邦的出身原本就是无赖。所以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一直就处处表现着一种近于无赖的作风。在他处于优势时,他可以大模大样地坐在床上洗脚,对前来拜见他的人理也不理。在他处于劣势的时候,他也可以低声下气地去给他人陪笑脸,而且能尽到一切可能地去讨好、表现。他从来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因为这只是他追求胜利的一种手段,就像在战场上拚杀以获得胜利一样,是途径,是方式,并不是他的生活。在人生的舞台上,刘邦为了表演他自己,为了表现他自己,不得不时常表演出不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来。

但刘邦的表演也是努力的。他的成功绝不是碰运气。

也许正是二人的出身不同,导致了他们在气质上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

项羽虽然在楚国灭亡以后流落民间,但是在项梁的精心培养下,他所受的教育还是标准的贵族教育,他的价值观念受贵族传统的荣誉感的影响特别大。刘邦则不然,他没有受过什么正式的教育,他所获得的一切,都是他在实践中自己摸索出来的,而且他的实践总是在不同的阶层人之间进行,他接受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价值体系,最终,对于他来说,就根本无所谓价值观念存在了。他只信奉一点,成者王侯败者贼。

现在的刘邦,坐在鸿门项羽军中的酒席上,心中一直是七上八下的。他很清楚,自己随时都有身首异处的可能。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项羽的部队,回到他自己的队伍中去,这样他才有安全感。但是他也十分清楚,此时此刻,他如果表现出不安、疑虑、惊恐、退缩,或者是提出回自己的军营去,只能是给已经按在自己脖子上的刀加上一把力。他随时都在提醒自己记住他此行的最主要的任务——取得项羽的信任。也可以说,这是刘邦的惟一生路。

刘邦在酒席上也表现得很轻松,他热情地与项羽谈笑着,两个昨天还要率军决一死战的人,今天在酒席上却显得十分亲密。

表面上的一致掩饰的是内心的巨大反差,项羽是真挚的。刘邦却是虚伪的。

表现出与内心完全相反的东西并且还让人信以为真,这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这正是刘邦的专长。韩信到临死才明白,刘邦早有杀自己的心,也就是因为刘邦的这种特长欺骗了他。刘邦也在欺骗着项羽。

虽然项羽被刘邦蒙在鼓里,但是刘邦的表演并不是可以蒙过所有的人。

在座的人当中,还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范增。

从刘邦一进楚军大营的那一刻起,范增就在一直观察着他。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着丰富的阅力,但范增越是观察,也就越是害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处于刘邦这样处境中的人,恐惧、不安是正常的,谈笑自若是不正常的。

刘邦一直谈笑自若。

说明什么?

第一,他有可能是有恃无恐。

不!绝对不可能。刘邦现在有什么可恃?无可恃怎么能无恐?范增并不知道项伯的所作所为,他万万也想不到,刘邦所恃的竟然就是项羽身边的亲信。所以,在范增的分析中,很快地将这一点排除了。

第二,他可能是不知事情有变。

不对。从他一入楚军大营,就向项羽道歉,并引得项羽说出了曹无伤来看,他绝对不是对事情一无所知,而是正好相反,他是有备而来。

第三,他可能是心底无私。

不可能。如果他心无邪念,他在问题说明白以后,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对项羽持一种十分明显的讨好态度。

那么,刘邦的举动说明了什么昵?

只能说踢他是一个枭雄!

必须除去他!

范增坐在项羽的左边席上,见项羽迟迟不肯动手杀刘邦,他不知道项羽已经改变了主意,而是认为项羽在一时之间难以决定,下不了决心而已。所以在吃酒时,范增三次举起他身上所佩带的玉珏向项羽示意。暗示他应该下定决心,杀掉刘邦。

项羽视而不见。

范增心中十分着急。因为他明白,一旦酒席宴后,刘邦告辞离开楚军大-

营,这就是放虎归山。现在杀了刘邦,刘邦的部队呈群龙无首之势,马上以项羽的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对他们展开招降活动,是极容易成功的事情。

战争可消于无形,项羽的权力也得到稳固。可当刘邦一旦回到他自己的军营中,再想把他诱出来却是难以实现的事情。想除去他,只能是与他的部队宣战。那样一来,不仅是项羽要花费相当大的力量才能够战胜刘邦,而且天下诸侯之间也不知道会不会中途发生什么变化。事情是很复杂的,胜利可以指望,在时间上却是遥遥无期的。

项羽绝不会是没有看见范增的暗示动作,因为范增的动作实在是太明显了,以至于在席的诸位没有一个会看不到。可是项羽没有反应。不能打动项羽,老头子决定自己下手。他晚年的一切目标也只是扶保项羽争夺天下,以报项梁对他的知遇之恩。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在自己身边涵走。

范增借故离席,到帐外找到项家的虎将项庄。范增对项庄说:“项王的为人实在是太心慈手弱了,总是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现在你进入大帐去,先是给在家敬酒,敬完了酒,就请项王同意,你在席上舞剑为大家助助兴。

然后就找一个机会,在席间刺杀刘邦,为项王除去心腹大患。如果我们不这么做的话,恐怕将来我们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

范增知道项庄是忠于项羽的,用维护项羽的利益去劝说他,是一定可以打动他的。范增也知道项庄是勇莽的,为项羽争江山他可以不顾一切。范增也了解项羽,他是最疼顾他的家族成员的,不论项庄今天闹到什么地步,项羽也不会对他动真气的。即使项庄在没有项羽命令的情况下杀了刘邦,项羽也会只是发一发脾气而已,他绝不会认真地处分项庄。

项庄带着他的剑来到大帐中。行过礼之后,他说:“大王现在与沛公在这里饮酒,这本是一件极快乐的事,但是部队中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助兴的事,请让我来舞一回剑,助一助大家的酒兴吧!”

项羽很高兴地答应了:“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