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检查
记者:有一些的继发性疾病,术前是检查不出来的,比如说屈光是否稳定、亚临床型圆锥角膜。
樊:对。有的查不出来,比如说你的屈光度还涨不涨,我们主要根据病史。
记者:可是手术上说,十八岁之后都可以。
樊:年龄只是一个概念,十八岁正式成人,从法律上,公民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从发法律来说,你是成年人,能够对自己大的行为负责了。这是一个概念。还有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十八岁之后屈光度基本稳定了。看屈光度主要看病史,即使对于二十二十一岁的年轻人,这两三年以来屈光度是稳定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说他的屈光度基本稳定,但是也只能说大多数人。不能绝对,因为这没办法预测未来。但是如果这两年还在发展,那我们认为是进行性近视,就不太适合这个手术。度数做了还会长出来。
·圆锥角膜
记者:那么亚临床型圆锥临床角膜呢?
樊:亚临床型的角膜很难查出来。
记者:这一部分该怎么办?
樊:第一,圆锥角膜的发病率并不是特别高。至少在近视眼中,我们做的那么多例中,真正的圆锥角膜不多。第二,亚临床型圆锥角膜,它没有发病,你也查不出来,就像一种潜在型的血液病一样。
记者:这个手术会不会诱发一些亚临床性角膜发病?
樊:有可能。
记者:就是说,因为他是潜在的,他本来有可能不发病,但是因为做了这个手术,他就发病了。
樊:有可能。
记者:如果因为术前没有检测出来,术后诱发了圆锥角膜,那么这个责任应该在谁?
樊:理论上来说,跟医院没有关系,这是完全查不出来的,如何认定有还是没有?就比如说,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最后你得了癌症。这个免疫抑制剂有没有关系?有。因为他破坏了你的免疫系统,但是,比如我为了治疗你的哮喘或一些过敏性疾病,用了免疫抑制剂,结果你的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你得了癌症,那么你的癌症和免疫抑制剂有没有关系?你说有,是有的,但是你说没有的话,原来你本没有癌症。这是一件非常不好说的事情。
记者:您从医这儿多年来,遇到过这种亚临床型圆锥角膜吗?
樊:有,怎么会没有?但凡做这个手术,肯定会遇到。圆锥角膜早期的表现就是近视、散光。
记者:它和其他的近视、散光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
樊:进行性发展,主要的问题就是进行性发展。临床型的在角膜地形图上都已经可以看出来了,亚临床型的真不好说。亚临床型就是很难诊断,有时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有一些亚临床型角膜是做完之后两三年发病的,统计上面来说,手术后十五个月以内发病的,大家认为和手术有关。十五个月以后的,就属于自然发病了。你就很难说了。
记者:您这么多年遇到过多少例?
樊:我遇到的并不多,但是底下的医院遇到的恐怕不少。现在各级医院都在做,集中起来还是很多的。
·手术价格
记者:这个手术的价格差距很大。
樊:看成本控制。这包括很多,设备是一方面,还包括你的广告宣传,一些市场的运作,人头的费用,当然还有市场的需求。比如同仁医院,它的价格一定高。病人做不过来,为什么不能把价格提高?市场运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是成本控制。
记者:设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樊:对,设备很重要;如果你购买的是比较差的,或者二手设备,那价格一定便宜。一分钱一分货,现在,底下医院二手设备的情况很多,一般三级甲等医院二手设备就不大可能。对于底下医院控制得不够严格,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在这方面存在漏洞。
记者:普通患者能鉴别设备的好坏吗?
樊:他完全可以自己了解的,再有,从价格上看,也是一个方面。太便宜的,我们说了,主要在成本上。那你就可以考虑了,成本是什么:用的材料和设备。你不可能要求医院没有利润。
·市场化运作
记者:您觉得这个手术的市场化运作合理吗?只要你花钱,你有意愿,就可以做?
樊:毋庸置疑,我们现在的所有医疗都是在走市场化,以为现在整个国家,整个所有的东西都在市场化这个前提下做,它并没有进入医保,你进入医保了,它可能不让你市场化。它没有进入医保。没有进入医保,它必然是市场化的一个东西,医院有设备,你有需求,就是这么回事。它不可能作为一个医保的项目,它从本质上是一个美容手术。
记者:您的定义是:这是一个美容手术?
