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49577900000022

第22章 娱乐电视的表现与影响(三):文艺节目娱乐化(1)

国内的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中,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社教节目通常三足鼎立,如果加上服务类节目,就是四分天下。央视-索福瑞公司采用的就是这一分类标准。其中,文艺节目又被称为“娱乐类节目”,主要包括综艺、体育、电影、电视剧等样式。本文主要探析电视综艺和影视剧节目娱乐化的表现与影响。

综艺节目是中国电视娱乐类节目中的排头兵,也是它的重要代表——承担起愉悦观众的主要任务。它指的是“充分调动电子的技术手段,对各种文艺样式进行二度创作,既保留原有文艺形态的艺术价值,又充分发挥电子创作的特殊艺术功能,给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的节目形态”。电视综艺节目包括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益智、真人秀、娱乐谈话、文艺晚会和综艺栏目等等形式。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娱乐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自由的心态观照生活、以趣味的方式处理生活,使生活多样化、戏剧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体制的确立,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性开始在公共生活中凸现,由此,娱乐消费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这种大气候下,1990年3-4月间,央视相继推出《正大综艺》、《综艺大观》栏目,标志着中国电视的娱乐文化终于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成为“中国大众传媒走向一个以娱乐为主潮的时代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从电视观念的角度出发,有论者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综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认为它经历了“表演”、“游戏”、“益智”、“真人秀”四个浪潮。具体来说,表演类综艺浪潮就是“明星+表演”,代表性栏目除了《综艺大观》、《正大综艺》之外,还有先后开播的《旋转舞台》(1988年5月)、《曲苑杂图坛》(1991年11月)、《艺苑风景线》(1992年7月)、《东西南北中》(1993年1月),等等。游戏娱乐综艺浪潮即“明星+游戏”,由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打头阵,各地电视台纷纷上马以“快乐”为目的、以“游戏”为内容的综艺节目,在短时间内“快乐旋风”席卷全国,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欢乐总动员》(北京台)、《非常周末》(江苏卫视)、《开心100》(福建东南台)、《超级大赢家》(安徽卫视),等等。另外,与游戏类综艺几乎同时涌上荧屏的还有一种婚恋类综艺节目,代表性的有:《玫瑰之约》(湖南卫视)、《相约星期六》(上海卫视)。益智博彩类节目——“游戏+知识”,品牌节目有《幸运52》/《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央视)、《财富大考场》(上海卫视)、《无敌智多星》(江苏台)、《赢遍天下》(广东电视台)、《超级英雄》(湖南都市频道),等等。“真人秀”综艺浪潮就是“平民+作秀”,具有“无门槛”(“低门槛”)、“原生态”、平民化、互动性等特征。较为成功的节目有《超级女声》、《非常6+1》、《星光大道》,等等。

电视综艺娱乐化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有目共睹,然而,近来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它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产生的消极影响。

有论者指出:

当下的综艺节目营造令人感官兴奋而又头晕目眩的视听时空,将时间感、历史意识与现实生存的真实性彻底打破,其文化的认知、教育、审美功能渐渐淡化,单向度的游戏娱乐功能一家独大。体现在节目风格的转变上,对传统观念中的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地疏离,甚至远去,把传统文化中那些引以为自豪的情感内涵,如焦虑、恐惧、永恒的情感话题等等一一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世俗化的梦想、游戏和儿童情结。

观看这样的文艺节目,观众的情感体验无须殚精竭虑,电视为大众制造了一个集体的娱乐化梦幻和理想化的幻景,让他们充分享受一种由“文化产品”制造出来的快乐。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倾向,有论者进行了精辟的描述:

纵观当今的电视荧屏,目前的所谓“电视文艺娱乐节目”,已经是艺术之树上的一个病枝,享乐的麻醉剂,刺激收视以谋取金钱的商品。它们垄断着荧屏,逐斥着真正的艺术,它们以娱乐来以偏概全地冒充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多元化功能与性质。当代的文化艺术已被商业文化搅得混乱一团,“电视文艺娱乐节目”仅是推波助澜者而已。

随着“电视文艺”的落井下石,丰满鲜活的艺术传统正在枯萎,尸骸标本式的华丽“艺术”将成为我们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嚼着这类尸骸长大的孩子们,将不再有能力梦见蝴蝶的活体;在他们光怪陆离的梦境中,将充斥着钉在精致木框里的彩蝶标本。孩子们将因此失去很多宝贵的人性特质——如灵性、爱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倘如此,我们罪莫可赎。

以上论述是否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呢?就文艺娱乐化的“阴暗面”而言,笔者认为不但没有言过其实,并且堪称振聋发聩,中国的电视文艺娱乐化确实到了空前危险的境地。

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内地的电视娱乐节目似乎走进了“娱乐至上”的怪圈,对“快感”的追求替代了对“美感”的追求;娱乐,遮蔽了电视的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娱乐节目文化内涵的缺乏以及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娱乐传播陷入了困境。中国电视娱乐传播只有“坚守文化品格,以人为本,通过创新传播策略”,打造健康向上的“绿色娱乐”空间,方能走出困境。

