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传播史
49617800000032

第32章 世界主要国家国际传播发展史(12)

三、二战期间德国的对外宣传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德国与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宣告曾在大半个世纪一直未逢对手的德国战败了,不得不无条件接受《凡尔赛和约》。该和约对德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而又深刻的影响:首先,和约只是从经济上对德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掠夺,但对德国原来的政治结构没有触动,留下了战争祸根。其次,它加剧了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根据自身需要而对德国边界的划分,导致德国对周边国家的不满,又引起了新的民族矛盾,为德国极右反动势力提供了反民主、反共和的口实。可以说,《凡尔赛和约》的实施,酿成了德国法西斯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形成了欧洲和平的不稳定因素。

1919年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新闻出版自由基本得到了保障,德国的新闻传播业获得了一个短暂的全面发展的机会。报纸在1932年达到4703种,总发行量2600万份,为当时历史最高纪录。1933年1月,各种政党的报纸和杂志多达2700种。但随着1929年10月24日从美国金融市场发端的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加剧,德国经济遭到沉重的打击,纳粹党势力迅速兴起,从而导致魏玛议会民主制危机。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标志着魏玛共和国的崩溃和希特勒开始建立第三帝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德国在法西斯主义的推动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从此,德国资本主义步入一个最黑暗的时期。

2.二战期间德国的对外宣传

在纳粹德国崛起和发动战争的过程中,宣传战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希特勒非常重视广播的作用,他曾经说过:“靠说话的神奇力量能打动广大人民”,并把广播传播称为“第四战线”。希特勒上台后不久,便于1933年2月28日通过总统兴登堡宣布:“为了保障国家与人民的安全,宪法规定的新闻自由暂时中止。”3月,希特勒任命约瑟夫·戈培尔为新成立的人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戈培尔上任之初就声称新闻应该完全服从政府,“新闻是战争的武器,新闻的目的是帮助战争而不是提供信息”。德国开始对报刊、广播和电影进行集中控制:180多种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报刊被封闭;犹太人家族的报业集团及其出版社被用暴力强行变成国家所有;沃尔夫通讯社被改组为国家集中控制的“德国通讯社”(DNB);民营广播电台全部收归国有。德国开始进入专制和战争轨道。

1934年,德国电台开始用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荷兰语对世界广播。1935年,德国开始向海外进行反犹太的种族主义宣传。最初是针对海外的德国人,例如对南美和澳大利亚的德国移民,以后逐渐发展为用多种语言进行对外广播。1936年,德国用25种语言报道在柏林举行的奥运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播出的外语节目多达26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宣传。

在德国进攻波兰之前,希特勒就利用广播制造舆论,蛊惑世人。1939年8月31日晚,一群装扮成波兰士兵的德军,在夜色的掩护下,突然向靠近波兰边境的格雷威茨市发起“进攻”并“占领”了该市的电台,随后用波兰语播出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柏林电台广播了波兰“进攻”德国的消息。希特勒向德国发表广播演说,声称:“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格雷威茨电台,我们只能决定用武力来解决。”次日凌晨,德军出动150万人的兵力、2500辆坦克、23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对波兰发动了“闪电式”全面进攻。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

二战期间,德国新闻媒介全部转入战时轨道。战争初期,希特勒就宣称应当把大战的责任完全加到敌人的身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纳粹的宣传对德国国内的人民竭力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质,对外则利用无线电广播进行针对同盟国法国、英国的煽动性、欺骗性宣传。这是一种典型的“纳粹式宣传”。

1940年5月,德国进攻法国之前,首先对法国展开了强大的谣言攻势。他们利用3个功率强大的电台,播放捏造出的法语新闻,使听众误以为是法国官方提供的消息,从而在法国国内引起极大的恐慌与混乱。德军入侵法国的第二天,巴黎报界宣称,有人发现德国伞兵化装成邮差、警察、牧师或修女。此后,这类谣言越来越多,如“法国甘林总司令已经自杀”、“德国伞兵已在巴黎公园降落”、“孩子们不少已经吃了有毒的巧克力死亡”、“法国使节将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等等。这些虚假新闻对法国军民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大规模而毫无结果的搜捕、盘查又加剧了混乱局面。川流不息的难民拥塞在所有的公路上,军队简直无法调动。

