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49581300000027

第27章 北京公厕何时进入第五阶(2)

记者:那这些水是经过处理的循环水吗?

老陈:不是。全部是自来水。

记者:这样不是很浪费吗?用自来水来冲厕所。

老陈:是浪费,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的管理部门也正在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厕所用上了循环水,但全部厕所都使用循环水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记者:这个厕所里面没有洗手液、手纸这些方便群众的东西吗?

老陈:没有。洗手池旁边只准备了香皂,手纸我们有出售,但是目前还没有条件免费提供。

记者:那据您所知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你们的主管部门都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老陈:改建扩建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上一些更方便更高科技的设备,比如洗手装置中会加入消毒技术啊,好像还要使用纳米技术。

记者:您准备在什么年龄退休呢?这个工作这么辛苦。

老陈:我们会一直干下去,我们还打算看2008年奥运会呢!

这次的采访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二类公厕在各方面的优势,以及建厕人设计时所花费的心思,但其中的不足仍然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公厕的清洁是在大量使用珍贵的自来水的前提下,相当一部分公厕都没有用上循环水,这对于本来就缺乏水资源的北京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其次,公厕虽然采取各种手段防止了如厕者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但是在为如厕者提供洗手用清洁剂方面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感染的危险:一位如厕的大妈在看到一个年轻姑娘用厕所洗手台上的香皂洗手时就告诫她,这香皂极其不干净,不如不用。

探寻四:老北京眼中的北京公厕

追溯北京公厕的历史和畅想公厕的未来,我们认为没有人比老北京市民更有发言权。于是我们联系到了四代生活在北京朝阳区东大桥的伍老先生。

伍老先生已开始就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小胖子戴个扁帽子,你想揭他的盖子,他就脱你的裤子。打一生活用品。”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逗乐了。“这就是以前的北京公厕啊。”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您是老北京了,能谈谈您眼中的北京公厕的昨天今天明天吗?”

“说起北京的厕所吧,从我们记事起,就知道它叫茅厕,后来文明点了,城市化了,改叫“厕所”了。然后改革开放了,跟着东南沿海一起叫洗手间了,规范一下嘛,就叫卫生间,“WC”才刚时髦没多久,这满大街又都是TOILET了!要不怎么说社会在不断进步?连一个厕所的名称都在不断体现着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呢!”

“是的,厕所的名称也在与时俱进。”

“原来家家户户如厕使用的马桶,胡同里常常听到清粪队的摇铃声。后来啊,每个平房院里都设了厕所。再到60年代后期,为减轻环卫工人的强度,厕所从平房院内移到胡同里,现在在老城区你们应该还可以找到这样的老厕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政府制定了公厕等级分类制度,好像是把厕所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等。最好的当然是一类了,我家附近就基本上是二类的。”

“现在呢,居民对公厕没有什么意见吗?北京公厕还有什么改进吗?”

“有些厕所卫生状况确实很糟糕,近年来好像一直在大规模改造,那些比较差劲的三类以下公厕就在政府的改造中慢慢地减少,现在应该没有了吧。”

“这几年,北京好多喜事呀。作为老北京,您希望今后北京公厕展现怎样的面貌?”

“老祖宗留下来的老问题了,可是现在是新时代了。世贸组织加入了,奥运申办成功了,随着国际声望也提高了,而且北京旅游业日益兴盛起来,有些旅游景点公厕设立星级标准。”

“呵呵,北京公厕好像都与国际接轨了。”

后来我们根据老人的说法,了解到北京公厕革命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基本消灭旱厕,实现了水冲和机械抽运;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公厕等级分类制度;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规模改造,城区消灭了三类以下的公厕;第四次是进入新世纪,申奥成功后的大规模升级改造。现在,北京市的公共厕所一共有7700多座,其中园林及旅游景点内的公厕700多座,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厕2700多座。

老北京对公厕的明天充满信心,我们这些来北京时间并不长的新北京人也目睹着北京公厕一步一步地发展。我们共同期待着北京公厕在老北京和新北京人的眼中,健康茁壮成长,终有一天走进第五阶段。

探寻五:解密国内外的公厕差异

2008即将到来,那时的北京公厕会是怎样,会不会得到国内外游客的认同呢?

