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49582500000089

第89章 浅析报纸媒体的人文情怀

——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为例

王玖霞

在目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的状态下,报纸媒体的生存堪忧,但笔者认为报纸媒体有着新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即一种沉淀于纸上的文字和思想,它更易深入受众内心取得情感共鸣,也就是说,在人文情怀的书写和传达方面,它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谓人文情怀,笔者界定为富有文化底蕴或者艺术视角的办报特色,是一份报纸的涵养和情操。《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赢得了众多忠诚的海内外读者,成为了不少读者的知心朋友。本文将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为例,阐释该报的人文情怀在各种传播形式中的彰显,探讨该报的传播策略对其他报纸媒体的借鉴意义。

一、版面设置凸显人文情怀

1.版面数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辟了数十个副刊类版面,如一般安排在周一或周四的文艺版、周一的图书版、周二的文化遗产版、周五的中华文物版等,它们均倾向于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文化层面、从人文情感层面解构事物,字里行间多氤氲着文艺气息,使人感受到事物背后包含的深层意义。

2.版面内容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类版面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版面分类更为细化。拿文艺版、文化遗产版、中华文物版来说,一般意义上,我们会认为,文化遗产或者中华文物均可笼统划归为文艺版,但《人民日报海外版》将文化遗产和中华文物单辟版面,充分体现了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等内容有所偏重,不仅凸显了其对人文情怀的追求,同时契合了报纸目标读者的信息和情感需求。

3.个别版面

文艺版、文化遗产版、中华文物版在内容编排上更能彰显该报的人文情怀,凸显纸媒优于新媒体的文化素养诉求和思考的深刻性、沉淀性。比如:

文艺版,一般安排在周一和周四,内容颇为广泛,从戏曲、文学到绘画、电视剧、电影,甚至一些民间传统中的趣事,关注的是具体艺术作品,体现的是纯粹的艺术性。整个版面充满了文艺气质和中国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诉求。

文化遗产版着眼于在现代文化冲击之下,小众的、传统的、民族的、失落之中的文化瑰宝的命运,挖掘它们的魅力,以引起人们对那些散落在现代文明中的传统文明和文化遗产的注意。如:《木拱廊桥:营造千年绳墨传奇》《山东落子:寻找失落的江湖》《用活人的传承保护羌文化》中的描述对象——木拱廊桥、山东落子、羌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传统特色。这样的版面内容无疑可以帮助读者捡拾起散落在历史长河里的美丽贝壳。

中华文物版,有“博物馆巡礼”、“文博杂谈”等栏目。其中“博物馆巡礼”常常辅以照片,带你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的长廊,触摸历史的沧桑和伟大。而自2009年3月13日推出的“中国古代书法珍品解析”专栏,则“与读者一道,在铺展开来的历史卷帙上,沿着这条大河溯源竞流,追寻先人的心灵,追寻民族的记忆”。

二、文本书写风格进一步彰显人文情怀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文本的书写——从标题到语言——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其浓郁的人文情怀。

1.标题之于报纸,犹如“眼睛”之于人

标题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一份报纸的传播风格,可称其为一份报纸的“灵魂”。《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上的标题体现出这样的特点:用词精细、语句优美且意蕴悠远;富有情感诉求,营造文化性或者艺术感的氛围;拉伸时空,追求历史感;具有文化底蕴,传达文章的艺术视角。譬如《盛满旧日闲情的蝈蝈葫芦》,“盛满”、“旧日闲情”一动一定两个修饰词,选得恰如其分,给“蝈蝈葫芦”营造出一种闲适的带有悠远历史感的印象,不经意间便唤起读者浓厚的兴趣,油然萌生一种特殊情愫。再如《木拱廊桥:营造千年绳墨传奇》《超越年代的信仰》《麦积山访东方蒙娜丽莎》《山东落子:寻找失落的江湖》等,众多标题均让人一见倾心,字里行间自然流泻出引人入胜的韵味和悠然的文化底蕴。