本着“吹毛求疵”的态度,针对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头牌”——《春节联欢晚会》、近年来媒体活动的“奇迹”——“真人选秀”和观众最喜爱的“文化大餐”——影视剧,下文逐一辨析它们娱乐异化的表现与影响。

第一节《春晚》:不尴不尬的“寓教于乐”

遥想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下称《春晚》)一创办就成为新民俗——文化年夜饭,同时得到专家、学者的热情礼赞。评论家田本相说:“春节晚会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文化的独特创造……它扎根在亿万观众心里,使中国的电视文化在世界电视行列中独具民族特色并且享有盛誉”;作家冯骥才盛赞道:“这种以电视为传播的文艺晚会,不仅走入千家万户的节日之夜,而且将亿万家庭的节日生活连成一气,这对传统(尤其是年俗)文化来说,是多么伟大的奇迹!”

传统的民俗仪式往往地域性较强,春节联欢晚会却远远超越了地域局限,成为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共同拥有的春节民俗文化现象。人们渴望与无数和自己身份相同的华夏儿女一起联欢、实现“社会交往”,渴望“天涯共此时”和“千里共婵娟”的温馨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晚会节目的好坏在其次,而观看活动本身更重要,它把观众“囊入到有根可寻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体认个体所依赖的文化渊源,获得同宗同族同种同根的文化皈依感,获得己身所属华夏族群的实在感、踏实感。”春晚的核心文化价值,也许就是它的文化向心力,“将不同文化归属的观众聚合到一起,产生文化上的亲近感、认同感和一种寻根定位的凝聚力,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

作为一档大型电视直播节目,《春晚》对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进行仪式化、媒介化的传播,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心路历程,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份文化记录。在诸多层面上,《春晚》制造了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一个奇迹,也成为世界传播史上仍在续写的一个传奇。《春晚》风光无限,成为中国电视文艺的“头牌”——它既是“一年一度的庶民狂欢”和“华人世界的娱乐大餐”,也是电视节目“寓教于乐”的典范。

然而好景不长,关于是否停办《春晚》的争论前些年已经沸沸扬扬,说明它的境遇已经极其尴尬。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可谓诛心之论:《春晚》既不能够娱乐大众,也谈不上寓教于乐。

举办《春晚》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媒体事件”。而且,在春节这个“浸透着中国人民对生活独有的情感、热望和追求,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春晚》资深导演邓在军语)的重大传统节日里,国家权威媒体央视“倾全台之力”并且发动全国的创作力量举办年度联欢晚会,意义非同寻常。换句话说,《春晚》从来就不只是一档纯粹娱乐(或者审美)性质的文艺节目,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心理、行为、文化意识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实际上,历年《春晚》始终围绕着“喜庆、祝福”主题和意识形态(民族与国家等)主题做文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民间与正统、娱乐与政治混杂的形态,走的是典型的“艺术性搭台、思想性唱戏”的曲线。不言而喻,作为“寓教于乐”的载体,为了宣传、教育,《春晚》首先应该让人喜闻乐见,而不是“越来越不好看”。

为什么“不好看”呢?恐怕一是因为制作观念落后,二是因为节目品质低下,二者相互作用、相互限制,最终导致美誉度下降,企图宣教众生可惜南辕北辙。

质言之,我们批评《春晚》并非因为它被赋予了意识形态职能,而是因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它承载了过多的、生硬的宣教(和创收)任务,娱乐水平又匹配不上。于是,“没意义而且没意思”:掏空了合理思想内核的宣教蜕化成“紧箍咒”,矫揉造作的娱乐根本充当不了“减压阀”,而赤裸裸的急功近利行径粗鄙不堪!于是,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春晚》迷失了方向。

一、制作理念一成不变

央视《春晚》,明显是一个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工业产品。整合社会的功能、宣传教育功能高于娱乐功能(至少是旗鼓相当),决定了《春晚》的创作主要是“命题作文”,标榜“寓教于乐”就是它宏大叙事取向的明确声明。——这是它的独特属性和重要特征,原本也无可厚非;在中国电视的现实环境中,甚至是特色优势,一体两面使《春晚》有可能左右逢源。

如果说,早期的《春晚》因为创作水平相对于当时观众的欣赏水平来说比较高(何况观众们没有多少选择),还能够以“宣传教化”理念肩负起意识形态建构的艰巨历史使命的话。那么,199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由于文化氛围的转变,曾经屡试不爽的“主题先行”模式逐渐不合时宜,寓教于乐起来也显得有心无力。于是,《春晚》被迫开始娱乐化转型。然而,十多年来,观众越来越不能容忍的粗陋的“文化搭台、政治唱戏”宣读各行各业、驻外机构、华人华侨等的贺信贺电本来是《春晚》大餐中的特色点心,尽管形式大于内容,却别有一番仪式感。近年来,“向全国人民拜年”的名单上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类似的节目运作中可见经济势力已经走到前台,与政治、文化共舞。模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而且,“宣教”越来越高调(几乎耳提面命、声嘶力竭),而“娱乐”越来越苍白、空洞、贫乏——虽然它也声称要营建一个“欢乐的世界”,要让观众笑起来、“五秒钟一笑”。这样看来,《春晚》的制作观念再一次落后于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