以公厕为代表的北京公共设施究竟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呢?我们非常想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孟伟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有幸联系到了长期旅居英国的罗玉琴女士,并通过电邮的方式对其进行采访。采访正文如下:“您在国内生活的时候感觉国内的公厕在方便程度、卫生情况这些方面让您满意吗?到国外之后您觉得外国公厕和中国公厕相比有哪些比较明显的差异呢?您认为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缺少的是什么,又在哪些方面占据优势呢?国外的公厕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又有哪些不足是需要我们尽量避免的呢?

其实一个国家的公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您认为中国是否存在着文明和素质方面的“硬伤”呢?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让您满意吗?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究竟需要在公共设施方面做哪些改进呢?到2008年来临时,您认为我们究竟应该让外国朋友适应中国的社会习惯还是由我们中国人从现在开始主动与国际接轨,改变我们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惯,来顺应外国朋友的需求呢?

另外,能不能请您谈一下您对中国和国外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的看法,您认为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呢?您对中国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罗女士在回信中表示,她在“外国”生活的六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英国,最近这半年才到了新加坡,这期间,尽管也曾经回中国,但待的时间都不长,所以,对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变化,知道得比较皮毛。这样,自己所能说的,可能也就仅仅是局限于在英国生活的一些极为个人而且肤浅的感受。但她还是分五点,提出了自己对中外公厕不同的看法。

1.公共卫生间,在国内的时候就知道西方人对中国这方面的习惯或设施比较有看法,到了英国后就明白这当中的原因。

英国大部分的公共卫生间都是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来经营,不设收费,而且都配备最起码的配件:手纸、自动冲水设施及洗手盆等。无论是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商场、停车场或学校、电影院等场所的公共卫生间,除了标志明显以外,尽管几乎都见不到清洁工,但都比较清洁。再说,除了一些较小的场馆以外,不少都设有专门的残疾人卫生间。

根据英国的有关条例,但凡是经营餐饮业的,都必须配置有公共卫生间,这也是比较突出的。

所以,总的来说,英国的公共卫生间设置比较实际、普遍比较干净、让人放心;而且都是单间,注重个人隐私;在设置和卫生程度上,地区与“城乡”区别不大。尽管也有一些收费的公共卫生间,但它们主要都集中在人流比较繁忙的首都或极个别的集市。而且收费都很低。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英国的公众卫生意识比较强,也比较自觉。贪小便宜、随地吐痰或任意破坏公共设施的比较少,所以才能保证在几乎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有良好的卫生设施。遇上繁忙的时段,大家都会很自觉地排队轮候,绝不会有争先恐后的现象。

2.如果是从社区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来看,英国的确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通过立法以保障顾客和残疾人的卫生便利;通过在高速公路旁路段提供卫生便利,给当地提供一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尊重个人的隐私,所有公共卫生间都建成单间并配座厕等等。

3.如果说英国的公共卫生间一般而言设施比较齐备,而且多能实行无人经营的话,这无疑一方面得益于社会的高税收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同时也有赖于公众的高度自觉和文明意识。从这方面说,不少国人的确是未能“与国际接轨”。

4.个人之见,如果有人批评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或基础卫生设施的不完善,这通常都不是因为他们故意挑剔,而只是人之常情。要有更多的“回头客”到中国观光游玩,光有星级酒店或门面上的东西是不够的,说到底,“人有三急”,如果古迹名胜之地连最起码的卫生设施都提供不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那不能不是遗憾;如果国人只知道祖先的伟大,而不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公众卫生习惯的有待提高,不管自己如何说自己文明,恐怕也是缺乏实际的说服力的。

5.鲁迅于上个世纪初提倡的“拿来主义”到今天仍然有它的实际意义。

从对罗女士的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公厕以及群众素质的差异。其实她提到的很多优点北京公共卫生间也是具备的,但是也许因为并未做到完全普及,所以看起来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另外,我们从罗女士的回复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英国公厕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完备。看来,北京公厕的确离第五阶的目标很近了,但最后的这段路,却并不好走。我们急切地想了解北京公厕的管理部门在自我完善和与国际接轨方面究竟会有什么新举措,北京公厕在近期内究竟会不会有更多的变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新的探寻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