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49553600000059

第59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3)

【原文16】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释义】 本条论述妇女血瘀腹痛的治法。

妇女六十二种风,是泛指一切风邪病毒为患。妇女经产之后,风邪最易乘虚侵入腹中,与血气相搏,以致血滞不行,故腹中刺痛。治用红蓝花酒活血行瘀,利气止痛。方中红蓝花辛温活血止痛,酒能行血,血行风自灭,故方中未再用祛风药物。

红蓝花酒适宜风寒与血气相搏所致腹中刺痛,若阴虚有热者则不能用。

【辨治要点】

主证:妇女腹中刺痛。

成因:风邪入侵,气滞血凝。

治法:活血行气。

方药:红蓝花酒(红蓝花)。

本方证专为妇女血瘀腹痛而设,但临证不拘于此,亦可用于男性之气血相搏,造成血滞,以致腹中刺痛者。本方尚用于痛经、胞衣不下、死胎等疾。

【原文17】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释义】 本条论述妇女腹中诸痛的治法。

妇女腹痛的原因虽多,但以气滞血凝为多见,本条之腹痛,为气滞血凝,兼有水湿所致。故用当归芍药散调肝脾,理气血,利水湿,使肝脾和,气血调,水湿去,则痛自已。据药测证,本证除腹痛外,尚有小便不利,腹微胀痛,四肢头面微肿等。临床治疗妇人腹痛,多按此方随证化裁,效果较佳,可见“诸”字用意之深。

【辨治要点】

主证:腹中诸痛,兼有小便不利、腹微胀满、四肢头面微肿。

成因:肝脾失调,兼有水气。

治法:养血柔肝,健脾除湿。

方药:当归芍药散(见前妊娠中)。

【原文18】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见前虚劳中。

【释义】 本条指出妇女虚寒腹痛的证治。

小建中汤于《虚劳病》篇治虚劳里急腹中痛。本条由于中焦虚寒,气血来源不足,不能温煦经脉,所以见腹痛喜按,临床常可伴面色无华、虚烦心悸、神疲食少、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脉细涩等脉证。以小建中汤温脾胃,以裕气血生化之源。

【辨治要点】

主证:腹痛喜温按,伴面色无华,虚烦心悸。

成因:中焦虚寒。

治法:温补脾胃。

方药:小建中汤(见前虚劳中)。

以上三条均为妇女杂病腹痛证治,但病因、病机、症状、治法、主方各不相同,区别在于:风邪入侵,气滞血凝之腹痛,表现为腹中刺痛,治当活血行气,方用红蓝花酒;肝脾失调,兼有水气之腹痛,表现为腹中诸痛,小便不利,四肢头面微肿,治当养血柔肝,健脾除湿,方用当归芍药散;中焦虚寒之腹痛,表现为腹中痛,喜温按,面色无华,虚烦心悸,舌质淡红,脉细涩,治当温补脾胃,方用小建中汤。

【原文19】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①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②,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方见虚劳中。

【词解】

①胞:即膀胱。

②胞系了戾:指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释义】 本条论述妇女转胞的证治。

妇女转胞的主症是小便不通,脐下急迫。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本条为肾气不举,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病在下焦,中焦无病,故饮食如故。由于小便不通,浊气上逆,故烦热不得卧,只能倚靠着呼吸。用肾气丸振奋肾阳,蒸化水气,小便通利,则其病自愈。

【辨治要点】

主证:小便不通,脐下急迫。

成因: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

治法:振奋肾阳。

方药:肾气丸(见虚劳中)。

转胞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由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所致者,仅是其中一种。脾虚中气下陷,肺虚通调失职,妊娠胎气上迫等,都能导致胞系了戾而小便不利,应辨证施治。朱丹溪《丹溪心法》用补中益气汤,程钟龄《心悟》用茯苓升麻汤(赤、白茯苓,升麻,当归,川芎,苎麻根,急流水煎,或调琥珀末更佳)皆为其例,可补本条之不足。

【原文20】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释义】 本条指出阴冷寒湿带下的外治法。

蛇床子性味苦温,有暖宫除湿,止痒杀虫的作用。以方测证,本条应有带下、腰部重坠、阴中瘙痒、自觉阴中冷等症状。用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直接温其受邪之处,以逐阴中寒湿,并能杀虫、除痒。

