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22

第22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

本章论述了血痹虚劳的病因、病机、脉症、治疗,因血痹虚劳两种疾病皆由虚而得,均与气血亏虚有关,故合并一章进行讨论。

血痹是一种因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受阻所引起的,以肢体的局部麻木不仁,严重者也可有轻度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本病的成因,当是体虚而感受外邪。此与感受风寒湿邪,三气杂至而为痹的病在关节,以疼痛为主症的痹证不同,应注意鉴别。

虚劳,是一种以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阴阳气血虚弱为主的一类慢性虚弱性疾病。本章重点论述了阴阳气血两虚,虚而招致邪风,以及极虚而致血瘀等,但此章所述虚劳与后世所说的肺痨病有所区别。

本章对血痹的论述较少,仅对其脉因证治做了简要的论述。而对虚劳病的证候治疗则比较详细,为后世系统的诊治本病打下了基础。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①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词解】 ①尊荣人:即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人。

【释义】 本条论述血痹的病因和脉象以及轻证的治疗。

平时养尊处优,缺乏锻炼的人,外表虽然丰盛,实则筋骨脆弱,腠理不固,抗御病邪的能力薄弱;平素无事多思,卧时辗转动摇难以入睡,身体更弱。此种人稍有劳动,即体疲汗出,阳气更虚,虽感受微风,邪易侵入经脉,阻滞血行而发为血痹。

由此可见,血痹的形成,当以体虚卫外不足的内因为主,加以外受风邪,血行不畅所致。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是气虚血行不畅的反映;脉紧为外受风寒之证。由于受邪较浅,所以紧脉只出现于寸口和关上。本证属血痹轻证,气行则血行,所以用针刺法以引动阳气,阳气畅行则邪气去,邪去则脉和而不紧。如此,则血痹可愈。

【原文2】 血痹阴阳俱微①,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②,如风痹③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词解】

①阴阳俱微:此指营卫气血皆不足。

②不仁:肌肤麻木失去知觉。

③风痹:是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主证的疾病。

【释义】 本条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阴阳俱微是营卫气血俱不足,故在脉象上表现为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是阳气不足,阴血涩滞的表现。局部肌肉麻木不仁是由于风寒侵入血分,血行滞涩的表现。这是血痹的主要症状特征,与风痹的症状不同,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治疗则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方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芍药通阳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故全方有益气温阳,散寒除痹之功。

【辨治要点】

主证: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成因:营卫气血不足,风寒侵入,血行滞涩。

治法:益气温阳,散寒除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原文3】 夫男子平人①,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词解】 ①平人:这里是指从外形看来,好像无病,其实是内脏气血已经虚损。

也即《难经》所说:“脉病形不病”者。

【释义】 本条论述虚劳病总的脉象。

脉大是指大而无力,为外有余而内不足,是阴虚阳浮;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是精气内损的脉象,脉大与极虚,虽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弱劳损的脉象,所以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本条文从脉象上来强调虚劳病的诊断当是以脉象为主要表现。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指出脉象对于外形看似无病的早期虚劳极具诊断意义。

正如《金鉴》所云:“此皆欲作虚劳之候,如有如是之诊也。”由于古代本病以房劳伤肾、劳役伤脾者居多,故以“男子”冠诸条首。但非谓虚劳全是男子为病,女子亦可有此病,学者须会其意而勿拘泥。

【原文4】 男子面色薄①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②,脉浮者,里虚也。

【词解】

①面色薄:指面色淡白而无华。

②卒喘悸:“卒”同“猝”。卒喘悸,谓病人稍一动作,即突然气喘、心悸。

【释义】 本条论述阴血不足的虚劳脉证。

《素问·五脏生成篇》谓:“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失血者,血虚不能荣于面,故面色白而无华;血虚而心失所养,故心悸;阴血不足,津液亦亏,故口渴;血虚及气,气虚则喘。阴血不足不能收敛阳气而浮越,故里虚亦可出现浮脉,但此脉浮为大而无力,不同于表证的脉浮而紧或浮而缓。

在虚劳病过程中出现的喘悸,是稍劳即发,坐卧则略安,与痰饮之喘息引肩,胸满咳嗽,发时重,平时轻,持续存在者不同;又与水气凌心之喘悸多无间断也有所异,故临床上注意鉴别诊断。

【原文5】 男子脉虚沉弦①,无寒热,短气里急②,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③,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词解】

①沉弦:沉取带弦而无力的脉象。

②短气里急:指呼吸急促,腹中拘急。

③目瞑:瞑与眩通用。目瞑即目眩,两眼昏花的意思。

【释义】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脉症。

脉虚沉弦,是指脉象沉取弦而无力,沉主里,弦而无力当是里虚寒证。无寒热是说无外感恶寒发热的症状即是里证。阳气虚于内,故见短气,腹痛里急;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故见小便不利少腹满;阳损及阴,而见面色白,时目暝而衄。凡此脉症,都属于虚劳的范围,所以说:“此为劳使之然”。

【原文6】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①,春夏剧,秋冬瘥,阴寒②精自出,酸削③不能行。

