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解读人类与地球
49525600000012

第12章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4)

4.为什么说水资源枯竭已成为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水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

人们提出希望: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5.为什么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人类自己把它敲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使人类患上“孤独症”。因此,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经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成的一杯毒酒。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

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四分之一,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面临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由于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出现虫灾、农田绝收等一系列恶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重视生态平衡,而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我国每年除了自然力引发的灾害外,人为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或直接造成了生态的退化与危机。人口膨胀、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与水荒、土壤沙化与植被荒漠化等问题,较为明显。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的人为因素,可以归结为“五滥”,即滥垦、滥牧、滥伐(林木)、滥采(药材)、滥用水资源。

这些行径,直接地使生物多样性显着减少,并且恶化了生物生存环境。因此,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努力。

6.为什么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制订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7.为什么要创立“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同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各地举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举办,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世界地球日”每年都设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和环境因此急剧变化。统计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类动物濒临灭绝,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与加强,国际社会正逐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地球环境,并初见成效。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在控制全球环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此外,一些民间环境保护团体也日趋活跃,成为政府之外的保护环境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