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电视娱乐文化当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过”与“不及”的问题,由此,招致“愚乐”、“误乐”之讥。“过”,电视娱乐铺天盖地、千奇百怪;“不及”,抱残守缺、江河日下。事实上,部分节目已经自绝于知识阶层,甚至自绝于普通观众正常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一味的逗乐、一味的媚俗,能不让人腻烦吗?被败坏胃口、损毁品位的观众,转而更加鄙弃、怨恨媒体,却又难以自拔,于是,边看边骂、边骂边看。而媒体呢,为了迎合观众,除了追加猛料、变本加厉地“愚乐、误乐”之外,还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手法吗?于是,电视娱乐文化越来越泛化、低俗化、同质化,媒体和观众相互矮化,一轮一轮地恶性循环下去。
电视文化娱乐异化的弊病众所周知。然而,监管无力,批评失语,观众无可奈何,媒体自欺欺人。而且,各方面好像都饱受冤屈,满腹牢骚!能说、不能说的似乎都说了,该做、不该做的似乎也做了,可惜无济于事。——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著作。本书最大的看点是:对“制度批评”理念的倡导和强调。作者试图从制度批评的视角,探析导致娱乐异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上的制度性原因。书中写道:制度问题已经凸显为电视文化发展的瓶颈,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电视文化批评发展到今天,应该跃升到制度批评的层面上来;这样,才有可能抓大放小,从“小步快跑”、“原地踏步”甚至“名进实退”中超脱出来,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纵览这部作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证有力,新颖的理论阐释和学术表达如春风扑面,述评深入浅出、中正平和,文风生动活泼、激情洋溢!
关于电视、关于电视文化、关于中国电视娱乐文化的研究,早就相当热闹了。在这块学术领地上,也不乏小煤窑般的乱采乱伐,搞得满目疮痍,却收获寥寥。这样的小煤窑早就该关、停、并、转了,大而化之的定性研究、无关宏旨的个案分析、居高临下的道德批评……可以省省了!严肃的学者必须直面社会现实、把握电视特性,解放思想——提出问题,实事求是——讨论问题,推陈出新而非陈陈相因。
学建是我的博士,是一位严肃的“电视工人”,好学、爱反思、有批判意识。1994年,他大学毕业进了电视台,当了七八年编导、记者以后,又辞职回母校来考硕、考博,等于兜了一个圈。这样“不懂经济”的学生很少见的(有趣的是,我也是他的学士论文的指导教师)。这种学生往往有点“好处”:真的喜欢电视、比较有“感觉”,作风平实、不矫饰,不说外行话、不犯常识性错误;写起东西来,“有话说、有话好好说”,不会无的放矢、不去追逐伪命题,更不会把简明的弄成复杂的、浅近的弄成深奥的……我想,这大概是研习艺术学的正道。
我总是觉得:某种“艺术学”之所以成立,“艺(技能、造诣)”和“术(方法、策略)”应该是“学(理论、观念)”的基础与前提,“学”是抽象与提升;以生活、实践为源头活水,学术研究立足于而且回归于艺术实践。否则,所谓的研究岂非空中楼阁或者隔靴搔痒?
学无止境,何况博士生还是学生,博士论文的写作也只是一次治学训练。学生必须好好做论文,却不必苛求他做出多么好的论文,走上正道就好了。当然了,当老师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
对于读者诸君,我的建议是:既然本书重在提出问题而非解答之,重在拓展思路而非勘查之,那么,我们最好把它当作一位年青朋友的“静思录”而非教案,当作一个鲜活的、仍然成长的生命体而不是沉寂的文本,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益。
祝贺学建的专著出版,祝愿学建的学术生命健康成长、学术生活幸福美满!
是为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凤铸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