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49562800000032

第32章 传播形态:政治新闻(1)

第一节 综述与界说

一、政治新闻研究概述

政治新闻作为政治传播的最基本形式,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政治新闻源于政治信息,在西方,政治新闻发端于19世纪90年代,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型于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政治新闻具有很悠久的历史,秦朝时就出现了政治新闻的萌芽——以书面形式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石刻,石头上刻着秦始皇的行踪和随从大臣歌功颂德的言辞。

但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与媒体相联系的政治新闻,则产生于17世纪初,是与近代政治斗争同步出现的政治现象。

政治传播研究植根于西方社会。在这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较国内学者更为深入,几乎任何一本新闻或传播学方面的著作都会涉及。《新闻:政治的幻象》的作者班尼特对政治新闻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政治新闻中所报道的政治形象只是事实的形象,与一个没有任何偏见的观察家所看到的情况并无太大关系。全部按照“个人化、戏剧化、片断化、权威—无序”的统一模式编排。”。他还指出了政治新闻功能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认为年轻人越来越排斥主流的新闻来源及其描述的政治事务。班尼特通过对新闻感兴趣群体的调查,得出政治新闻和国际新闻的得票率是最低的(除了突发性危机,如“9·11”那样的恐怖袭击事件)结论,指出,在18-29岁的年轻人中,只有10%的人对政治新闻和国际新闻感兴趣。

国内学者对于政治新闻的专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未进一步深入和展开。

在期刊网上直接输入“政治新闻”一词,一共有79篇相关文章。大部分文章都是从新闻学、传播学或采编学等角度来研究政治新闻的占有量和作用,或是探讨政治新闻与选举、宣传、舆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传播学视角研究政治新闻的文章仅有3篇,分别是王士俊的《政治新闻:涵义、类型及传播特点》、《略论政治新闻的产生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和段鹏的《政治新闻的控制与沟通》。就政治新闻相关话题作出探讨的著述也为数不多,且仅限于一两个章节的篇幅,如李元书的《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周鸿铎的《政治传播学概论》;邵培仁的《政治传播学》和台湾学者祝基滢的《政治传播学》等。

在李元书的《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一书中,对政治新闻的产生、制作和传播等每个环节都做了较详细的概括和总结。周鸿铎的《政治传播学概论》一书中也有介绍。段鹏2010年发表的《政治新闻的控制与沟通》一文,分析了政府与新闻媒介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了政府在实际运作中通过政治新闻来逐步提高新闻执政能力,促使政治新闻成为现代各国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对危机事件的失实报道和政治新闻的娱乐化倾向等方面的研究。如段鹏教授在《政治新闻的控制与沟通》中指出:“政治新闻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存在对一些重大社会公共信息隐瞒不报、暗箱操作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非典’事件,在SARS危机中,政府的缺席使得北京市民对于市政府在“非典”初期的表现打分为47分——不及格的分数,直接导致了政府形象的下降。”学者金涛在《政治新闻的泛娱乐化现象析》一文中又指出:我国的政治新闻已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以近年来的“两会”报道为例,记者“追星”的行为越来越严重,为了吸引读者,在报道样式和栏目策划等方面,把娱乐和信息结合了起来,尽管使“两会”的报道变得立体生动了,但却消解了政治新闻的严肃性,使“两会”报道显得有些轻飘和浮躁。

在中国,新闻媒体最初的功能就是报道政府的政令和政治活动情况,同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政治新闻,更是通过新闻报道等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维护或反对、颂扬或批评现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受众按照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进行教化和引导。以至于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媒介社会里,政治新闻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已成为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核心部分。其原因就在于它是政治权力本身的诉求,政治权力需要社会和群体能够看到自己的形象,听到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的意志,这关系到他们的利益和命运,再加上政治权力本身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使得新闻媒体不得不关注它的动态。可见,政治新闻在影响公众认知、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已经成为政治传播的一种基本形式,为各国政府所认可。特别是在媒介参与报道某个政治事件、舆论力量对事件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这一层面上,各国政府均表示了认同。

二、政治新闻的定义

我们通常都会把政治新闻理解为关于政治方面的新闻,但要是严格科学地解释“政治新闻”的涵义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涉及到对政治新闻外延和范畴的界定等问题。就目前研究状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政治新闻是政治人物、记者和大众的共同创造物。持这种看法的是台湾学者祝基滢,他在《政治传播学》中就把政治新闻定义为:“是政治人物和新闻记者,以及社会大众和新闻记者共同创造物。”第二种看法是大陆学者邵培仁提出的,他从政治传播学视角把政治新闻定义为:“是政治传播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就近发生的政治事实向公众进行报道和评述。”持第三种看法的是以中山大学李艳红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他们从新闻学的角度对政治新闻进行了定义,认为政治新闻即是硬新闻,是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公共利益或政策过程等的新闻,是相对于“软新闻”、人情趣味新闻以及娱乐和社会新闻等而言。第四种看法,是从范畴学的角度来定义政治新闻的。

代表学者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助理、高级编辑张君昌教授,他在《应用电视新闻学》一书中写到:“政治新闻包括国务活动报道、政党活动报道、外事报道、工青妇报道、宗教报道、统战报道、法制报道、军事报道等。”赵先权(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编辑)在他的基础上,把重大的社会新闻也归到政治新闻范畴中了。段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了政治新闻的范畴,他在《政治新闻的控制与沟通》中,利用政治新闻的范畴对其进行了定义:“政治新闻是关于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一般包括国家首脑和政府领导人的变更、政府组成、政策发布、政治性谈判或会议、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访问、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国家和政府之间的磋商等等。除此以外,那些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政治利益以及国家认同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及其后续报道也属于政治新闻信息传播的范畴。”他对政治新闻的范畴做了一个较清晰明了的概括,为政治新闻研究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纷争。