2.语言是报纸内容的载体

报纸的风格特色与语言的风格同样相关。《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人文魅力不仅体现于标题之上,其语言风格同样彰显着该报独特的人文底蕴。“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穿着烂袄袄”、“红格丹丹的日头照山畔,艰难不过庄稼汉,庄稼汉吃饭靠血汗”……这不是艺术家的创作和舞台的表演,这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某天仰天长啸,对着天空和尘土诉说自己的生活……

步入南博瓷器陈列馆,层层叠起的宋青瓷、明青花、清彩瓷碎瓷片在入口垒成一面展示墙。灯光下每一片碎瓷都晶莹剔透,如梦如幻,仿佛有人在这里齐齐切下一刀,历史断代的伤痕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语言平实却不平淡,朴实而厚重,充满灵透的智慧,给人以一种讲述遥远历史传说的感觉。这些语言的风格和魅力,标志着报纸绵延不绝的人文气息,那是一种宽广的人文情怀和沉淀下来的凝练思考。

三、耐人寻味、予人思考的作品内容提升了报纸的人文情怀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的作品内容耐人寻味、予人思考,是经得住读者阅读和思考的,作品这种秉性的铸就可归于以下三点:

1.细致的文字描写还原书写对象的本真面目

拿“博物馆巡礼”栏目为例,它以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表达力将博物馆的艺术魅力再现于纸背之上,呈现在读者眼前。如“当观众踏上祭坛式展台的层层台阶,俯身向下看时,只见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玉琮、玉璧散落在黄土斑驳的墓底,有的交错叠加在一起,有的一部分没入土中,有的玉璧缺一小口,豁口处在灯光下反射出神秘清冷的光泽。”这一段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性。而对于文章描写对象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并非个例。副刊上的许多文章经常以这种细致的笔触将对象栩栩如生地勾勒于纸背上,不仅将作品对象的本来面目和特质展现于作品之中,同时给读者一种“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触动感,与众不同地使文章拥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耐人寻味。

2.旁征博引,善用背景资料,延伸了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在描述对象的时候,文章善于援引历史资料,扩大了作品的信息量,也赋予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如《书院兴起:在文化复兴的路上》(2009年9月8日第7版)一文,全文由众多历史资料重组而成,从“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到“西学东渐”书院的取缔,再到大学文化“寻根”之旅。在这绵延的历史长廊中,书院经历着怎样的历程,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章纯熟地将历史资料恰当地糅合,以宏阔的姿态带读者走进了书院的过去和现在。

3.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成功的副刊版面,离不开图片的运用,图片在美化版面、丰富版面构成、突出报纸风格、增强副刊的文化内涵和吸引读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张玉倩:《图片在报纸副刊版面上的作用》,《青年记者》,2009年第23期。《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于图片的运用往往恰到好处,与作品文字相得益彰,选取的图片多充满美学意蕴,散发着浓厚的人情味,引人思索、发人深省,表达出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文章主题。

四、结语

今天,报纸已不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渠道,也无法以报道新闻、提供信息作为取胜的法宝。然而网络世界虽然色彩缤纷,但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上仍无法取代传统的纸媒。“在这个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有时是必要的,但生命中还需要另一种阅读,一种深层次的阅读,那是一种慰藉灵魂、呵护心灵的阅读。在反复咀嚼与思考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一种人文素养,于个人、于社会、于时代,这都是不可或缺的。”陈晓波:《网络无法承担阅读之重》,《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8日第5版。

那么,要在新媒体时代拥有竞争优势,纸媒需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更加注重副刊的作用,从满足读者的深层阅读需求出发,凸显出报纸对读者情感需求和心灵的呵护。但需要注意的是,报纸媒体既要取胜于“快餐式”的新媒体,又需要注意区别于期刊等其他纸媒;不仅要充分发挥纸媒的“沉淀下来的文字”和直入内心的思考的特质,同时应注意满足读者于繁忙的平日里寻求片刻宁静的需求,而不应造成读者过多的阅读负担。

〔王玖霞:中国传媒大学2009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