【辨治要点】

主证:带下、腰部重坠、阴中瘙痒、自觉阴中冷。

成因:下焦寒湿。

治法:暖宫除湿,杀虫止痒。

方药:蛇床子散(蛇床子仁)。

方中白粉,一说为米粉,可作为外用药的赋形剂;另一说为铅粉,功用为杀虫。

目前临床此方多作洗剂外用。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主张本病可在内服桂附地黄丸的同时,外用蛇床子、吴茱萸、远志、干姜等份为末,棉裹纳阴中,可收良效。

本方与矾石丸同治带下,均有杀虫止痒作用,且皆外用方。但本方苦温燥湿,主治下焦寒湿证;矾石丸清热燥湿,主治下焦湿热证。可知带下因湿而生,其证当分寒热。这对带下病内服方剂的创制及辨证论治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原文21】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棉缠筷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释义】 本条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证治。

少阴脉属肾,主下焦。前阴为肾之外窍,少阴脉滑数主下焦湿热。湿热下注,则前阴发生疮疡,糜烂痒痛,并有带浊淋漓。用狼牙汤洗涤阴中,旨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辨治要点】

主证:妇人前阴蚀疮。

成因:下焦湿热。

治法: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方药:狼牙汤(狼牙)。

狼牙并非狼之牙齿,《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浅注》均以狼毒代之,但狼毒有毒,宜慎之。亦有认为是狼牙草,狼牙草究系何物,尚无定论。临床有用蛇床子、苦参、龙胆草、黄柏、地肤子、明矾等煎汤外洗治疗此病。

【原文22】 胃气下泄,阴吹①而正喧②,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词解】

①阴吹:指前阴出气,如后阴矢气一样。

②正喧:意谓前阴出气较频繁,甚至声响连续不断。

【释义】 本条论述阴吹的病因和证治。

本条所论,为胃肠燥结,腑气不畅,以致浊气下泄,干及前阴,而发生阴中出气有声之证。本证除阴吹而正喧外,还当有大便燥结,小便欠利之症,在病机上,除胃肠燥结外,还兼有瘀血,故治用猪膏发煎化瘀润肠通便,使浊气下泄归于肠道,则其病自愈。

【辨治要点】

主证:阴吹而正喧,伴大便燥结,小便欠利。

成因:胃肠燥结兼有瘀血。

治法:化瘀润肠通便。

方药:膏发煎(见黄疸中)。

阴吹之证,由于谷气实,大便燥结,胃气下泄者,可用本方。但临床上还可有气虚下陷或痰饮病而致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阴吹,治疗时宜仔细辨证,如属气虚下陷者,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又如《温病条辨》“饮家阴吹,脉弦而迟……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之证,是从理气化饮着手论治。

【原文23】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释义】 此论小儿疳虫蚀齿的外治法。

小儿由于喂养不当或乳食失调,如嗜食肥甘厚味及不消化之物,极易酿生湿热。湿热困结口齿,郁久蕴毒生腐,遂滋生疳虫,蛀蚀牙齿。此时可以小儿疳虫蚀齿方外治,以燥湿解毒祛风杀虫。方中雄黄燥湿解毒、祛风杀虫;葶苈子下气破滞;猪脂、槐枝均有祛风、杀虫、解毒之效。

【辨治要点】

主证:小儿疳虫蚀齿。

成因:湿热困结口齿。

治法:燥湿解毒,祛风杀虫。

方药:小儿疳虫蚀齿(雄黄、葶苈)。

本条历代注家约有三种看法,一是未载本方,如朱光被、高学山等;二是疑为错简,如程云来、吴谦等;三是随文释义,如徐忠可、陈灵石等。但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云“案:仲景有口齿论一卷,(案:见宋·艺文志)今未之见,岂彼处简脱于此耶?”故似可将程、吴、徐、陈诸见并存。

二、小结

本章论述了妇女杂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法则,还论述了妇女常见的月经病、带下病、梅核气、脏燥、热入血室、转胞、腹痛、阴疮及阴吹的证治。妇女杂病的病因为虚、积冷、结气,证候则表现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治疗上提出既病早治,针药结合。本章是以月经不调,腹痛,以及情志病变为重点。对月经病的论述,多偏重于瘀血方面,用土瓜根散与抵当汤等;属于瘀血或虚寒的,用温经汤或胶姜汤。

对腹痛的论述,气滞血凝的,治以红蓝花酒;肝脾不调,内有湿停的,治以当归芍药散;中焦脾胃虚寒的,治以小建中汤。梅核气与气滞痰凝有关,脏燥与情志有关,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均有较好疗效。本章在治疗方法上是多种多样的,是全书治法最多的一章。内治法中有汤剂、丸剂、散剂和酒剂;外治法中有洗剂、纳入阴中的坐药等,均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