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49615200000006

第6章 导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4)

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媒介地理的关注涉及到多个方面。而本文选择城市作为研究的对象,便是希望能够更为具体地进行媒介空间的探讨与分析。毕竟,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空间形态,对于城市的感知,极大地依赖于直接的感觉元素和媒介提供的时空要素。

第三节城市:无法绕开的媒介空间样本

地球上超过一半的人口现在住在都市地区。联合国的预测指出,未来30年中,这个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二。作为人类的一个重要处所,城市一直都是被关注的对象。从亚里斯多德、柏拉图,到托马斯·莫尔、欧文都等人,他们都对城市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而对于一些西方作家而言,城市常常会成为批判的对象,饱含着欲望、罪恶。例如加缪(Albert Camus),他将城市(鼠疫之城奥兰)视为现代文明制造的一个空虚世界。而在本雅明(Walt Benjamin)的眼中,城市(比如巴黎)则是一个可以欣赏、梦游、怀旧与陶醉的地方。

相对于这些主观的描述,约翰·斯透(John Stow)对城市的阐释被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是最为合理的定义之一。斯透说道:人们为了追求正直和利益来到了城市和联邦……良好的举止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城市化的象征,在城市中,我们显然比别的地方看到的文明现象更多些。芒福德也对城市的存在意义做了说明,他认为城市的社会意义在于区分社会劳动,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更是文化进程。

一直以来,城市都激发人们“看”的欲望。米歇尔·德塞都(Michelde Certeau)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通过透视法再现城市,使观者“开启了天目”,而今日复杂的城市景观成为人们观看城市的驱动力,它们创造着读者,并使得城市可以被解读。

一、作为生活空间的城市

在社会学领域,城市是空间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城市的发展使得人在其中的位置、行为方式以及空间间隔等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路易斯·沃尔斯(Louis Wirth)将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城市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因为城市不仅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居住空间和工作场所,而且它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启动和控制中心,它把世界上最遥远社区的人拉入到它的轨道中,把这些千差万别的地区、人群和行为编织到同一个宇宙中来。”从沃尔斯的论述来看,城市是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的。城市生活方式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特点,而不仅仅是那些城市中人的特殊行为。人们进入城市的空间,便需要按照特定的行事方式以及价值标准对自己以及旁人做出约束。虽然很多人在城市里生活,但是人们之间的联系却是短暂和局部的,高度的流动性导致了这种脆弱关系的形成。大部分的人际交往都是社会性的反映,人们介入其中并不是为了关系本身,而是将其当作实现其他目的之手段。那些有着显著特色的社区、传统类型的家庭模式以及由地位阶级、种族文化、习惯风俗等构成的空间关系,会随着复杂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而发生变化。

当然,沃尔斯的观点也被认为有局限性,过于夸大了现代城市中的非个人化特征。建立在个人化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也并不少见,比如亲戚与朋友圈、邻里社区等。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各种亚文化会逐渐发展,个人也不会在社会环境中被淹没。宗教、种族、政治以及其他文化有利于形成不同的亚文化空间。来自于相似的语言和生活背景的人组成新的小型社区结构。所以,城市虽然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人们的行为往往体现出非个人化的特质,但人际关系的创造与之并不矛盾。城市生活中,陌生人的相遇与更为亲密的家人朋友间的私人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爱德华·克鲁帕特(Edward Krupat)指出:城市中因为缺乏结识的机会和环境,人们日复一日在公共汽车站或地铁站、咖啡馆或工作时经过的门厅相遇,但他们从来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一些人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或动力,可能会完全被排斥在外。但也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由于陌生人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朋友,同时还有城市生活方式和兴趣上的广泛性,人们确实能从外部进入到城市中来。而且,一旦他们进入到一个群体和网络中,扩展他们关系的可能性就会极大的增加。因此,在城市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被塑造的,社会空间也可以被构建。根据城市化的理论,城市化本身并不是一个自主性的过程,而是深受经济和政治变迁的影响的过程。

卡斯特尔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独特的地点,即城市区域,而且把它看作是集体消费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机会。卡斯特尔强调弱势群体为获取自身权利的斗争。城市的生态并非只包括土地、环境等完全自然的过程,还涉及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权力关系等更为复杂的因素,它们都将影响城市的结构以及存在状态。而且,在现实的城市结构之中,大众媒介充分地介入了各个环节,并将其作为了主要的表现对象。无论从城市本身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来看,还是就城市中充斥着的各种媒介而言,我们在媒介研究中都必须重视城市这一样本。

二、作为消费空间的城市

如果说作为生活空间的城市浸透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那么作为消费的空间则体现出不同的样貌。随着传播与资讯时代的来临,现代人,尤其是身居城市的人,所具有的特性之一便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名消费者。商业的兴盛使得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的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人每日生活中的重要事项。城市是一个消费行为的集中地,汇集了常居或者来自其他各处的人流。大众媒介促使人们在阅听行为中加速物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消费的观念在当下社会中大行其道,而媒介不断再现消费社会,并鼓动人们去消费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一切原属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产品,都可以在媒介中成为可供消费的对象。受众使用媒介的行为也成了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媒介的使用与日常消费这两者再也无法分开。在人群集中的城市里,由于媒介的易得性与普及性较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接触媒介,并且会形成不同的媒介使用习惯。城市中的媒介无孔不入,已经渗透进城市生活,形成极为细致的脉络。所以媒介便有了更为复杂的身份:既是人们消费的对象,也是其他消费行为的中介。

