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史
49617800000015

第15章 当代国际传播发展现状及趋势(3)

五、其他形式的国际传播

1.报刊国际传播

报刊国际传播在19世纪曾经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但是20世纪以来,由于广播、电视的连续冲击,加之报刊自身客观因素的局限,报刊的国际传播发展缓慢。尽管一些影响力大的主流报刊通过增加记者站和驻外记者,甚至在国外办子报等方式,力图保持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在西方国家六七十年代以来报刊发行量不断下滑则是一个难以改变的趋势。例如,美国的报纸千人拥有量在1950年达到了356份的历史高位之后,1980年下降到了275份,1995年又下降到了234份。英国报纸的千人拥有量在1962年达到575份的历史高位之后,1982年也下降到了410份。90年代开始,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使全球报业受到第三次也是更严重的冲击,新闻纸的持续涨价,报业并购的加剧,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使世界报业在近十几年一直处于极其动荡和不稳定时期。不过,报刊毕竟是传统的、最有权威性的新闻媒体,在当代依然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代的报刊国际传播表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为了维持舆论领导权,著名报刊的国际化扩张明显加快。表现为跨国收购增多,扩大海外分印点,增派驻外记者,纷纷发行海外版,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了跨国集团。例如,新闻集团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全球报业扩张计划,80年代以后扩张加快,现在控制了世界各地109家日报、双周刊和15家周报。英国40%的报纸都由其控股,6张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镜报》、《卫报》等,日总发行量达到2500万份。2007年,新闻集团又把著名的《华尔街日报》纳入自己旗下。再如《金融时报》1979年就开始在德国印刷面向欧洲和北美的海外版,到世纪之交,《金融时报》开始在世界上14个城市同时印刷出报,在全球有50个分社300多名驻外记者。在出版了英国、欧洲、北美和亚洲四个不同版本的基础上,2000年2月,伦敦《金融时报》开始发行第一个外文版——德文版,专门报道德国的经济、金融和企业发展动态。《金融时报》还积极进攻美国市场,与《华尔街日报》展开竞争。

其次,报刊的数字化改造方兴未艾,报网结合成为普遍趋势。借助新媒体传播,报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大增强。目前,世界著名报刊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且各具特色。报刊一改以往纸质报纸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不断进行并扩展与读者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例如《纽约时报》在1996年就开了报纸网络版,遇有重大新闻先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并采用滚动式播出模式,NY-Times.com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网上报纸品牌,以固定的用户形式(会员制)开始赢利。《华尔街日报》在内容的登载上与纸质报纸有所不同,常把纸质报纸不便于刊登的政治经济报告、行业前景预测在网上进行发布,同时还定期让一些编辑和专栏作家在网络上与读者进行交流。一些建立了报刊的独立网站,在网上进行的新闻传播和信息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原来的纸质报纸不同,基本上是一个多媒体的,结合声、像、文的复合型的新闻信息。由于报网结合已经成了当代报刊生存的关键,主流报刊非常重视,很多传统大报甚至已经放弃纸质版,专心经营网络版。例如,《泰晤士报》早在1996年就开始办网络版,目前,该报所雇佣的IT人员占了所有编辑记者人数的一半,网络版的点击量是报纸发行量的20倍。2009年10月,纽约时报集团旗下《波士顿环球报》由于财务危机停止出售并准备重组,而其网站Boston.com得到保留。之前,《西雅图邮报》于3月成为美国首家只有网络版的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4月正式停止日报印刷,改为每周刊载在线新闻。

再次,在发达国家报纸发行量和国际新闻报道都下滑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报刊发行则在增长,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在增加。由于商业化和政治的影响,据统计,美国报刊的国际新闻在大幅度削减,有研究表明,1977年到1997年,美国《时代》杂志和《新闻周刊》对政治和国际事务的报道由占全部报道总数的33%下降到了10%。“9·11”之后国际新闻的报道量尽管有所增加,但是数量和质量已远远无法与鼎盛时期相比。与西方国家不同,在1985到1995年西方国家报刊发行量下降的同时,亚洲和拉美的报刊发行量却在上升,其中巴西上升了22.68%,哥伦比亚上升了5.81%,马来西亚上升了4.68%,新加坡上升了5.67%,土耳其上升了63.91%,印度上升了28.51%。1993年,印度报纸发行量增长率还只有6.2%,而200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创纪录的20.2%。可以说与当代西方国家报刊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报刊不断增加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对国际新闻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例如在中国,最大的国际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如今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这些也改变着传统的报刊传播格局。

最后,报刊在国际传播中依然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尤其在一些国际政治和经济重大问题上,依然有较大的发言权,甚至能左右国际舆论。与其他媒体相比,报刊媒体具有历史久、有深度、有品牌和权威性的特点,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时代周刊》、《财富》等仍然拥有广泛和稳定的读者群,特别在高端人群中有较大的影响,加之媒体的国际化战略和新媒体战略,报刊依然是国际传播中重要的议程设置媒体。

2.电影、录像带、音乐、国际广告等形式的国际传播

电影产业在90年代以后获得了飞速发展,据统计,1990年世界票房收入为118亿美元,到199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70亿美元,而到2003年,世界票房总收入已达200亿美元。在全球电影国际传播中,美国的好莱坞继续称霸。除电影外,美国的电影业提供的录像带和光盘也值得注意。1996年,美国占据了70%的欧洲录像带和光盘市场,83%的拉丁美洲录像带和光盘市场。如今,美国电影几乎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和地区也在拍摄英语电影或者使用英文字幕。美国电影文化产业在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对本土电影构成巨大威胁。据统计,2004年,在欧盟25个成员国上映的影片中有71.4%来自美国,本土电影只占26.5%。由于卫星传播和有线频道的发展,美国电影在欧洲电视中播放的电影也占有70%以上。

