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霸王项羽传
49523200000005

第5章 楚国贵族发轫江东(5)

显然,陈胜王并不是历史选择的强有力的人物。历史把陈胜王推向前台的目的就在于,要把他作为一个历史转折时期里的过渡性人物。当他挑起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全国范围的斗争后,他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他自然也就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在接下来进行的斗争中,必然将在全国的反秦力量中产生出一个新的核心,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的新的核心。

历史已经鼓起高高的浪峰,看一看究竟谁是站在浪峰顶上的弄潮儿。

历史选择了项氏叔侄。

6秦将章邯感觉到对手的强硬

对于项梁来说,他也感觉到是出师争霸的时候了。

公元前206年的一月,陈胜王所派的南下部将之一召平接到陈胜王战败的消息。作为陈胜王的忠臣,他为形势的变化和陈胜王的安危而感到焦虑。

召平心中也十分清楚,当时的陈胜王已经没有可以依赖的力量了。因此他假造陈胜王的命令,封项梁为楚柱国,命令他带兵渡江,去支援陈胜王与秦兵交锋。项梁因为形势的变化过于迅速,对战争准备并不十分充分,还不想过于突出自己,同时,他也知道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他接受了封号,准备在陈胜王的大旗下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

二月,项梁率八千子弟兵过江。陈婴、黥布各率自己的队伍投靠项梁。

陈婴拥兵2万有余,又有东阳为根据地,本来是有资本可以大举发展的人物。但是,当他想要自立为王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说:“自从我作了你们家的媳妇,就从来没有听说过你们家祖辈出过什么达官显贵。现在,你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下子有了很大的名气,这可不是一件好事。依我看,不要自立为王,还是找一个强有力的人物,自动去作他的下属为好。如果反秦事成,你也不失封王封侯;万一不成,也便于抽身逃走,因为你毕竟不是指名捉拿的首犯。”于是陈婴归属了项梁。

在强者的拚搏与弱者的稳妥之间,陈婴选择了稳妥。

而项梁选择了拚搏。

在奋斗前首先考虑失败后应该怎么办的人绝对不是英雄。

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项梁以他的八千子弟兵作为核心力量,队伍迅速地扩张到六七万人。

在这个时候,由于陈胜王已死,他的余部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因此,陈胜的部将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力图以此为号召,重振军威。

秦嘉立出一个新楚王也是有他的个人意图的。秦嘉并不是随陈胜王一起起兵的人,甚至他也不是在陈胜王起兵以后赶去投奔他的人,他只是借着陈胜王起义的机会同时起兵,并在名义上服从陈胜王领导的人。以前,陈胜王在世的时候,他虽然没有另立山头,可对陈胜王的命令也并不是完全听从的。当陈胜王派他的部下武平君为将军,去作秦嘉与其他部队的监军的时候,秦嘉就拒不听从武平君的命令,自立为大司马。还散布舆论说:“武平君年轻,不懂得军事,不要听他的。”最后,正是秦嘉假传陈胜王的命令杀害了武平君。当陈胜王去世以后,秦嘉另立景驹为楚王,显然他是想继陈胜王之后,成为天下义军的首领,也是出于对权力的争夺。

但是秦嘉太自大了,他没有充分地估计一下自己是不是具备这种实力。

项梁心中十分清楚,秦嘉与景驹的力量一旦形成,作为受过陈胜王封号的他,就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统治集团中的二把手,甚至是三把、四把手,也许他的子弟兵还会被人利用甚至是解散。他绝不能眼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受到威胁。

秦嘉与景驹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们根本就不是他项梁的对手。以前,陈胜王在的时候,项梁不敢与他正面对抗,现在陈胜王死了,项梁决不能容忍秦嘉与景驹这样的人建立一个他们的楚国。项梁的目标是建立他自己的楚国,他不能让另外一个楚国早于他所建立的楚国存在。从周文、吴广乃至陈胜王本人的战败中,项梁已经认识到,他以前对陈胜王的实力估计得过高。

秦嘉与景驹不过是陈胜王的余部,项梁相信他有战胜他们的能力。

项梁发出了通告:“陈胜王是最先起兵的人,现在,他在前线作战不利,生死不明,可恨秦嘉竟然利用这个机会私自立景驹为王,这是对陈胜王大逆不道。”就是在这种光明正大的借口下,项梁发兵进攻秦嘉。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将秦嘉的主力部队击溃。

八干子弟兵第一次显不出他们的实力。

项梁似乎是看到自己毕生的梦想就要成真了。他梦想的是恢复楚国恢复他家族在楚国的地位与荣耀,现在,他的实力在向他展示,他所希望的,他都有能力去实现。

就在此时,曾经打败过周文的秦将章邯已经率军南进,到达栗。

是应该先与章邯的秦军作战,还是先彻底消灭秦嘉的部队再与章邯决战?

