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34

第34章 基于环境感知的宁夏移民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以红寺堡区为例(2)

(四)评价结果统计及分析

1.评价结果统计

依据上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统计。

2.评价结果分析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区作为宁夏移民乡村的典型区域,其居民对现有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总体评价为一般。17.36%的人对目前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24.64%的人认为满意,30.05%的居民认为一般,18.97%的居民不满意,9.18%的居民对现有生态环境非常不满意。依据准则层评价结果B1,B2,B3,B4,B5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村民对居住条件的评价为非常满意,对目前人居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评价为一般,对现有生活环境的生态环境非常不满意,对乡风文明的评价为一般。依据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及人居环境各个系统的满意度评价结果,结合调查过程中对村民的访谈,具体分析如下:

(1)居住条件满意度评价

居民对现有居住条件的满意度评价分值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作为宁夏乃至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居民对现有居住条件表示非常满意率。通过实地调查,其原因主要如下:

1.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居民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对数居民认为现有的居住条件与搬迁前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房屋结构来看,大多数移民搬迁前住的是土坯房,搬迁后住上了统一规划建设的砖混房;从家庭住房使用面积和户均厨房使用面积来这两个最能体现居住条件有所改善的评价因子来看,搬迁前大多数居民家庭住房面积是40平方米左右,而搬迁后家庭住房面积均达到60平方米;家庭厨房使用面积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体现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居民目前家庭厨房使用面积较搬迁相比,均为15——20平方米,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值,满足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需求,72.4%的居民对居住条件表示满意。

2.在实地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部分居民对现有居住条件仍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从空间布局上来看,他们认为现有的居住状况与搬迁前相比过于集中,户与户之间的距离太小,此外,基于对子孙后代的考虑,他们认为住房预留地不足,这是他们对目前居住条件表示不满的主要原因所在。

(2)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度评价

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区居民对现有生存环境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评价为一般。

1.供水系统: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居民对目前本村的供水状况非常满意,满意率达80%左右,对此不满意的人只占3%左右。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中供水系统满意的原因主要基于搬迁前后的对比。调查过程中据居民反应,搬迁前大多数村庄没有通自来水,居民饮用井水或窖水(雨水收集),生活用水紧张,水资源极其短缺。搬迁后所有移民乡村都通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居民饮水充足而且方便,这种明显的改善使居民对此非常满意。极少数居民对此不满意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现有居住环境中供水的充足与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过程中大多数居民都不注意节约,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2.供电系统: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居民对本村的供电服务的总体评价为满意。主要原因是目前红寺堡移民区所有的村庄供电系统相对稳定,供电保证率达到100%。但是一年中相隔几个月总会停电几次,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交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红寺堡移民开发区59.52%的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中的交通便利程度的满意度总体评价为一般,28.62%的居民表示满意,仍然有12.86%表示不满意。目前,红寺堡区建设农村公路501.8公里,高速公路61.4公里。红寺堡区47个行政村中已有40个通上了水泥路,公路通村比例达到96%。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沙砾路。此外,红寺堡区有乡镇客运站42个;客运班车达到45辆,开通各县的客运班线达到15条,居民的出行便利程度大大提高。部分居民对此不满意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村内通公交频太低、村内道路未全部硬化,雨雪天出行不便,村内道路配套设施空白,没有路灯,没有绿化带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4.邮电通讯服务:红寺堡移民开发区41.9%的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中的邮电通讯服务的总体评价为一般。目前,红寺堡移民乡村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达户均2部,村内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村民获取外界信息量逐渐增大。但是村内邮政服务滞后,没有邮局代办点等相关部门,居民收发邮件必须前往红寺堡镇。

(3)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评价

结合调查和评价结果,得出红寺堡移民开居民对现有人居环境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的总体评价为一般。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教育文化设施:依据实地调查数据和村民的访谈结果,居民对本村现有的中学教育比较满意,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37.14%;对小学教育满意的人数占34.76%;但是对幼儿、学前教育满意的居民只占15.24%,目前,红寺堡区只有1所民办幼儿园,因此,幼儿、学前教育建设是目前乡村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村内文化娱乐场所设施缺乏,居民的精神生活还是相当贫乏。

