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30

第30章 病气的转变有一定规律

1.从五脏病变说起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病气的传变,亦是有一定的规律。

这个问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是谈到了,而且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

黄帝说:不论是谁,人体内“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其气是相通的;而病气的传变,亦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举了几个例子进行说明:如五脏——心肝脾肺肾发生病变,其特征是:各自向其所胜之脏传变。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经过三个月或六个月;或者如果是:经过三天或六天,传遍“五脏”心肝脾肺肾,就会使人死亡。中医大夫凡是能够辨别病在于表之阳证的,就可以测知其病邪之所从来;凡是能够辨别病在于里之阴证的,就可以测知死生日期。这就是说:要知道病气传至其被克胜之时乃死。

以上所说的内容意思,用黄帝的习惯用语来就叫做: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2.风为百病之长

风,是属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年年皆会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叫做“八方风”,并且是很有规律的,到什么季节,就刮什么季节性的风;因为在本书里,别的地方,则已经说过了这里就自然不必重复。

然而,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谁也离不开年年皆如此的八方风。而风寒,是属于一种致病的因素,并且致病的因素——风寒,如果内侵,侵伤了“五脏六腑”,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严重者,当然就会使人死亡,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

为了说明或者证实风的确是“为百病之长”,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是说到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而且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并举了不少实际的例子,进行说明问题,例如:

风寒或曰风邪,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为“六淫”之一。

那么,致病的因素风寒或曰风邪,有什么特征呢?《素问·风论》中载:“风者善行而数变。”由于风为阳邪,所以一般说来,其侵袭的部位多在表、在上,具有游走性,病情变化较多较速。临床表现多见头痛、寒热、汗出、遍身游走疼痛及肌肤疼痒等症;并且是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

所以说,风寒之邪,在刚开始侵入人体的时候,一般说来,是在表面上,如会使人毫毛竖立,毛孔闭塞不通,阳气郁而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使人很快就好了。

如果是受到了风寒之邪,阻闭经络,使人就会出现痹证、麻木不仁及肿痛等证者,这个时候,不用热汤薰洗或热敷,或用艾灸,针刺等方法治疗,以驱除外邪。

受了风寒之邪,使人就会出现痹证;而所谓痹证,具体的就是指:如风邪偏重者,名“行痹”,症见肢体痰痛,痛而流走无定处。寒耶偏重者,名“痛痹”,症见关节疼痛,得热则舒服点,受寒转剧。如果是:由风邪外袭,湿热留注经络,或风寒湿邪久郁化热而致者,名为“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并发热,怕冷、汗出、口渴等。

所以说,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好,则还会步步深入。就会向内传人肺脏,使肺气不利,这叫做肺痹,使人就会出现咳嗽上气等证。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还得不到正确治疗,使病还会向前发展的。

如果风寒风邪,造成了肺病,肺病还会向前发展的。亦就是说,肺病就传之于其所胜的肝脏,使肝气不利,病名曰肝痹,又叫做厥,可出现胁痛、呕吐食物等证,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

如果还得不到治疗,“五脏”中的肝病,就会传之于其所胜的脾脏,造成的疾病,叫做脾风病,可出现黄胆、腹中热、心烦、小便黄等证;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汤浴等方法治疗。

到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及时治,“五脏”中的痹病,就会传之于其所胜的肾脏,造成了的病名,叫做“疝瘕”,可出现少腹烦热疼痛、小便白浊等证,也叫盎病,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治疗。

已经由“五脏”的脾传之于“五脏”的肾脏,造成了其病名叫做“疝瘕”等情形,如果这个时候,还得不到及时治疗,还会向前发展的;亦就是说,由“五脏”中肾脏的“疝瘕”还会发展传之于其所胜的心脏,“疝瘕”还会发展传之于其所胜的心脏,就会使人发生筋脉拘急掣引,其病名叫做瘛,在这个时候,可用灸法或药物治疗。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还没有得到治疗,一般说来,到十日之后,“五脏”心肝脾肺肾,基本上已经传遍了,使人的生机已尽了,人很快就会死亡的。

总而言之,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都是属于外感之邪,传遍了“五脏”心肝脾肺肾,而造成人死亡的一般规律。

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例举了上面所说的一些实际例子,而且还指出:如果是肾病传其气于心,心不受邪,复传病气于其所克胜之肺脏,可出现寒热的症状,将于三年死。这是内伤病的传化或曰传遍内伤的基本情形,大体上就是这样的。如果是突然暴发的急病,就不一定按照上述五脏移传的顺序传变,因此,就不必按照移传的次序来治疗。有的虽有移传,却不按照一定的次序;有些病不按照五脏次序传变,如忧、恐、悲、喜、怒五志之病,就不依照次序相传,所以使人患大病。还应该指出的是:人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些认识,就是:因之过喜伤心,心气大虚,则肾气乘心;或因大怒,则肝气乘脾;或因悲伤,则肺气乘肝;或因惊恐,肾气内虚,则脾气乘肾;或因忧愁,肺气内虚,则心气乘肺,这些就是五志变动所发生的病变,不依五脏次序传变的一般道理。

所以说,“五脏”及其传变的时候,就有五五二十五种变化,而所谓“传”,就是指相乘的意思。

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盅,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