项梁选择了后者。

当群雄相争的局面已经形成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先与主力敌人决斗,而是要侵自己站稳脚跟。

项梁派部将朱鸡石、余樊君阻击章邯的部队,他并不指望这两个无名之辈能顶得住秦国名将章邯的攻击,只希望他们可以为他争取一定的时间。另外,项梁派项羽攻襄城作为疑兵,希望能使章邯错误地认为项梁的主力即将沿襄城一线进入中原,使其不敢全力进逼朱、余二人的部队。项梁自己则率主力部队继续追击秦嘉的队伍。在胡陵,项梁与秦嘉做最后的决战。项梁的人马很轻易地打败了秦嘉残部,秦嘉战死,景驹逃亡,后来死于梁地。项梁并没有对秦嘉的部队赶尽杀绝,而是加以改编以扩充自己的力量。

八干子弟兵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项梁实际上在此战之后,就已经成为陈胜去世后的反秦斗争的领袖。

项梁利用反秦的农民战争在做着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陈胜王死了,他的力量也随着他本人的死而瓦解;秦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早就被陈胜王清除;秦嘉与景驹现在也失败了,楚王的称号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点益处;没有人有力量阻挡项梁向他自己的目标迈进了。

章邯不愧为秦之名将,他对项梁的计策洞若观火。对猛攻襄城的项羽部置之不理,集中主力部队一举冲破朱鸡石、余樊君的防线,直扑项梁军的背后。

项梁得到消息后,不禁在心中暗呼“侥幸”。他是在一天之内就攻破了秦嘉的人马,现在对章邯的来犯已经不在乎了。但是如果他与秦嘉再多相持几日,只怕是落一个腹背受敌。

项梁马上引兵屯于薛。他首先需要的是抢占战略要地。善于战胜对手的人总是先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项梁引主力部队驻扎在薛,占据了地形优势,给章邯的进攻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就守住了江东的门户,拒敌于国门之外,不给章邯一个深入楚地作战的机会。这样,项梁的后方稳定,军需补给也就不成问题。

章邯也发现自己遇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他与他的人马处于十分不利的地理位置上,所以他不得不停下了进攻的脚步。章邯是军事家,他不会因一时的冲动而对占据着优势地形的敌人发动强攻。他需要认真地研究一下他的这个新对手,他还不了解他。而打败敌人最主要的是先要了解敌人。

这是章邯自冲出关中以来,第一次停下了他进攻的脚步。

一代名将感觉到了对手的强硬。

7从一开始,项羽就在努力创造悲剧

项梁本人与楚军的主力部队驻扎在薛,目的是在江东以外的地区与秦军进行他们的战争。当项梁发现章邯主动停下进攻的脚步以后,他不是松了一口气,而是更加紧张起来。他知道最后决战是不可避免的,拖得时间越长就有可能越激烈、越残酷。项梁感到,凭他自己目前的武装力量,他没有信心战胜章邯。所以,一方面项梁与他的主力部队坚守不战,另一方面,项梁下令他属下的各路部队都向薛地集中。项梁知道章邯是想一战击败他,他必须准备足够的部队,以便可以在未来与章邯的决战中占人数上的上优势。

章邯是想速战速决,项梁也同样是想速战速决。

章邯没有时间在这里与楚军拖下去。现在秦国的统治在各地都已经受到最大程度的威胁,各地的反秦武装都在极力地发展他们自己的势力,而秦国只有他这一支部队是可以依赖的,如果他只是与某一部分义军在某一个地区中长期相持,就会使其他地区的反秦力量失去控制,无限地膨胀起来。最终可能是他虽然战胜了项梁,他也被拖得筋疲力尽,很可能被哪一个反秦力量借机攻破。所以章邯的作战方针只能是集中所有的兵力,在大决战中消灭对手的生力军。

项梁也是不得不采取决战的对策。可是他不是像章邯那样,是主动选择的,而是章邯逼着他选择的。

项梁苦心经营起来的江东地区,是他所依赖的根据地,也是他的部队一切力量的源泉。项梁决不可以失去江东,因为失去江东他也就失去了一切。

章邯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才做出向江东深入进军的姿态。项梁为了保全他的根据地,不能不阻挡章邯的部队东进,也就不可能避免与章邯的主力部队决战。虽然是出于不得已,但是项梁也并不在意,因为他相信,他的力量并非陈胜与周文的力量可比,江东的子弟兵是项梁心血的凝结,绝不是一群乌合之众。项梁相信,如果他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与章邯的部队进行决战,他并不一定会败给章邯。至少在军事力量上,他的部队不会比章邯的部队差。他个人虽然不敢肯定有着超过章邯之上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也曾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研究了十几年家传兵法。

历史在逼迫着章邯决战,章邯在逼迫着项梁决战。

项梁有信心战胜!