城市作为一个“陌生人的世界”,由于地域的区隔、生活方式的程式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际间的交往。各种媒介作为中介,使城中之人可以互相了解彼此;媒介也能作为催化剂,将人们集结到一个共同的消费环境中来。城市营造出丰富的媒介环境,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限制或者引导。那些琐碎的、隐匿的、随性零散的、有意而为的,或者已经成为习惯的消费,在城市里随处可见。而城市本身作为消费的主要情景与背景已经融入消费的过程。电视、广播以及户外的广告直接告知人们进行商品选择的目标与方式;时尚休闲类节目则将消费标准与价值观念编织到内容之中,试图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嘉年华以及节日的商业化更是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并促成消费行为的实现。

消费社会中的城市,已经不再只是真实的物质实体,在深入城市神经的媒介之中,逐渐呈现出超现实的、虚幻的表面世界。虽然消费行为并不只在城市中发生,但无处不在的媒介使城市成为人们消费的理想场所,同时也促成城市与媒介之间无法割裂的紧密关系。

三、作为媒介集中地的城市

从人类的早期传播活动开始,城市便与文化、媒介结成了统一体。在报纸最初的诞生地罗马、威尼斯以及奥格斯堡等欧洲城市,手抄小报、新闻信、新闻书等简单的新闻纸开始出现,虽然散播的信息样式单一,却催生了媒介机构与媒介从业者。媒介从这时候起,便与城市的发展交织,一方面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建构城市的外观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传媒业的发展与城市相生相息,随着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通讯设施的完备,不断孕育出日趋成熟的信息传播媒介与传媒系统。媒介的发达与否与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以美国早期的报业发展为例,1630年,当一批富裕、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移民来到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时,并没有随即诞生刊载信息的出版物。移民了解外界事物均依靠口口相传,或者阅读海船从英国带来的报纸。当殖民地经济发展之后,教育和文化传播自然成为需要,信息的交流才显示出重要性。波士顿这个当时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很快就成为《波士顿新闻信》、《波士顿公报》等报纸的集中地。而后,随着殖民地经济逐渐成熟发展,费城、纽约也先后成为报业中心。

正如城市化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民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的发展经历相类。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繁荣催生活跃的媒介市场。当今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样也成为媒介产业的温床。从国际来看,纽约、芝加哥、巴黎、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其传媒业也非常发达。不仅媒介林立,而且竞争激烈。伦敦的“舰队街”曾被视为英国报业的代名词,全国性的高级报和大众报馆林立,虽然随着2005年最后一家媒体——路透社从舰队街迁出,往日的报业繁荣景象不再,但是这些媒体没有脱离城市而发展,仍然以伦敦市这个政治经济中心为基地。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大城市,形成了几个突出的媒介中心以及媒介产业集群。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从业者,更重要的是通过印刷、邮政、通讯等部门的共同作用,才能营造出一个合理有效的传媒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不仅是一个反映者,还是一个促进者。大城市相比小城市而言,其城市化的程度更甚。正如卡斯特尔所说:大都市就像它所处的国家或地区中心的一块巨大磁铁,大都市容纳并吸引了密集的人类活动,包括政治、传媒、通信、金融和生产活动。

城市中的媒介集中程度可视为城乡之间的差别之一。一方面,媒介的发展需要技术支持,采编、印刷、排版,以及邮政、交通等设施只能在城市中才具有相应条件,而城市居民大多具有一定的媒介识读能力和媒介消费能力,由此产生了一个稳定的媒介受众群。另一方面,城市也是国事活动、社会新闻、体育赛事等媒介内容的集中产生地,能够不断地出产新闻素材。媒介文化与城市文化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城市中的一切事务都可能进入媒介的视野,成为其构成要素。

同时,媒介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布来看,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便是媒介如此集聚于城市之中。无论是高度发达的国家,还是不发达的国家,都倾向于把报社、电台、电视台和影剧院建立在人口集中的地方。

城市是理想的媒介集中地。如前文所述,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消费,大众社会已逐步变成了一个消费化的社会。由于现代技术和商业的发展使得消费的领域几乎在无限制地扩展,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文化更具有普遍渗透性。而大众传播媒介正好顺应了人们的消费口味,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制造了消费的趋势与潮流。在当下社会中,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外,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不断地向人们灌输城市的消费与生活观念,强化大众消费社会的价值标准,从而影响了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流动和地理外观。

从社会进程的层面看,尽管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工业革命和社会分工,但大众传播媒介在城市社会变迁中担当的角色却不容忽视。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的发展,城市的边界也被逐渐拓展。虽然电子媒介与网络将媒介的触角不断延伸开去,但其根基仍然在城市之中。

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是社会、媒介发展历程中,城市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物质实体。在社会与文化领域,城市不仅是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同时还是媒介的集中地。当我们在媒介空间的理论下检视媒介文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时,很难绕开城市这个样本。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不同的城市样本可以有不同的文化解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合力作用下,城市与媒介便形成各种地理和空间意义。因此,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