樊:基本上是这样的。医疗分为两种,一个是,确实是要救死扶伤的那种,还有一种就是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的这些手术,就都应该市场化。救死扶伤的,就一定应该进入医保。
记者:但是“在眼睛上动刀子”,非同寻常,为什么不能提高准入资格,或者确定一个操作资格的标准?
樊:因为,我们这样说,你不做这个手术,一样能看得见,这和烫一个头发,修一下眉毛是不一样的,那个不是医疗,医疗,是你为了达到某种标准,要取一个利弊。
就像你吃一片药,药是有毒的。只要是医疗,一定就有利有弊,是个双刃剑。它一定是牺牲你身体的一个部分,达到一个总体的新的标准。
·会否致盲
记者:这个手术会致盲吗?
樊:会。有因为这个手术造成失明的,说手术根本不会致盲,这是不客观的。
但是这个问题就像坐飞机一样,飞机会不会掉下来?肯定会,但是这有一个概率的问题。
·如何弥补视觉质量问题
记者:视觉质量问题有没有办法弥补?
樊:一般来说没有。但是一般人能够适应眼睛的这种变化。这也是一个心理因素的问题,有的人接受不了重影,眩光,跳楼了,自杀,这都会有。所以说,这个手术,要你有强烈的摘镜欲望,你要对它有合理的期望值,你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是一个利弊权衡的过程。
·您为什么戴眼镜?
记者:您为什么戴眼镜?
樊:我的是花镜,不过,即便我戴的是近视镜,我也不会做这个手术。打个比方说,我是出租车司机,你可能只是一个乘客。你上来一段,然后下去了,我却熟悉整个的路面情况。我的风险意识要比你高,即便这个手术安全,失败率万分之一,但是,我做了几万例,我的脑子里记住的,不是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而是所有的万分之一。所以,你看,所有的主刀医生差不多都戴着眼镜。你问他手术好不好?
好。让他躺倒手术台上去,他不肯。
第三部分:LASIK手术的原理硬伤
(一)所谓矫正,只是在光学上
1.高度近视的原理
很多人认为,LASIK手术能够“治愈近视”。实际上,LASIK手术唯一能做的,只是“矫正近视”而已。
近视,从原理上来说,是由于眼轴伸长,以致光线无法准确地投在视网膜上,所以近视患者会“看不清楚”。除了眼轴伸长外,近视也造成了眼球内的病变,包括眼球变大,眼球外凸,巩膜变薄等等。近视是一种复杂的,眼内部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光学问题。
2.LASIK手术,只是光学矫正
LASIK手术的矫正,并非真正地“使眼睛恢复到正常状态”,它只不过通过切削角膜,让光线通过折射重新准确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以此来达到使患者“重新看清楚”的目的。但是,归根结底,LASIK手术并非对近视的“治疗”,它只是通过一种再损伤的办法,“将眼镜造在了角膜上”。3.视力,不是眼功能的唯一指标人的眼睛有很多项指标,光学上能够“看清楚”,只是眼睛的各种指标之一。正常健康的眼睛有很多项视觉功能,包括视觉质量,色彩分辨度,夜视力等等。而LASIK手术在解决视力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视觉质量的损害。
4.必然的视觉质量问题
从原理上来说,LASIK手术切削的是瞳孔附近的中心区域,切削的面积是固定的。而人的瞳孔会在夜间及光线暗处放大。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而放大或缩小,但是切削区域却不会变化。在不均匀的角膜下,瞳孔的放大及缩小造成了入夜视能力的下降。比如眩光、色彩对比度下降、夜视力的减退。同仁医院眼科大夫张举说:“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个变化是显性的,但是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他们甚至没有察觉。因为像色彩对比度这样的变化,有时很微小,而且时间长了,人脑的神经系统会适应这种变化,除非要求精确的视觉质量,否则不易察觉。”
由此来说,视力改善的代价,就是100%的视觉质量问题。