决战是不可避免的了。

就在楚国主力部队向薛地集中的时候,项羽也带着他自己的部队从襄城来到薛。

在这次战役中,项羽的表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不是令项梁满意的。

首先,在攻襄城时没有任何机动性,甚至在朱、余所部受到章邯的猛攻时也没有接应的办法,坐视两部人马为章邯的部队击溃,把项梁部队的后翼暴露在敌人面前。他不但从根本上就没有领会项梁的作战意图,而且也说明他不具备作为全军主帅应有的果断与灵活性,最主要的是不具备大人物所应有的对全局的洞察力。其次,在襄城被攻克以后,他恼恨城中部队坚守不降,竟以屠城作为报复的方式。说明他不具备一个政治家所应有的心胸。当秦王朝刚刚因为暴虐引得天下人反对时,以这种残忍方式行军作战的人一定不会得人心。最后,当项梁的主力部队在薛地集中时,他也率部来到薛地,竟然放弃了军事要地襄城,表现出他只知与敌人主力寻求决战的鲁莽作风。

历史就是由每一个人来表演他自己。

项羽从一开始就塑造出一个不完美但却又极其动人的角色,从他出场时起,他就在努力制造悲剧。

人生的最后结局都是由每一个人自己走到那里去的。项羽也是如此,是他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乌江——他自刎的地方。

历史上令人黯然泪下的事情虽然很多,但仔细研究一下原因,却意外地发现,造成悲剧的正是悲剧的主人公自己。

8项梁发现了两个杰出人才——刘邦、范增

虽然项羽的表现很使项梁不快,但是在薛地,项梁也有使他很兴奋的事情,这就是他又发现两个杰出的人才。这对于很爱惜人才的项梁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冲淡了项羽给他造成的烦恼,使他没有对他鲁莽的侄儿大发雷霆。

也许是项梁认为他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地教育项羽,使他改正身上的致命弱点,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

项梁认识到刘邦是一个杰出人物。

刘邦本是秦朝统治下的一个小小地方官。他是秦王朝的泗水亭长。是一名在县令领导下的未入流官员。

有一次,他出差到咸阳办事,正好看见了秦始皇出行的威武场面,他和项羽一样,也对此深有感慨,但他并不是像项羽那样冲动,那样具有对立意识,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的是:“大丈夫当如此也。”

一样的情景,一样的感慨,可是刘邦与项羽两个人的表现却是如此的不同。可以从中发现,刘邦的性格中充满着向上精神,但是他却并不给自己的向上奋斗制造阻力,只要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并不一定非得打倒什么人。他的追求是含蓄的。项羽的追求却是具有赤裸裸的挑战性,他一样是追求着成功,可是他追求的是把以前成功的人打倒在地的成功。

项羽当时只是一个青年人,而刘邦却已经开始步入中年了。也许他们性格中的不同,办事方式的不同,正是青年人与中年人性格的不同。

后来,秦始皇在骊山为他自己修陵墓,要求各地都要往咸阳输送民工。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也为他的县里押送民工去咸阳。由于没有人愿意到咸阳服劳役,在途中民工不断逃亡。刘邦自己心中盘算着,照着目前的这种逃亡速度,用不了到咸阳,他的民工队伍就不会有一个人了。他没有能力禁止民工们的逃亡,但是这么逃下去,他作为押送的人却也没有办法交差。于是,当他们走到丰县以西的大泽中的时候,刘邦喝了半天的闷酒,下了半天的决心,终于决定把他押送的民工全放了。

刘邦对他们说;“你们快都走吧,我现在也要去逃亡了。”

在刘邦的民工队伍中有十几个人感于刘邦的义气,表示愿意跟随他。于是,刘邦就以这十几个人为基础,开始了他的强盗生涯。

当陈胜王的起义以风起云涌之势在全国发展起来的时候,许多原来秦国的地方官,抱着一种投机的心理,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也打出了反秦的旗号,名义上是响应陈胜王,实际上是求个地方上太平无事,以期日后可以投奔一个新主子。秦王朝是不中用了,但是谁是将来天下的主人,现在一时间也还看不太清楚,于是就先自立着反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