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由来
49612500000046

第46章 宗教的由来(2)

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即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在该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连锁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天,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畜类。因此,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与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犹太教的由来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早在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一位名叫亚伯兰(Abram)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Ur)经巴比伦(Babylon)、马利(Mari)、哈兰(Haran)迁徙到被称作迦南(Canaan)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据《圣经》的描述,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以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Abaraham)。亚伯拉罕生子以撒(Isaac),以撒生子雅各(Jacob)。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Patriarchs),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雅各生有12个儿子,他们的子孙演化为12个部落,并称为“以色列人”。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圣经·旧约》(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圣经·旧约》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对《妥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613条诫律”逐一做出了详尽解释。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但犹太教并不主张其他民族为了被救赎而必须接受她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因此,犹太教并不是一个积极传教的宗教。

犹太教律法规定:凡母亲为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天,一律要受割礼,作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

道教的由来

“道”的内容极其复杂,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的道与宗教方面的道。现在名思想方面的道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为道教。

道教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它之所以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所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想渊源,并经长期的酝酿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战国进入秦汉时代,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发达的领先地位。从和帝开始,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并在政治上逐步形成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夺政治权力,把持朝政;地方官吏则贪残专恣,不奉法令,侵冤小民。东汉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造成人民深重苦难的现实世界,这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一方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摆脱秦王朝的奴役之后,又受到新建的汉王朝日益沉重的压榨而痛苦不堪。但他们当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局限,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人民群众既无法避免、也无法理解封建压迫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不平与人世苦难的根源,他们渴望摆脱苦难,而又找不到出路。因此往往幻想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伸张正义,并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护皊上。这是产生宗教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时候,也极力企图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反抗的意志,宣扬君权神授,借以消弭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人民抗争的风暴,同时也希望宗教成为他们统治的后盾。在上列两种条件下,宗教的产生,就成了客观的社会需要。

第二,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也直接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秦王朝的覆灭,暴露了单靠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治国安民。汉初奉行黄老之术,虽然使社会矛盾得到了缓解,也未能防止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发展,以致到汉武帝时,又面临“盗贼群起”、农民以暴力反抗官府的事件“不可胜数”的严重社会问题。为了在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中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鉴于历史上“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经验,企图借助鬼神的威力,加强“文武并用”的“长久之术”,以使黎民百姓成为规规矩矩的顺民。

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于是老子与道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

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道教在产生过程中,除吸收古代文化思想之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由此可见,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它的产生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

神道教的由来

神道教(Shinto)简称神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公元五至八世纪吸收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处于依附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

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虽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80%。

日本人称一切神明为Kami,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Kami。日本人称皇室、氏族的祖先与已逝的伟人英雄之灵魂为Kami,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岳、树木、狐狸等动植物与大自然都称为Kami。

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周的固定礼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参拜,也可按照个人需要随时到神社膜拜,虔诚的神道教徒则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

神道教特别注重战争胜利的祈求,因此每逢战事,便有大批的神道教徒为了战胜至神社膜拜祈求。纵观一般日本人的一生,在他们的生活中,亦参与许多的神道教及佛教的庆典活动,混合着神道教及佛教的色彩,从男孩出生后第32天,女孩第33天,就会被带往神社参拜出生地的守护神,男童在三岁和五岁,女童在三岁和七岁时,也会被带往神社参拜、祝贺及祈愿孩童的成长。每年新年时大多会到神社参拜。成年后近90%的婚礼是采用神道教仪式的,但现在许多年轻人则喜好基督教的结婚仪式。到最后一生的尽头则是佛教丧礼。

神道教的神观和基督教的神观完全不同。神道教是多神教,日本人认为有八百多万的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阳、火、雷、动物(狐、蛇)、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阳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