美国电影全球化的同时,也一直伴随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抵制和抵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就认为好莱坞电影的席卷而来“不仅是电影的危机,而且也是文明的危机”。法国是面对好莱坞最富抵抗力的欧洲电影国家,一直强调艺术至上与文化例外的法国模式,最高时本土影片在票房中的比例接近一半,法国政府还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非营利性文化领域的投资力度。除法国模式外,“印度模式”和“日韩模式”也引人注目。印度不仅拥有国家电影生产基地“宝莱坞”,而且还有大量地方电影生产商,这些印度影片控制了本国大部分的电影市场,而且还能通过出口赚取外汇。印度电影观众在独特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并没有对好莱坞电影表现出过度的热情。日韩电影在9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2002年,韩国电影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6.7%,出口额达到1500万美元。出于对本国电影的信心,韩国电影人开始鼓吹取消电影配额制。在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时,日韩电影采取了大体一致的博弈模式:注重国际化特色和本土化特色相结合。而且日韩两国政府均采取了强有力的文化保护政策和政府资助策略。

自20世纪50年代密纹唱片出现以来,音乐工业已经逐渐实现了全球化传播。冷战结束后的20年,小型音乐录音带已经被数字化的光盘、CD所取代,MP3格式的数字音乐成为主流。西方MTV电视网在全球的建立,促进了西方流行音乐在全球的传播。音乐生产和销售手段日益集中,音乐工业已被几个特大的跨国大型联合企业所统治。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的兼并浪潮,到2002年,全球音乐市场出现了五家跨国巨头——维旺迪环球公司的环球音乐集团、索尼公司的索尼音乐娱乐、贝塔斯曼集团的贝塔斯曼娱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华纳音乐集团以及日本的百代唱片公司,这五大巨头几乎控制了全球音乐市场70%以上的份额。CD磁带、LP(密纹唱片)的销售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甚至高达80%乃至90%以上。新世纪以来,由于网络的发展使音乐传播更加快捷,一种并不含有数字产权功能的数字压缩技术标准MP3的出现,给传统音乐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P2P技术的发展又使得在线音乐下载和分享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的合法在线音乐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一大批IT背景的企业也逐渐加入到在线音乐商业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开发的潮流中。其中,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IPod+iTunes模式值得一提。所谓iPod是指一种由苹果公司研究开发的移动性数码音乐播放器,而iTunes则是苹果公司的在线音乐商店。iTunes在线音乐商店是目前唯一经唱片公司授权,规模最大的数字音乐下载网站。据统计,2003年4月推出的iTunes音乐商店迄今已售出7000多万首歌曲,在线音乐下载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50%。在新旧技术标准的竞争中,数字时代的音乐产业实现了企业战略、产业组织和制度的共同演化。产业内新的利益均衡逐渐实现,产权边界重新得到界定,新的产业格局与秩序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与企业赢利模式逐步浮现。

90年代以后,国际广告业继续飞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媒体广告额1997年为2890亿美元,到2001年增长到了3490亿美元,其中北美洲占39%,欧洲占27.5%。西方国家在全球广告业中据绝对优势。在世界十大广告公司中,美国和英国占了7个,日本和法国共有3个。从媒体的分布来看,印刷媒体在广告额前十位的大国中仍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处于逐年下降趋势。电视广告优势明显,发展比较平稳。新世纪以来新媒体广告份额在迅速增加,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广告增势超过传统媒体。广告也成为各国在国际传播中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2010年8月,中国召集50位名人拍摄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并在国际主流媒体BBC、CNN等上面播放,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的广告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现在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广告大国之列。

3.跨国旅游、留学和移民、国际会议等国际人际传播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国际形势的不断缓和以及地区化进程的发展(如欧盟的一些国家互相免除签证),世界各国人们的跨国往来日益增多。据联合国的统计,2001年世界上有1.7亿人生活在非出生国。

旅游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全球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际旅游人次达到10亿,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旅游业将取代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国际旅游对树立一个国家的形象非常重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仅把旅游活动当做经济模式,就忽视了旅游活动作为文化交流媒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国际旅游也是影响文化变化和国际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媒体。

当代留学生的规模也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而呈现大量增长态势。全球留学生人数大概有150万,美国吸引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留学生,人数多达近50万。当今全球留学生呈增长趋势,留学生基本上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节省了大量的人才培养成本,也成为发达国家思想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不过,当代的留学趋势是,学生的接受国除了传统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外,还有一些新的留学接受国家。学成后归国的人才也开始增加,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的国家。在历史上,移民一直存在,比如欧洲人移民美洲、大洋洲,黑人被奴隶贩子强行运往美洲等等,每年全球各地移出和移入的居民数以千万计。1990年,世界移民人口1.1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4%。移民比游客、参加国际会议者、留学生停留在所在国时间要长得多,对跨国信息交流有更大和更深远的影响,移民的聚居区往往会形成一个文化特区,成为移民来源国和移民所在国之间信息交流的一个地点。移民的总趋势是穷国往富国流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这与大众传媒的信息流流向相反。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的增多,目前世界上有4万多个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每年召开的几十万个国际会议,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