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53

第53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1)

本章专论妇女妊娠期间常见疾病的证治。内容有妊娠的诊断、妊娠与癥病的鉴别、以及妊娠呕吐、腹痛、下血、小便难、水气等病证的诊断和治疗;其中尤以妊娠腹痛和下血为论述的重点,因为两者直接关系到胎儿的孕育,并可由此而导致早产和流产,所以本章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比较详细而具体。最后,还提出了安胎养胎的方法。

一、原著精读

【原文1】 师曰:妇人得平脉①,阴脉小弱②,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③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④者,却一月⑤加吐下者,则绝之。

【词解】

①平脉:是平和无病之脉。

②阴脉小弱:此指尺脉微小细弱,多见于妊娠之时,阴脉,指尺脉而言。

③于法:此指规律,亦谓之法度。

④治逆:在此有两种意思:一指治疗已逆之证;另是治法违背常规,即误治,综观全文,当以后者为是。

⑤却一月:却,退也。此指过1个月。

【释义】 本条论妊娠的诊断和恶阻的证治。

育龄妇女,停经之后,出现平和之脉,而尺脉较关脉稍见小弱,同时并有呕吐,口渴不能食等症,身无外感寒热之象的,当为早孕反应,通常称做妊娠恶阻。妇女在妊娠两个月左右,尺脉多见滑象,即《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搏阳别,谓之有子。”今阴脉小弱,乃胎元初结,经血归胞养胎,胎气未盛,以致阴血显得相对不足,故阴脉比阳脉稍弱。妇人初妊,脉无病而身有病,且无寒热邪气,宜桂枝汤化气调阴阳,以使脾胃调和,则恶阻可愈。但如胃虚有热,而烦渴喜饮,则不适宜。

妇人妊娠恶阻,多为胎气上逆所致,一般可发生在怀孕后两个月左右,所以原文说:“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此证基本上可自行缓解,逐渐消失,纵有较重的,经过用药调治,恶阻也就很快解除。假如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胎气上逆的恶阻不但未愈,并增加了吐、泻的症状,势必损伤胎气,而导致流产,所以说“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辨治要点】

主证:呕吐轻,食减。

成因:脾胃不和,营卫不调。

治法:和营卫,调脾胃。

方药: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对“则绝之”三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有作绝药解,魏念庭“绝其医药,用饮食调养”;有作断绝病根解,徐忠可“断绝病根,不得拘泥于安胎之说”;亦有作绝其胎解,唐容川“误治而断绝其妊娠”,可供参考。

【原文2】 妇人宿有癥病①,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②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词解】

①癥病:病名,是腹内有积聚成块或积血成块的病证。

②衃(pēi胚):指色紫而暗的瘀血,为癥痼的互词。

【释义】 本条论述癥病与妊娠的鉴别,以及癥病的治法。

妇人素有癥病,现复受孕成胎,停经未三个月,忽又漏下不止,并觉脐上似有胎动,此乃癥病影响所致,不属真正的胎动。因一般胎动俱在受孕五个月左右,且其胎动多在少腹或脐部,而不会在脐上,所以说“为癥病害”。从“妊娠六个月动者”至“后断三个月衃也”一段,乃属插笔,进一步说明妊娠与癥病的鉴别。停经六月自觉有胎动者,如果是受孕前三个月月经正常,受孕后胞宫又按月逐渐胀大,按之柔软不痛,此为胎动;若前三个月便经水失常,后三个月才停经不行,胞宫也非按月增大,按之疼痛,又见漏下,此乃属“衃”,衃乃瘀积所致。

癥积不去,漏下不止,只有去癥,才能使新血得以养胎,故用桂枝茯苓丸消瘀化癥。方中桂枝、芍药通调血脉,牡丹皮、桃仁化瘀消癥,茯苓益脾气,用蜜为丸,并从小剂量开始服,亦示祛邪要注意少伤或不伤胎之意。

【辨治要点】

主证:小腹有块,触之不移。

成因:瘀血内停,癥病已成。

治法:消瘀化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

对于本条,有的注家认为是妇人宿有癥病,又怀身孕。用桂枝茯苓丸,是根据《内经》“有故无殒”的道理。但宿有癥病的妇人,虽然有时也可能怀孕,但毕竟少见。因此,本条的主要精神应为癥病与妊娠的鉴别和治疗。

桂枝茯苓丸除治癥病下血外,并可用于痛经、产后恶露停滞、胞衣不下及死胎不下等。

《妇人良方》用夺命丸(即本方)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每次服弹丸大一丸,细嚼,用淡醋汤送下,并连进二丸。

近代根据本方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利水渗湿的功效,用以治疗与癥积有关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附件炎或炎性包块、前列腺肥大、甲状腺肿、慢性肝炎等。还有用桂枝茯苓丸(汤)治疗血液高黏滞综合征,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原文3】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①,所以然者,子脏②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词解】