(二)LASIK本质上是一种美容手术
LASIK手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美容手术。
它在原理上和框架眼镜,隐形眼镜相同,都是通过光学上的改变光线折射角度来达到让光线准确地投到视网膜上的方法。
近视并非一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疾病,何况在框架眼镜,隐形眼镜的矫正下,大多数近视人群都可以正常生活。LASIK手术,并非一项“必需”的手术。
在LASIK手术对适应人群的要求中,其中第二条和第九条中明确说明:第二条患者本人有摘掉眼镜的愿望,对手术效果有合理的期望值。
第九条心理及精神健康,充分理解并能接受手术可能发生的问题。
其中特别强调“有强烈摘镜欲望者”,也就是说,是否接受这个手术,主要看患者是不是有很强的摘镜意愿。
(三)角膜,到底可以切多薄
1.角膜,只有半毫米
在人眼的组织中,瞳仁外薄薄的一层,就是手术的切削部位:角膜。
一般来说,人的角膜只有500—00微米。也就是说,只有半毫米的厚度。
人眼内部存在着眼内压,正常情况下,正常的角膜可以抵挡眼内压的作用,但是切削过后角膜会变薄。如果角膜中心区太薄,超过了一定的厚度下限,在眼内压的作用下,较薄的中心区会向外突出,形成圆锥角膜,导致失明。而LASIK手术的原理,恰恰就是切削中心区,通过使中心区角膜厚度变薄的方法,让光线通过折射后能够准确地投在视网膜上。
2.为什么越切越薄
整个手术的切削原理是,先在角膜上表面把角膜掀开薄薄一层,掀开的这一层,叫做“角膜瓣”,这个过程可以手动,也可以用激光。掀开这个切开的“角膜瓣”,下面剩下的角膜叫做“基底床”。手术本身是在基底床上进行的。用激光在基底床上切出一个凹面,这个凹面曲度的大小,就取决于需要矫正的度数。一般来说,需要矫正的度数越大,切削掉的角膜组织就越多,剩余的角膜就越薄。简单地说,就是矫正度数越大,手术的危险越高,形成圆锥角膜的几率也越大。
准确地说,每恢复100度视力,大约要打掉6.5微米的角膜。近视的度数越高,打掉的部分也越深。而人的角膜对眼内压的承受程度是有限的,公认的抵抗眼内压的安全下限是410微米。按照这个原理,近视600度要恢复到正常视力就已经达到了角膜的安全下限。也就是说,600度以上的近视就已经在原理上不可行了。但是很多医院仍然在进行1000度—000度的角膜切削手术。北京大望路好好眼科的院长丁咨允曾肯定地告诉记者:我们可以切得更薄。
第四部分:市场调查
一、“摘镜手术”的“戴镜医生”
在前往各大眼科医院调查时,记者发现,进行“摘镜手术”的主刀医生们几乎全部佩戴框架眼镜,然而对于“为什么戴眼镜”这个问题,“戴镜医生们”理由各异。
与此同时,准分子激光手术室外,大批戴着眼镜的患者,正等待戴着眼镜的医生们为他们摘掉眼镜。
好好眼科的院长,有30多年眼科临床经验,已实施准分子激光手术数万例的丁咨允先生,鼻子上却仍然架着眼镜。问及“您为什么戴着眼镜”时,丁咨允先生踌躇了一下,随后用带着明显台湾口音的国语斩钉截铁地说“我的眼睛只有100度,没有做手术的必要。”
而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眼科主治医师翟国光,在回答“您为什么戴眼镜”时则显得纯熟得多。“我之所以戴眼镜,”他微笑着仰了仰头说,“因为我们有严格的术前检查制度,我的眼睛一些先天条件不合格,没有通过术前检查。”
北京佳汇国际眼科中心的李主任回答更为有趣,“有些人希望自己带上眼镜后显得温文尔雅。另外对外科医生来说,近距离手术的视力意味着一个医生的职业年龄。而近视本身可以让医生发生远视的年龄退后几年,所以,近视对医生并不完全是件坏事。”
在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诊室外,400度近视的眼科医生张举的回答是“我是靠眼睛吃饭的,我要看显微镜,需要精确的视力,甚至说,所谓的‘超视力’,所以,我不能接受手术。”
同仁医院门诊室外,数百位近视患者排队等候医生就诊,据采访发现,多数患者完全不知道“视觉质量”为何物。近视激光手术引进中国才不过19年,每天手术的高额利润值是一个可以确定的数字,然而手术生产线上走下来的患者19年之后眼睛会怎样,却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