综合上述观点,政治新闻的定义其实可以分别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两方面来进行界定。从传播主体方面来界定,政治新闻是指政府新闻即政府发布的新闻。

从传播内容上来界定政治新闻,则是指政治领域方面的新闻报道及评论,如政党的施政纲领、政府的日常政治活动、政策发布、政治会议、重大的政治性庆典、突发的政治事件、重大的社会新闻(如反腐败新闻)等等,还有一些政治宣传性较强的主流新闻报道(如创先争优、文明城区建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都可以纳入政治新闻的范畴。

三、政治新闻的分类

最早对“政治新闻”分类的,是美国学者D·F.威尔科克斯。他在研究美国14个大城市110份报纸的基础上,把题材加以分类,分出9000多种专栏,然后归纳对比写成《美国报纸:对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并于1900年发表。在这篇主要研究报纸内容和受众的论文中,威尔科克斯把“政治新闻”与“战争新闻”并列。按内容分为:战争新闻、政治新闻、外国新闻、一般政治新闻、犯罪新闻等五类。威尔科克斯的分类方法虽然清晰但过于简单,而且不能准确体现大众媒介传播“政治新闻”的多样化特点。比如,他已注意到插图新闻、地方新闻也常有“政治新闻”,但因注重表现方式不同或地域的限定,而被排除在外,这就有失偏颇。日本政治新闻分为政局报道、国会报道、政策报道、验证报道、舆论调查报道、国会议员调查等六类。一是政局报道。政治报道的大事件,就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者首相决定的重大政治事情。二是国会报道。55年体制下的政治报道中,有一种被称为“国会原稿”的类型。政局原稿是自民党内部的政治事情的报道,国会原稿是传达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事情的新闻。三是政策报道。以2003年的总选举为契机,各党都纷纷亮出自己的施政纲领,都想将竞选局面引向政策选择的选举。四是验证报道。在政治重大事件的背后,是各家报社竞相揭露的验证新闻。政治舞台背后到底有什么,和谁有关联,是谁在运作,是什么样的力学效果在发挥功效——引用政治家的话语。验证报道就是将这些进行彻底公开的报道。五是舆论调查报道。调查报道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更为客观的报道。也就是说,为了更为真实地反映事实的全貌,报社的记者独自进行追踪采访,并将事件的幕后真相公之于众。调查报道的题材多为可以引起读者或观众强烈反响的社会性事件,如制止暴力、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揭发官僚腐败及贪污等题材。

调查报道的最成功事例为1988年到1989年的对“里库路特(Recruit)事件”的报道。该报道通过朝日新闻社记者独自的调查,揭露了大型建筑公司Recruit Cosmos在股票上市之前将股票分配给政界、经济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并使这些人在股票公开上市以后获得巨额回报的事件。这一事件的报道最终导致了时任首相竹下登的辞职,是一个堪比美国“水门事件”的调查报道的杰作。六是国会议员调查。舆论调查一方面要抓住选民的想法,经常也在另一方面对国会议员进行问卷调查。如围绕在2005年的国会中最大焦点的邮政民营化法案问题,各家媒体调查了国会议员的赞否倾向,预测了法案裁决的方向。

国内并没有对政治新闻的类型进行专门的研究分类。如台湾学者祝基滢在《政治传播学》一书中,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把政治新闻分成了两人或多人间的人际传播型、群体传播型、组织传播型、大众传播型等。邵培仁则是谈了他的看法:从政治新闻反映的政治事实的范围角度看,有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之分;从政治新闻所反映政治事实的特点角度来看,有意内新闻与意外新闻、单纯新闻与复杂新闻、动态新闻和静态新闻、本体新闻及反应新闻之分;从报道、评述政治事实的目的角度看,政治新闻有报道性新闻与劝服性新闻;从传播手段角度看,政治新闻有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图片新闻、口头新闻、手抄新闻、杂志新闻等;从报道与评述政治事实的体裁角度看,政治新闻有消息、通讯、新闻公告、述评、评论等几大类型。李元书在所著的《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一书中,综合了以上学者的研究分析,把政治新闻分为四类:一是客观报道类政治新闻,只是客观报道所发生的政治事实,不加任何方的评论;二是分析类政治新闻,在客观报道类政治新闻的基础上,加一些解释分析类报道;三是揭露类政治新闻,如贪污类报道;四是预测类政治新闻,如对法宣等结果的预测报道;五是预告类政治新闻;六是专栏类政治新闻。

以上几种分类中,李元书的分类比较全面,具有概括性。

第二节 政治新闻的发展

我国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政治新闻的研究还比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新闻媒介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流。因此,本节拟从中国最早的传统媒体———报业的开端开始考察,将政治新闻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萌芽期

我国政治新闻研究的萌芽时期,是从国人最初创办近代报刊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的新闻业随着政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社会革命和战争也对新闻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在这个战争与政治斗争频繁的动荡时期,政党通过新闻宣传以实现其政治目的无疑相当重要,政党报刊是新闻传播的主流,报人倾向于强调报纸对国家政治和民意的强大影响,强调通过新闻赢得民心从而改造政治现实。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报纸更是服从于政治及政党宣传的需要。西方的一些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也对中国的办报理念产生过一些影响,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自由主义”色彩逐渐淡化。

后来,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党的新闻事业也进一步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的新闻思想,进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宣传思想、策略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