2.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居民对本村现有的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为一般。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红寺堡区有区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2所,乡镇卫生院3所,民营医院1所,个体诊所12个,村卫生室89所。居民就医方便程度有所改善的同时仍然有37.62%的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13%的居民对医疗收费不满意,27%的居民对医生的医术水平不满意。此外,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有79.79%的居民主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有极少数人参加养老保险和贫困补助。因此,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3.生活设施购买方便程度:有37.62%的居民对本村现有的购物设施比较满意,42.86%的居民认为一般,20%的居民对此不满意。实地调查和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目前,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好多居民反映他们在乡镇只能买到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购买一些质量较好的生活设施时,还是得去银川购买他们比较满意的商品。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居民的购物方便程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购物网点和商业设施的建设也是今后红寺堡移民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生态环境满意度评价

红寺堡移民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红寺堡移民区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的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评价结果为不满意。如果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综合为总体不满意,则有57.45%的居民对本村的生态环境表示不满意。具体分析如下。

1.绿化状况:结合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本村现有的绿化状况不满意的居民占调查总人数的52.86%,32.38%的居民认为一般,表示满意的人数只占14.29%。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区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为13.7%,还未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覆盖率的标准值(25%)。红寺堡移民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其生态环境建设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加大绿化建设的力度是目前红寺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2.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红寺堡区居民对目前的生活污水、垃圾等的处理的评价结果为不满意,不满意率达60.95%。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自流、露天堆放,进村随处可见垃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反映了目前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治污。

3.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厕所污染是红寺堡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目前,红寺堡区大多数居民家庭厕所仍然是旱厕,水资源的短缺严重限制了农村水冲厕的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风沙危害是红寺堡区长期以来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今后的建设中防治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是红寺堡移民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

(5)乡风文明满意度评价

红寺堡移民区居民对乡风文明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为一般。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治安方面:通过调查统计得出,40.48%的居民对目前居住环境中的社会治安状况认为一般。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对此表示不满意居民占44.28%。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居民反映,搬迁后,村内偷盗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了居民之间的信任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2.民主管理:调查数据显示,村务民主管理方面,15.24%的居民非常满意,38.10%的居民认为一般,43.74%的居民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人数比例较高。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居民对此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村内事务的公开化和村民参与程度不够,好多关系到居民自身的事务都由村委会决定,村民很多时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接受结果。因此,在今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要中提升村务的民主管理,以人为本,取得村民的信任,进一步民主化、公开化。

3.邻里关系:结合调查数据及评价结果,红寺堡移民区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为满意,如果将满意与非常满意综合为总体满意,则满意率达64.76,不满意率只占8%。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红寺堡移民区居民之间和睦相处,邻里关系融洽,民族关系稳定。

四、结论

通过本章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居民对目前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结果为一般,且趋向于不满意。

(2)此外,在调查和统计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对乡村人居环境感知差异较大。50岁以上的人普遍对乡村人居环境现状较为满意,年轻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大部分领域都不满意,反映他们这一代人生活观念的转变、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3)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找出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红寺堡区移民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寺堡移民区人居环境满意度总体评价为一般,但是在居民对现有乡村人居环境部分系统的建设仍然不满。从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居民对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可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村居民最不满意、最关心的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该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今后宁夏移民乡村建设提高借鉴,对宁夏移民乡村和生态移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健娜,黄云,严力蛟.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03):193.

[2]赵庆海,费利群.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7,(02):51-55.

[3]张沛,赵国锋.国外乡村发展经验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17):47-49.

[4]孟志诚.红寺堡移民开发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5]侯锦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2:319-321.

[7]莫霞.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同济大学,2006,(03):23-28.

[8]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9,(01):29-30.

[9]刘学,张敏.乡村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J].河南科学,2008,(03):375.

[10]杨山.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6-89.

[11]骆中钊,张惠芳,郭炳南.新农村建设规划理念[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4-16.

[12]孙妮.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3):3-5.

[13]赵玉凤.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评价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9-11.

[14]赵秋立.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6:4-7.

[15]龚迪,姜松荣.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中华建设,2008,(0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