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内容吸引力和品牌潜力
在新媒体发展中,如果网站内容吸引人,用户停留时间会相应延长;如果网站品牌影响较大,会有更多的人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该网站。因此,可以通过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和搜索引擎的检索比例,来衡量新媒体的内容吸引力和品牌潜力。
从用户停留时间来看,央视网与NBC网站的水平相近,并正处于上升阶段,逐渐与CNN接近,略低于BBC,但与半岛电视台网站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说明,中央电视台新媒体在内容上还需进一步加强特色,增强内容吸引力。
从搜索引擎检索比例看,央视网正被越来越多的网民关注,平均被检索比例高于BBC、CNN和半岛电视台,与NBC的差距正在缩小。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百度、谷歌、新浪等上游网站,进入央视网获取相关信息。这表明,央视网品牌的提升潜力巨大,如果进一步优化过度依赖中文搜索引擎的上游网站结构,则知名度、访问量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6)收入情况
在与国际主要商业新媒体的收入对比中,中央电视台与国内一流商业网站腾讯、网易、新浪、搜狐有数十倍的差距,与有国际影响力的yahoo差距达到数百倍。2008-2009年度,yahoo总收入490.14亿元人民币,腾讯约71.55亿元,搜狐约30.89亿元,网易约30亿元,新浪约26.61亿元,央视网约3.49亿元。
3.国际在线与BBC网站新媒体传播能力对比
在网站语种规模上,国际在线的61种已经远远超过BBC网站的32种,国际在线的母语覆盖范围达98%,基本实现了覆盖全球的目标。在多媒体传播形态上,国际在线近年来丰富新媒体业务形态,形成了以在线广播、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移动国际在线等为依托的多媒体业务格局,越来越接近BBC网站的发展模式,但是还缺乏搜索引擎业务。BBC网站在提供新闻资讯、商业新闻、教育服务的同时,还采取了多种信息提供形式,方便用户浏览与下载。除基于新媒体技术的RSS定制、邮件订阅、Widget、移动设备、博客、播客等服务外,BBC网站在搜索引擎、聊天室、音乐下载、音视频点播、共享空间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信息产品质量上,国际在线与BBC网站的差距比较明显。BBC网站的即时信息、数据库信息、教育性信息,能提供新闻咨询、商业新闻、教育服务等多种信息,方便用户浏览与下载。同时,BBC网站确立的媒体与信息“共享”的核心理念,鼓励用户在BBC网站上建立自己的空间,并将自己的视频、音频播客发布到BBC站点上,参与到BBC网站的建设。这种对多媒体传播形态及规律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方式。它推行的“创造性未来”(Creative Future)的新媒体计划、“超越广播”(Beyond Broadcasting)和“跨平台”(Cross-platform)传播的新媒体战略,无疑意味着在新媒体运用上走向一个制高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我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的总体实力及其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有助于我们通过横向比较,更好地明确我国国际传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借鉴其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措施。
第五节 构建我国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举措
一、加强媒体内容建设
内容为王是传媒业永恒的主题。传媒内容的更新和发展,是提高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面对国外传媒集团的挑战,我国主流国际传媒如何将渠道垄断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内容的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媒体的内容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高新闻报道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建设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群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媒体在世界的话语权比较小,国际影响力有限,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媒体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仍然偏低。在原创率方面,我国主流新闻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多半来源于西方几家国际新闻机构,文字新闻稿多由驻外记者在国外综合西方主流日报、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在国内编译自西方通讯社的电讯稿,国际新闻照片多转发自西方主流媒体。这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在首发率方面,由于我国国际传媒的驻外分支大多遵循“驻在一国,管住一片”的布局和发展模式,点少人散,既难以形成宣传合力,又难以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中抢占先机。新华社虽然驻外点多一些,但是困于经费和待遇等问题,新闻采编实力无法与世界三大通讯社和CNN这样的电视大台相比。落地率指的是国外媒体采用我们发布的新闻的比率。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高,重要的体现就落实在国外媒体的版面和电视频道时间上。但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媒体极少采用中国媒体发布的消息,各国有关国际新闻和中国新闻的报道,也基本上来自于西方主流新闻媒体或通讯社。
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要求我国主流国际传媒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独家性、权威性和无遗漏性,尽可能做到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首发有我、首发用我”。即时性,即要求凡是有国际新闻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的驻外记者应该在现场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独家性,即要求媒体拥有自己的独家立场、独家视角、独家用语,第一时间发出的新闻报道能为各国媒体首先采用、广泛采用。权威性,即要求媒体能对新闻事件尽可能真实、客观、全面、深入、准确地进行报道。无遗漏,即要求媒体对国内外公认的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不能迟报、漏报,更不能不报。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必须转变传播理念,增强对国际重要新闻的采访报道能力,敢于报道海外普遍关心的中国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坚持中国视角、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我国媒体应该在获取世界独家新闻方面努力,牢牢把握国内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首发权,让全球媒体最大限度地采用中国媒体的报道,同时,力求做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时首发有我,国际新闻报道首发用我,国际受众首选用我。
(二)第一时间对外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增强传播时效性和媒体公信力
