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实践力
49601300000028

第28章 传统媒体:认真应对数字化挑战(7)

在商业领域,也有少数企业化运作的数据库出版者,如北京搜库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并创建的中国商业数据库联盟,目前已有300多家专业数据库加盟。2006年7月,新浪与搜库公司共同推出爱问专业搜索(zhuanye.iask.com),为国内网民提供收费数据库查询服务,成为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费数据库交易平台。

在数据库出版方面,国内的出版社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出版集团,规模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名列国内发行码洋第三的外研社才有五六百从业人员,图书品种不过3000余册。中国出版社规模太小,行业影响力差,资源有限,加上缺乏这方面的迫切需求和对于未来的远见,目前不仅没有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其内容资源也被新技术公司所搜集。而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是上万人的规模,多年来出版物的品种积累,还有在各自领域的权威主导地位使之有建立数据库的能力。

五、英大传媒集团数据库出版

(一)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大传媒)简介

英大传媒2008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国家电网报社重组整合而成,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力出版社,CEPP)是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基础上改制组建的国有中央出版企业,其前身可追溯到1951年的燃料工业出版社,曾随主管部机构的变化经历了中国工业出版社、电力工业出版社、水利电力出版社几个过程,迄今已有59年历史。国家电网报社成立于2005年底,是由国家电网公司依法出资设立、主管和主办的全民所有制新闻传媒企业。

英大传媒是我国首家企业传媒集团,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传媒产业种类齐全的传媒集团之一,200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重点联系单位。英大传媒下设8个职能部门,15个业务中心,4家全资子公司。主营核心业务为新闻、出版,拥有《国家电网报》、《国家电网电视周刊》、《亮报》以及《国家电网》杂志、《能源评论》杂志、《国家电网手机报》、英大网、电力设备网等媒体;编辑出版《中国电力年鉴》、《国家电网公司年鉴》、《中国南水北调年鉴》等10余种大型年鉴;年出版发行电力专业各类书籍超过2000种;同时经营会议展览、品牌策划、广告营销、软件开发、装帧设计、投资与资产管理及相关咨询、培训业务。

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3.69亿元,利润比2007年增长25.36%。

(二)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情况介绍

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主要由电力数字图书馆和各相关报纸杂志网络电子版组成。其中电力数字图书馆主要汇集了从1995年至2007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行业标准、国家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规程规范、科技书、手册、会议论文集及年鉴等相关出版物,包含有数万种图书。现正在通过B2B模式在电力系统内推广,为各家电力企业打造专属的数字图书馆。

(三)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SWOT分析

笔者采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做简要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政策保障。我国文化企业正面临深刻的变革。文化企业体制改革正全面推进。一些不适合市场机制的企业已经被取消出版资格。而英大传媒则走在了改革的最前端。通过整合两家最早转企的出版社和报社单位,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英大传媒成为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重点联系单位。享有政策、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2)上级单位的支持和资金保障。英大传媒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英大传媒成立后,经过整合,内部一些盈利能力弱的机构已经被精简。国家电网公司也积极协助英大传媒进行减员增效,优化资源配置。在保障主营业务不降低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数字图书馆业务,并为其提供资金扶助。现在出版合同中已经明确注明作者的数字出版稿酬,也就是说,即使不赚钱也要推进数字化图书馆。

(3)著作权保障。现在很多数字出版商通过购买正规出版社的数据资源进行出版,而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者著作权的保障。这是英大传媒数据库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通过与作者签订的出版合同,解决了著作权问题。

(4)丰富的工作经验,了解市场需求。英大传媒在电力行业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对读者的需求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

2.劣势(Weaknesses)

(1)研发人才不足。目前,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人才还不能满足数据库业务的发展。对比国外出版集团的人员配备,英大传媒应在培养和引进数据库出版技术人才方面着重下力。

笔者认为,针对电力专业图书,专业的图书编辑应该是首要的后备力量,尤其是主要编辑部门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编辑人员。他们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积累了对专业图书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专业分类、读者需求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数据库出版中的资源分类整理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

(2)缺少关键技术支持。由于研发人才的不足,相关数据库出版的关键技术也不能完全实现。现在的做法是将相关业务交由一些社会公司完成,为数据的保存提出了挑战。

(3)营销队伍薄弱,营销理念亟待完善。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采取B2B的营销模式,即针对企业客户需求开发。而这恰恰需要有一支面向电力系统的专业营销队伍。虽然目前英大传媒集团拥有专业的图书营销队伍,而数据库出版的营销人才需要肩负售前售后的多方面工作,既有的营销队伍不利于营销工作的推进和开展。

3.机会(Opportunities)

(1)竞争对手少。由于电力行业的专业壁垒,从事专业电力出版的出版社并不多。而且英大传媒的前身之一,中国电力出版社在电力行业里已经经营了50余年,打下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2)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目标,并且响应中央号召在系统内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电力行业是技术性、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技术发展快,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能够为系统内的从业人员提供最新、最快的学习资料、知识和信息。

4.威胁(Threats)

