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49578300000052

第52章 后记

2008年9月,笔者获得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奖学金,再次前往英国进行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时值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我一抵达伦敦,当与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谈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论到了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使我感到欣喜的是,与四年前我来英国时相比,人们对中国、对北京、对中国人的了解有了不少的提升和加强。同时,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短短的四年,一次看似普通的奥运会却在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经济等方面起到了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之后,我利用在伦敦学习的机会,对外国人是如何了解中国的,通过哪些媒体渠道,奥运会是否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等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统计及相关研究。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我国媒体的发展也开始驶上快车道,然而我国的国际形象并没有取得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地位。当然这有多种因素,但是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体,如何利用不断出现的新媒体形态进行国际传播,如何为构建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何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积极有利的国际环境,笔者有深刻的感受。由此,我开始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的渠道、方式、特点及策略等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我萌发了撰写这本《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一书,力求从不断发展的新媒体视角,研究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新的媒体渠道进行国际传播,如何整合不断壮大的以公众或用户为主体的国际传播。当然,国际传播于我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国内外很多研究国际传播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给了我诸多启发,再次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同时,特别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蔡开松工作的一贯认真负责,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李祎惟、王晓楠、郭羽提供的资料。

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黄楚新撰写完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疏漏,欢迎学界和业界人士不吝赐教,共同将我国国际传播的研究引向深入。

田智辉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