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程度、危害大小、涉及范围、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预警,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其“公共”、“重大”、“紧急”、“突然”等特点,极具新闻价值,涉及范围广,显然比一般事件更容易引起全球公众的广泛关注。对众多媒体来说,既意味着严峻的考验和激烈的竞争,又意味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这一领域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各大媒体抢滩的阵地。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成为衡量媒体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重大突发新闻的最大特色就是其时效性,要做好这个类型的新闻报道,第一要义就是要“快”,只有“快”字当头,才有可能在激烈竞争的新闻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传播媒体意识形态色彩过于突出,把“以正面宣传为主”理解为“报喜不报忧”。由于这一特殊的角色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媒体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致使其不敢抢时效,不敢发表观点,担心报道不全面、不准确,会给世界传递错误信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每遇重大突发事件,国内新闻媒体大多缓报或不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给某些西方媒体散布谣言的机会,也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传媒的形象,导致国外受众对中国传媒的怀疑和不信任。国际社会希望通过中国的媒体来了解中国这个世界大国对一些具体事务的态度,但在重大事件面前中国媒体常常保持集体失语,长此以往,便会在世界受众中形成一种对中国媒体的偏见,进而演变为成见。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重大新闻的“出口转内销”、“非典”事件中媒体的集体失语等,都反映出这种情况。比如,西藏事件报道中,有些西方媒体在转发中国报道时,表现出明显的不信任,在引用中国媒体公布的伤亡人数时,都要加上“未经证实”等字样。
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注重新闻时效,应急机制完善,宣传策略灵活,传播渠道多样,在国际舆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首先,西方主流媒体往往把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作为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向来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其次,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西方主流媒体注重突出现场感。再次,西方主流媒体的强势出击还表现在快速反应后的跟进式报道上。此外,一些西方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优势,往往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先声夺人地把发生在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大突发事件与“民主”、“人权”、宗教等敏感话题联系起来,他们的报道很多带有偏见的成分,歪曲事实,掩盖真相,常常给这些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普遍关注,这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近年来,中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的实力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第一时间现场报道重大国际事件的资金、人才、报道能力和技术装备。比如,新疆乌鲁木齐事件爆发后,新华社等国内媒体牢牢占据信息发布的主导权,第一时间用事实揭露境外“三股势力”策划、组织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罪行,戳穿其谎言,积极正面回应国际关注。报道这一事件的西方媒体大多引用了新华社的消息,从而使新华社的对外报道特别是对外英文报道,成为海外受众了解事实真相的主要渠道。在舆论引导中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国内社会和国际舆论关注,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顺应了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国的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包容自信,有利于塑造和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主流国际传媒是我国国际传播的主阵地,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树立国际公信力、赢得国际受众注意力、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是有效开展国际舆论竞争的必然选择。实现这个目标,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创新传播理念。树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直接关系国家形象建设和中国新闻信誉的理念,树立全球意识和新闻竞争观念,增强在争夺舆论主导权的斗争中“先声夺人”的意识,在信息内容发布上“先入为主”,在信息发布时机上“先发制人”,努力做到“抢先占领”舆论制高点。
第二,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国际传播媒体单位和国际问题研究院所等相关单位、人员组成的政策与报道研究机构,专题研究重大问题的对外报道,特别是国际舆论关注的、与我国政策有关的国际国内问题,收集和分析全球涉华报道信息,跟踪了解西方主流媒体对同一对象国的节目播出情况及当地媒体涉华报道,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加强媒体硬件建设。媒体应实现主要语种的新闻直播,以便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把新闻报道出去,尽可能使用要闻插播、记者连线、背景介绍、嘉宾访谈、媒体摘要、听众互动等一切手段;应建立起世界范围的新闻采集网络,以便及时便捷地获得信息资讯;应配备足够的直播机房和制播设备,提高节目制播率。
第四,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通过编播人员新闻技能和时政政策的培训,培养一批业务精湛,高素质、高效率,熟知某领域政策、背景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语言技能的培训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直播、连线和互动节目中熟练交流,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同时,记者要与经常处理突发事件或与突发事件有关的公安、武警、交通、民航、地震、气象、民政、教育、外事、外宣等部门保持联系,争取更多部门、人员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支持。应组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支持节目的直播、制作、采访和编辑,实现节目的安全传输和播出。
第五,打造专家队伍。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对事件的解读和对事件背景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注意培养建立具有规模的熟悉外宣的专家及嘉宾访谈队伍,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外交人员、中外业内人士、中外专家学者等。一遇重大事件,能够立即联系专家或嘉宾,及时进行相应的访谈,以增强对外报道的感召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