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中医,怎样衡量其医术的高明,有何标准?
回答:有衡量的标准。
1.中医诊断疾病的高明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看中医诊断疾病,是很重要的。中医大夫对患者的疾病,首先要进行诊断,诊断疾病,必须要强调高明。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或曰说明。
①“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其内容意思说:视察色泽,按切脉象,首先判别疾病的阴阳属性。
所谓“按切脉象”用俗话来说,就是叫做“摸脉”,而人的脉象,亦是随着“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并具有一定的特征,所以,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可以用权、衡、规、矩分别代表四时的正常脉象。
对此,古学者马莳作了认识性的解释:“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时之所主者何经。如脉要精微论云: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如规之圆也。夏应中矩,言阳之强盛如矩之方也。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高下必平。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如权之重也。”
②审察患者其颜色的清浊,可以知道疾病的部位,用古人的用语来说,就是叫做:“审清浊,而知部分”。
③观察患者呼吸气息的动静、长短,听他的声音,便可了解患者的痛所在;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通过听病人发出的声音来了解病痛的所在来说,《金匮要略》里,就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其“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暗暗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④“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其内容意思说,善于诊察四时脉象的常变,就可以知道患者的病在何脏何经。
⑤善于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的浮沉滑涩,可以推知疾病从何而生;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总而言之,诊断疾病高明的中医,一般说来,都会运用像上面所说的一些内容标准的方法诊断疾病,就不会产生有什么差错,使其治疗,亦就不会出现有所偏失了。
总之,上面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2.根据不同情况正确实施治疗原则
人们的疾病有各种各样,但是高明的中医,或曰相当高明的老中医先生,不论是对什么样的疾病,不仅能够诊断疾病首先表明了是高明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治疗疾病的问题上,更能够根据中医科学阴阳的根本规律,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
对疾病,首先就能够认识到其疾病的正确的导向,明确指出是属于阴病,还是阳病;如果是阴病,就要阳治;如果是阳病,就要阴治。这是从病的性质或曰属性来说,必须得明确。
疾病进行治疗,重要的前提,要正确的辨明其疾病的部位,是在人体或曰人体内,是在上、在中、在表、在里、在气、在血,等等。
根据病人的病情,是轻、是重、是虚、是实、是缓、是急等不同情况,明确提出治疗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例如:解表、涌吐、消导、疏泄、补益等等。
总之,在这方面,《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和说明,指出:
在病初的时候,其治疗,当然亦可以进行“针灸”;通过针灸是可以治愈的。
当其病势正盛时,要待其稍衰之后,进行针灸,方能取效。
区别其病轻病重,不同对待;例如,病轻浅的,宜宣散;而病深重的,首先要使其患者逐渐减轻;而对体质衰弱的病人,可采取补益法,而使其病人的身体渐渐强壮。
人们的体质,其状态,什么样的情形都有,其形体(或曰身体)衰弱的,可采用益气药物,进行恰到好处温补。如果是属于人体或曰人体内,其营养物质——阴精的不足,而产生的疾病,可采取厚味(属阴)的食品,进行滋补。
如果病人,其邪气在上的,可因势利导,使其邪气从上发越;如果是邪气在下的,可采用通泄的方法,使其邪气排除于下窍,而排出;如果是其邪气在人的中部,使其胀满的状况,可采用其消导的方法,使其邪气化解于人体之内。其邪气在表的,在皮肤的,怎么办?邪在表的,可用汤液浸渍薰蒸皮肤,使其人发汗,就可治愈。病在皮肤的,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发散其邪气,使其病就可治愈了。
如果患者,其病势急猛,怎么办?高明中医,不慌,心里非常有数:对病势急猛的患者,首先最重要的,要察清楚病情,迅速加以进行控制,然后,采取稳妥的治疗方法,恰到好处,一步一步稳妥的治疗。
患者的疾病,如果是属实证的,要区别表里。表实的宜散,里实的宜泻,这是符合中医科学认识的,不能违逆。
总而言之,中医科学讲究:高明的中医,首先对患者要察清楚疾病的性质,或曰其属性,是属阳,还是属阴;辨别其性质的柔刚;就可进行治疗,如果是:阳病可以治阴;如果是阴病,就可以治阳;这是属中医科学认识的最基本的原则,不可违反。
还有就是要确定疾病是在血,还是在气,明察疾病的部位的基础上,再进行恰到好处的治疗。例如:对于瘀血病的患者来说,宜适血通瘀;对于气病的患者来说如果是气虚下陷的,则适宜用升提之法加以掣引。
总而言之,以上所说的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懔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3.诊病抓根本
高明的中医,善于诊病抓根本。
因为能够严格按照中医科学认识的要求,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根本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
这里说的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
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按照中医科学虚实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应该明确指出:是属下虚上实,而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比如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对这种疾患,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应该明确指出:是与前者的疾患,则恰恰相反,是下实上虚;而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