(1)英大传媒的数据库出版处于起步不久的阶段,而国内较大的数据库出版商来说,无论从技术和人才方便都处于绝对领先状态。

(2)盗版问题。由于此前的数据没有很好的保存,导致一定量的数据流失。而一些盗版商也盯上了本来就利润不高的专业图书市场,导致专业畅销书盗版严重。这些盗版商大多没有专业技术背景,但对市场需求把握较准,能从各种渠道搜集出版流失数据,进行盗版。而且由于利润不高,打击盗版的成本又非常高,因此如何杜绝盗版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总体上看,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同时和国内其他出版社一样,也面临着竞争加剧、人才和技术短缺等挑战。

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应被视为我国科技出版社数据库出版的典型代表,英大传媒数据库出版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也正是其他同类科技出版社数据库出版所要面临的问题。尽管如此,笔者仍然相信,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出版社应该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充分利用和提高现有信息服务的附加值上下工夫,同时努力融合产业上、下游,建立集内容、服务、渠道运营于一体的、能够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努力开拓新的盈利模式,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谷歌惊醒数字出版业数字版权老大方正出山》http://www.chinanews.com.cn/it/news/2009/11-10/1956413.shtml 2009年11月10日

[2]《e时代:传统出版业如何应对新挑战》,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5日16:47科技日报http://tech.sina.com.cn/i/2009-08-25/16473382586.shtml

[3]《加拿大加西全球传媒集团申请破产保护》,http://www.xici.net/b1147121/d109151738.htm

[4]《我国传统出版社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tid=18931&;cid=347

[5]《传统科教图书的出版现状》,http://www.dian588.cn/jywl/zxa/wen1/12145.html

作者陈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现工作于英大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出版社电网技术出版中心,任编辑。

北京地区民营电视发展研究

白莹

摘要:从1994年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电视机构”诞生至今,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整整十六年的艰辛与坎坷。继当年的始作俑者北京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之后,越来越多的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著名的有光线、银汉、唐龙、星美、英扬、蓝道、长安等电视制作公司。近几年来,民营电视机构的发展风头更劲,大有浮出水面、与传统的国营主流电视制作机构分得半壁江山之势。据业内专家估计,目前中国的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大约有80%的公司在北京,而保守的估计,北京已有1000家电视制作和发行公司,北京之外也有数百家公司。我们看到,在这些众多的民营电视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优秀的电视栏目、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应运而生,既赢得了广大电视受众的青睐,又赢得了业界的刮目相看。这些民营电视公司高度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正在悄然而又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当下的电视文化形态、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市场机制以及传播路径等,从而大大提升了整个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营、电视、市场化

一、北京民营电视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北京民营电视的生命力

1999年伴随娱乐节目《娱乐现场》风靡全国,制作方“光线传媒”也跃入业界和学界眼帘,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引起广泛关注。

从与电视台的具体关系来看,民营电视制作机构有以下几种运作模式:第一种是完全独立运行,独立制作节目,通过节目市场,将节目卖给电视台(播出机构),比如王长田的“光线”制作《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等;第二种是参与或独立运作整个电视频道,典型的是曾经巨资运作北京生活频道的“银汉”,这种方式因为有太多的政策顾忌和雷区,成功的个案比较少;第三种是以委托承包形式制作电视节目,比如“其欣然”制作的在CCTV播出的《金苹果》等;第四种是比较实在的合作经营,与电视台或者电视台所属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民营公司提供、注入部分或全部资金,电视台提供技术、人员支持,共同制作经营节目。民营公司的主要精力在于节目的服务和经营上。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各自发挥长处,各得其所,也是在政策允许下运作,目前比较普遍。

从规模上来说,虽说各地特别是经济容量大的城市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涉及电视节目制作的非电视台系统的公司,但有全国性影响的公司寥寥无几。而北京则是民营电视公司的集中地。前些年,有这么几档由民营电视公司制作或参与制作的节目达到一定专业水平,颇得好评。如《娱乐现场》、《超级访问》等。但在内容上集中于娱乐,同质化严重,这可能与民营公司商业化经营特点有关,毕竟娱乐节目是最能够赚取眼球和利润的节目类型。

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和各级国营电视台相比,在观念和运营方式上呈现出五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市场意识强烈;二是机制灵活;三是成本观念的根深蒂固;四是专业化程度较高;五是“讲政治”。

(二)成长中的“瓶颈限制”

近些年,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生存状态不但没有随着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反倒日益陷入困局。先驱“嘉实”被迫改行,大腕“唐龙”的时政节目被“叫停”,日子可能最好过的“光线”也不得不随着电视台的改版,搬迁播出平台。

当然,我们在看到民营电视公司优势和生命力的同时,也同样不会对民营电视公司的劣势视而不见。

第一,民营电视制作公司规模相对较小,财力有限。电视业要进入“高投入———好节目———高回报———更高投入———更好节目———更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必须经得起漫长等待,支付巨额初始成本。这个内忧未解,另一个外患却就在眼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商务部公布的“第44号令”,明确规定外资媒体公司可入股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外资名正言顺地进军中国电视节目行业之后,一直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电视商将可能面临雪上加霜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