①少腹如扇:形容少腹冷有如风吹的感觉。

②子脏:即子宫。

【释义】 本条论述妊娠阳虚寒盛腹痛的证治。

妊娠六七月,忽然出现脉弦发热,腹痛恶寒,并自觉胎更胀大,尤其少腹作冷,有如被扇之状,其病机是阳虚阴盛。其证发热非为外感,而是虚阳外浮之象;阳虚不能温煦胞宫,阴寒之气内盛,故自觉胎愈胀大,腹痛恶寒,少腹感觉冷如风吹之状。故治当温阳散寒,暖宫安胎,宜用附子汤。

本方虽缺,但后世有人主张用《伤寒论》附子汤(炮附子二枚,茯苓、芍药各三两,白术四两,人参二两)。附子有破坚堕胎之弊,仲景用之,是本《内经》“有故无殒”之意,但附子辛温有毒,为一般妊娠所忌,因此临床宜慎用。

【辨治要点】

主证:腹痛恶寒,少腹作冷,如被扇之状,其胎愈胀。

成因:阳虚寒盛。

治法: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方药:附子汤(方缺)。

【原文4】 师曰:妇人有漏下①者,有半产②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③,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方

芎藭 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四两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词解】

①漏下:指非经期阴道流血,量少淋漓不止。

②半产:即妊娠不足月生产。《医宗金鉴》:“五六月堕胎者,谓之半产。”

③胞阻:怀孕期中下血,同时出现腹痛,或称胞漏。

【释义】 本条论述妇人三种下血的证治。

妇人下血之证,常见以下三种病情:一为经水淋漓不断的漏下;二为半产后的下血不止;三为妊娠胞阻下血(又称胞漏)。三者虽其原因有异,但其病机相同,总由冲任脉虚,阴气不能内守所致。故均用胶艾汤以调补冲任,固经养血。

“假令”以下,乃承上文所言,意即若妊娠下血而又腹中痛者,乃冲任失调,阴血下漏,以致不能入胞养胎,故称为胞阻或胞漏。胶艾汤主要以四物汤养血和血,阿胶养阴止血,艾叶温经暖宫,甘草调和诸药,清酒以行药力,诸药合用,调补冲任,固经止血,适宜于血虚气寒者。若血分有热,漏下不止,或肝火过旺之漏下则不宜。

【辨治要点】

主证:妊娠腹痛下血。

成因:冲任亏损。

治法:温经暖宫,固经止血。

方药:芎归胶艾汤(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本方为妇科常用有效方剂,常用于冲任虚寒的崩漏、胞阻或胎动不安,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等。临床可随证加减:血多者,减当归、川芎用量,酌加贯众炭、地榆炭、墨旱莲等;气虚或少腹坠感者,加党参、黄芪、升麻;腰酸痛者,加杜仲、桑寄生、川续断;胎动不安者加苎麻根。此方还可用于男女的各种出血证。

【原文5】 妇人怀妊,腹中(一个病字头一个亏)(绞)痛①,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芎藭半斤一作三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词解】

①(一个病字头一个亏)(绞jiǎo)痛:(一个病字头一个亏),同绞,指腹中拘急作痛。(一个病字头一个亏)又读(xiǔ朽),指腹中绵绵作痛。结合临床,当以后者为是。

【释义】 本条论述妊娠肝脾不和所致腹痛的治法。

妊娠腹痛原因很多,本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病由肝脾失调,气血郁滞所致。

肝虚气郁则血滞,脾虚气弱则湿胜,故用当归芍药散以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以药测证,本条除腹中拘急,绵绵作痛的主症外,并有小便不利,足跗水肿等症。所以方中既重用芍药敛肝、和营、止痛,又佐当归、川芎以调肝和血,更配以茯苓、白术、泽泻健脾渗湿。

【辨治要点】

主证:腹痛绵绵,小便不利,下肢水肿。

成因:肝虚气郁血滞,脾弱湿浊内蕴。

治法: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方药: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此方为治疗妇女腹痛(肝脾不和)的良方。可用于妊娠腹痛、月经不调、痛经、经行泄泻、经行水肿、带下、不孕等病证。对多种内科疾病,如水肿、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膀胱炎、慢性肝炎及眩晕者,用之亦效。有实验证明此方有抗炎和镇静、镇痛作用。临床应用时,应掌握两点:一是面唇少华,眩晕耳鸣,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腹痛绵绵或拘急而痛,或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脉象弦细等肝虚血少见症;二是有纳呆食少,带下清稀,面浮肢肿,泄泻或小便不利等脾虚湿停见证。

本条与第3条均为妊娠腹痛,但病机、症状、治法、主方各不相同,区别在于:第3条妊娠腹痛表现为腹痛恶寒,少腹如扇,其胎愈胀,病机为子宫虚寒,治当温阳散寒,方用附子汤;本条症状表现为腹中疼痛,或小便不利,下肢水肿,病机为肝脾不调,治当调和肝脾,养血渗湿,方用当归芍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