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30

第30章 限制开发区生态移民村发展路径探讨——以隆德县沙塘镇清泉村为例

宁夏大学农学院

米文宝

一、引言

针对我国各地均以追求高GDP增长为发展目标,无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空间开发无序、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国家提出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对资源环境承载承受较弱、大规模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将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32。目前,《宁夏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报告》已将面积3.37×104万k平方米,占宁夏总面积的比重为64.8%的12个县(区)划定为限制开发区。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急需选择符合主体功能定位且能够持续带动限制开发区发展的产业,确保居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对实现与重点开发区同步迈入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主体功能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1]。受“自上而下”的规划思想局限,对限制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发展机制研究还较为薄弱,均以省域限制开发区为分析对象,缺乏进一步的功能区细分,尤其是对具体地域的发展途径和模式选择缺乏探索,亟待实证创新[2-4]。

自然村(village)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5]。通常由一个大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联合组成一个行政村。行政村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是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前沿,也是国家政治体系的细胞。任何政策的归宿必将落实至村级政权,因此,以村落为对象,研究居民政策反应和社会运行对开展限制开发区发展模式选择具有直观性、基础性和现实性。同时,生态移民是降低限制开发区生态压力,增强内生式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宁夏“十二五”乃至中长期重要的扶贫开发策略,目前已顺利开展。据此,将宁夏限制开发区隆德县生态移民县内清泉村安置点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清泉村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沙塘镇,紧靠312国道,位于该县城西南,距离约30km;海拔1883m,属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光照时间充足,农业发展水源充足;共有15个村民小组,274户、101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532人,占全村人口的52.57%;全村面积8890亩,其中86.65%为山地。耕地面积1126亩(水田占97.69%),人均1.11亩。2011年,隆德县在清泉村重点建设了生态移民示范安置点。目前,已安置264户1080人,道路、房屋、水电暖、村委会、幼儿园、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已齐备。

为明确清泉村居民收入情况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基础数据。田野调查法主要是观察与访谈[6]。调研组在村干部和居民向导带领下,考察了移民示范点和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踏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和生态林草地,在村委会访谈了村主任、村民等,收集了一手资料;调查问卷设计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收入和生产情况、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农户意愿等9个部分,共入户发放问卷35份,收回35份,问卷有效率100%。

三、移民村产业选择的经济社会基础

(一)村民收支总体情况

清泉村移民安置示范点截止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比固原市和隆德县的4044元、4320元分别高出11.11%、16.22%,在全市和县辖行政村中处于前列。同时是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10元的86.88%,银川市7070元的66.48%,中卫市5178元的90.77%,处于宁夏行政村下游水平,收入水平有待于提高、来源须拓展。据问卷结果,该村经济活动主要为非农产业:35户中,12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非农产业,13户来源于农业和非农业,单纯农业收入的8户。

2011年清泉村家庭收支基本平衡,盈余占年总收入的2.27%,标志着该移民安置点居民生活已进入资本积累阶段,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家庭收入来源中,以劳务和打工收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已达63.82%,而征地补偿、退耕补偿等为主的转移性收入仅占5.53%,表明居民依靠国家直接补贴的扶持所占比例较低,居民收入主要依赖于从事非农产业。家庭支出主要用于生活,占全部支出的87.23%,这与居民收入整体较低,刚摆脱贫苦有关,收入仅够维持生活,无力投入生产,产业选择能力有限。

(二)村民从业结构

从业机构现状是区域发展路径选择的重要现实基础。目前,清泉村村民收入结构主体是劳务打工,县城和县外打工收入分别占工资收入的44.75%和58.72%。全村532个劳动力中,61.75%打工33。问卷统计结果也显示,在35户中,12户有劳动力在外务工,有14户的子女在外上学或工作,合计占安置点总户数的74.29%,剩余9户由于年龄偏大或受疾病困扰被迫留守。从12户务工家庭从事行业看,有9户从事交通运输业、1户兼营交通运输和商品零售、2户从事建筑业。实地入户调查发现,交通运输业居民大部分在隆德县城和固原市受雇驾驶货车,拉运建筑材料、煤炭、农副产品和其他商品,活动范围最远可达新疆和广东等省区;部分家庭也使用小型农用车、小轿车,利用靠近国道和县城的优势,从事商品贩运和客运;少数经济条件较好家庭在县城购房,从事零售、餐饮等。另外,该村居民文化素质较高,有8份问卷家庭为有高中以上学历成员,1户为大专以上学历,占全部问卷的25.71%,29份问卷家庭子女均在外读书,占全部问卷的82.86%。

总之,清泉村居民从业结构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劳务输出以交通运输业为主,收入较高;二是高度重视教育,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与地区及自治区内外联系密切;三是商品经营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据一定比例,经营致富思想有基础。因此,清泉村农民收入在隆德县较高的主要源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多,已占据主导地位。