【词解】

①手足烦:手足心烦热。

②阴寒:阴指前阴。阴寒即前阴寒冷。

③酸削:指两腿酸痛消瘦。

【释义】 本条论述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与季节的关系。

阴虚则阳浮于外,故脉浮大;阴虚生热,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手足烦热。春夏木火正盛,天阳助体阳,则阴愈虚,故病加重;秋冬金水相生,阴得时令相助,阳气内藏,故病减轻。由于阴损及阳,阳虚而精关失守,故阴寒精自出。肾藏精而主骨,精失则肾虚,肾虚则骨弱,故两腿酸痛瘦削,不能行动。

【原文7】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①。一作冷。

【词解】 ①精气清冷:指精液稀薄而冷。

【释义】 本条从脉象论虚劳无子证。

“精气清冷”为倒装句,应在“为无子”之前。阳虚精亏,真阳不足,虚阳浮越,则脉浮弱;精亏血少,则脉涩;阳虚不温,精亏不盈,故见精液稀薄而清冷;精气交亏,不能授胎,故无子。正如巢元方所云:“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恰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其治疗当温肾填精,曹颖甫主张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文8】 夫失精家①,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②,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①失精家:指经常梦遗、滑精之人。

②梦交:夜梦性交。

【释义】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失精的证治。

本条文从开头至“清谷、亡血、失精。”论述了失精家的症状脉象。久患遗精之人,精液损耗太甚,阴损及阳,故少腹弦急,外阴部寒冷;精血衰少,不能上荣,故目眩发落,“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是插笔,指极虚芤迟的脉象,既能见于失精的病人,也可以见于亡血或下利清谷的患者。“极虚”为精血不足所致,芤迟之脉也是阴阳气血不足的表现。

从“脉得诸芤动微紧”至末尾说明失精家的脉象及治疗,脉象或见芤动,或见微紧,阴阳两虚而失调,在男子为失精,在女子则为梦交所引起。治疗当补虚调阴阳,固涩止遗,故用桂枝汤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如阳能固摄,阴能内守,则精不致外泄。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温阳摄阴的有效名方。桂枝汤外证得之可调和营卫以固表,内证得之则交通阴阳而守中;加龙骨、牡蛎,则固涩潜镇之力较强。所以,临床上并不限于失精梦交之证。

【辨治要点】

主证: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成因:阴阳两虚,阴虚阳浮,失于固涩。

治法:调和阴阳,固涩止遗。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原文9】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释义】 本条提要指出阳虚失精的证治。

方中天雄为大热纯阳之品,能壮命门之阳,配桂枝以助其补阳之虚,并能鼓舞肾阳之气,白术健脾以培精气化生之源,龙骨固阴精,敛浮阳。诸药共用以补阳益气,固精止遗。主治男子肾阳虚衰而见失精,腰膝冷痛者。

【原文10】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①也。

【词解】 ①盗汗:寐则汗出,醒则自止,谓盗汗。

【释义】 本条论述虚劳阴阳两虚而盗汗的脉象。

“男子平人”四字,其意与第三条同。脉虚弱是阳虚不能鼓动所致;脉细微是阴血不足的表现,阴虚不能内守,阳虚不得外固,容易发生盗汗。

本条盗汗属阴阳气血皆虚,治方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小品》的二加龙骨牡蛎汤(方见本章第八条)。如属阴虚火旺的盗汗,脉见浮数或弦细,症见舌红、心烦者,则可用当归六黄汤治疗。

【原文11】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夹背行①,若肠鸣,马刀侠瘿②者,皆为劳得之。

【词解】

①痹夹背行:指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②马刀侠瘿:结核生于腋下名马刀,生于颈旁名侠瘿,二者常相联系,或称为瘰疬。

【释义】

本条论述脉大有虚寒、虚热的不同。

本条论述同一大脉而有三种不同的病证。“其病脉大者”当是脉大而无力,但脉大不单主虚劳病,还可以主其他的病。“痹夹背行,肠鸣,马刀侠瘿”这三种病虽非虚劳病,但都与体质虚弱过劳有关。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按之无力,为精气内衰,经脉失养,尤以肾虚者,膀胱之气亦不足,故脊背麻木;如腹中肠鸣,则为脾气虚寒,运化失职;如患马刀侠瘿,则为阴虚阳浮,虚火上炎,与痰搏结所致,这三种病证,虽有虚寒、虚热挟痰的不同,但皆因劳得之。

【原文12】 脉沉小迟,名脱气①,其人疾行则喘喝②,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③,食不消化也。

【词解】

①脱气:在这里是指病机,即指阳气虚衰而言。

②喘喝:指气急喘逆。

③溏泄:“溏”谓稀薄,“溏泄”是指大便泻泄稀薄。

【释义】 本条论述脾肾阳气虚衰的脉证。

脉沉小迟是重按始得细小而迟的脉象,为脾肾阳虚的表现。肾气虚,不能纳气,故行走过快则张口气喘;脾主四肢,脾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逆冷;脾胃阳虚,则腐熟和运化功能减退,故腹部胀满,谷食不化,大便溏泄。

本条脉证与脾胃肾三者有关,但其中以脾肾症状较为明显,前人多主张用理中汤加附子主治,以温脾肾之阳,临床可以参考运用。

【原文13】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①,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②,男子则亡血失精。

【词解】

①减:减弱。这里指阳气衰减。

②漏下:非月经期间下血,淋漓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