比如腹满胀,支撑胸膈胁肋,这种疾患者,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应该明确指出:是属逆气。亦就是说疾患是属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
比如咳嗽气喘,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亦是属逆气;但是与下部逆气上犯的,不同的是:气机逆乱于胸,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阴经。
比如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应该明确指出: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以上所说的高明的中医,善于诊病抓根本的这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失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者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膜胀,支鬲胺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4.诊脉和观色密切结合
医疗水平比较高的老中医,不仅是能够对患者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等,可以通过切脉(俗称“摸脉”)加以鉴别,而且善于将诊脉(或曰“切脉”,或俗称的“摸脉”)与用眼睛来观察患者的面色(或曰“脸的颜色”,或简称之为“气色”),二者密切相结合,就能够判断出患者是患的什么疾病,病的主要部位,以及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疾病。这里,联系实际,举上几个例子作一介绍。
①观察患者面色(或曰“脸色”),属于不正常的赤色;切脉,其脉的搏动是:急疾而坚实的,就可以明确指出:诊断为邪气和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患的什么病呢?患的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疾病是怎样得的呢?这种病,是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患者思虑过度以致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
②观察患者面色(或曰“脸色”等),属于不正常的外现白色;切脉或曰诊脉,其脉的搏动是急疾而浮;按照中医科学虚实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是属上虚下实;而上虚下实,所以其反映或曰其表现,就会使人常出现惊骇。可对患者明确指出:病邪积聚于胸中,追肺而喘;但是,因为肺气本身是虚弱的,所以这种病名叫做肺痹。而肺痹这种疾病的基本特征是:有时发寒热,不仅如此,而且常常因为醉酒后行房事,而诱发肺痹病。
③观察患者面色(或曰脸的颜色等),属于不正常的青色外现;并且切脉,是长而左右搏击手指。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其患者是属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胁肋,这种疾病的名,叫故肝痹。怎么得的呢?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
④观察患者面色(或曰脸的颜色),属于不正常的外现黄色;而切脉是:虚大的;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患者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这种疾病的名,叫做厥仙,女子也有这种情况。为什么会患这种疾病呢?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
⑤观察患者面色(或曰脸的颜色等),属于不正常的外观黑色;而切脉是:尺上坚实而大;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患者的病,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这种疾病叫做肾痹。为什么会患这种疾病呢?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
上面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5.观察面和目“五色”,能判定死症与否
对患者的疾病,究竟是不是死症?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可以讲:古时候对这个问题,早都已经有了定论性认识性的解释,其具体的就叫做:凡观察五色,出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都不是死症。凡是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都是死症。
中医通过观察“五色”,或曰通过察看面的颜色或曰气色,就能判定患者是死症与否的这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6.诊病的要领
不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每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谁也离不开自然界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春、夏、秋、冬。所以说,中医治病,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解释来说,亦是离不开自然界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春、夏、秋、冬,并且是年年皆如此。
早在我们的祖先——黄帝当政统治的期间,他与他手下的大臣“军师”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就讨论到了这个问题。
开始,是黄帝先向岐伯提问题,问道:诊病的要领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
①每年正月、二月,天之升发之气始动,而地气亦应之始发;这两个月,人们也是离不开的,与人的密切关系,就是人气在“五脏”中的肝。
②三、四月,天之阳气正盛,而地气正值应之万物华茂或曰繁盛而欲结实之时;不言而喻,这两个月,人们也是离不开的,与人的密切关系,就是人气在“五脏”中的脾。
③五月、六月,天气极盛,地气上升,并且人们谁也是离不开的,与人的密切关系,就是人气在头。
④七月、八月,自然界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特征是阴气开始肃杀;而人们也是离不开的,与人的密切关系,就是人气在“五脏”中的肺。
⑤九月、十月,天气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其特征是阴气渐盛,渐渐开始会出现结冰,与人的密切关系,就是人气在“五脏”中的心。
⑥十一月,十二月,这两个月,天气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表现,最突出的特征是,冰冻坚厚,或者换句话说叫做“水泽腹坚”,地气密闭,与人的密切关系,就是人气在“五脏”中的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