(三)村民发展意愿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形成规模效应[7]。将发展政策与实施对象的真实意愿最大限度地贴近,是选择限制开发区发展途径的重要原则。2010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结束,对退耕农户的补贴额度也随之下降,当问及下一步如何发展时,34份问卷的答案为:从事非农行业,去城里打工。仅有2份问卷选择了承包土地经营。访谈得知,自从附近北塬山地搬出后,由于安置点靠近县城,从事服务业较为便利,尤其是农业生产收益较低,虽有可灌溉水田,但多数群众自动选择了就近务工或经营。由于沙塘镇地处河谷川道地区,是全县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人口密度大,市场供求较为旺盛,产业发展已具规模,在大环境影响下,多数移民选择与当地相适应的发展方式。

四、清泉村发展最优路径:交通物流业

目前,作为隆德县县内移民选择的资源、交通、经济优势地区的清泉村,从经济收入来源、从业结构和发展意愿方面的基础和前景看,交通物流业应是最优的发展途径。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园区(Distribution Park )是一定区域内从事物流活动的空间和组织。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8]。影响城市物流园区与配送中心规划布局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市场因素、政府政策因素、地理因素等[9]。物流业具有人员密集型和技术型的特点,人员需求量大,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带动该村乃至所属的隆德县渝河流域沙塘镇、联财镇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区位条件

清泉村地处六盘山区与黄土高原西北部过渡的狭长地带,是宁夏南部山区和甘肃东部丘陵山区中少有的地势平坦区域,属交通要地;位于兰州和西安西北两大中心城市的中间位置,西去兰州280km,东去西安340km,距固原市区60km,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虽然所处宁南区域为欠发达地区,交通线路密度较低,但通过过境的312国道,可直接联系甘肃静宁、会宁、庄浪等县至兰州,宁夏,以及陕西西北部的长武、彬县至西安,在直线距离150km范围内的定西市、固原市、平凉市,是重要的人流、物流节点;是西北中心城市西安市物资客流进入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海东地区和宁夏全境的两条干线的北部交通捷径。特别属于我国六盘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三西”地区的重心位置,属扶贫物资流动体系关键环节,因此,地理区位对发展物流业具有突出优势。

(二)市场条件

截止2011年,清泉村物流区位涵盖的定西市、平凉市、固原市土地面积45355k平方米,总人口599.4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92.21亿元,区域市场规模广大。2010年,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9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批发业零售5.52亿元,同比增长20.7%;零售业零售117.37万元,同比增长17.3%;住宿业0.86亿元,同比增长146.1%;餐饮业零售7.13亿元,同比增长23.4%。2010年,共接待各类旅游人数8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3亿元。因此,物流业发展经济基础坚实,市场条件成熟。

截止2010年底,隆德县有各类商业网点2900余个,各类市场1200多个,但普遍存在进货渠道不畅通、批量小、品种单一、中间环节多、进货成本高、运输费用高等问题,绝大多数商品均须从兰州、西安进货。因此,壮大商贸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极为旺盛。

(三)政策条件

2011年以来,清泉村已被隆德县列为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十二五”生态移民总体规划》,实施县内移民的安置示范区。先后在安置房建设、土地分配、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综合性服务、社会事业、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政策洼地”和强有力的发展保障。

目前,隆德县已将物流业发展作为重点产业,列入了《隆德县十二五发展规划》《隆德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是今后政府重点支持和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其中,已计划在清泉村毗邻的联财镇建立物流园区,项目正在招商,为清泉村发展物流产业奠定了基础。

(四)清泉村发展物流业的途径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清泉村纳入正在实施的联财镇物流园区项目范围,给予支持;二是成立村级交通运输农村合作组织,争取财政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购置运输车辆、建设仓储基地和场站,将清泉村建设成为312国道线上重要的货物人流基地;三是扩大沙塘镇农贸市场范围,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政策倾斜,为清泉村划出专门场地,利用飞地经济,带动清泉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四是以清泉村生态移民安置点为中心,扩大用地范围,建立物流综合服务区,主导发展餐饮、娱乐、服务体系,繁荣村级物流配套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钟高峥.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域的空间功能区划研究-以湘西州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5):839-843.

[2]普荣,白海霞.金沙江中上游山地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6-21.

[3]王玉岩.湖北省农业型限制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于百灵.基于GIS的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5]宋金平.聚落地理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8.

[6]张春艳,李萍.社区田野调查法在库区移民监测评估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0,41(23):22-25.

[7]高宁生,李耀强.思路决定出路[J].共产党人,2006,(2),19-20.

[8]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标准·物流术语[S].GB/T 18354-2001,2001-08-01实施.

[9]韩增林,李亚军等.城市物流园区及配送中心布局规划研究——以大连市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例[J].地理科学.2003,23(5):53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