为了激发英国人的厌战情绪、瓦解英军的斗志,德国创办了用英语播送的对英中波广播和对全世界的短波广播,其中最有名的是由“哈哈勋爵”主持的节目。该节目蓄意攻击英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用颇具挑拨性的语言煽动英国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由于其使用的频率与BBC短波频率十分相近,很容易使英国听众误以为是BBC的广播,因而拥有许多忠实听众。

除了广播以外,德国还积极利用电影、报纸、杂志来达到其宣传的目的。在战争开始后,德国宣传部门把由报纸、广播和电影采访者构成的报道人员命名为“宣传中队”送上战场,后来他们的采写素材发表在战争图片杂志《西格那》和《德国周刊新闻》上。从1940年开始,宣传部编辑了20分钟的新闻片,在全国的电影院上演。

由于纳粹党实行新闻传播业法西斯一体化,德国的新闻业受到严重摧残,全国的报纸从1932年的4700多家锐减到1944年时的977家。几年后,非纳粹党的报刊几乎完全消失。

四、二战后至两德统一前东德和西德的国际传播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自酿了恶果。战后,为防止德国再度成为战争的策源地,根据波茨坦协定,美、英、法、苏对德国分区占领,进行了为期4年的军事管制,开展了清除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运动。

随着美苏大国合作政策在战后逐渐走向对抗并演变为冷战,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20日,德境西占区正式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同年10月7日,德境东占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相继成立,是美、苏“两个霸权国家冷战的产物”。此后,两个德国的新闻传播业分别在不同的体制和经营模式下发展。

1.民主德国的新闻体制及对外宣传

民主德国的新闻传播业是在苏联的影响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完全承袭了苏联以中央机关为核心的宣传体制和模式,其内容包括“宣传”和“动员”两个部分。宣传着重于马列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建设,以历史的必然发展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共产党的先进性为内容对人民进行长期的教育;“动员”则是直接动员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政策,投入实际的工作行动。

在苏军占领时期,只有被认可的德国党派、团体才能创办报刊。第一家得到许可证的报纸,是1945年6月13日由德国共产党创办的《德意志人民报》,后来把这一天定为民主德国新闻节。1945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人民报》获准出版。1946年德国统一社会党成立后,两报合并为党的中央机关报《新德意志报》(Neue Deutschland),是苏占区的核心报刊。此后,各民主党派、青年、妇女、农民、工会等社会团体的报刊陆续创办、发行。到20世纪50年代,各专区党和政府的机关报相继问世,民主德国报刊体系的主流框架基本形成,全国发行日报40种、周报及周刊32种、杂志250种。1968年,自称是“关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的社会主义周报”的《地平线》(Horizont)在柏林创刊,是进行国际报道的主要报刊。

1946年10月,苏军占领区的各报刊和广播电台联合成立股份公司,建立了报联社体制的德意志通讯社(ADN)。1953年4月,政府将它收归国有,成为国家通讯社。德通社是民主德国境内唯一有新闻播发权的通讯社,总部设在柏林,在40多个国家派有常驻记者,与70多个国家的通讯社签有新闻合作协定,每天以德、英、法、俄等6种文字对外传播。

民主德国的电子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事业运营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全部归国家所有,由部长会议下辖的国家广播委员会和电视委员会领导、管理。

两德统一前,民主德国出版发行39种日报、31种周报和画报。在这些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德意志报》,每期发行量达110万份。官方报纸《德国新闻》也是发行量居高的报纸,每期达100万份。同一时期出版发行的杂志有517种。

2.联邦德国的新闻体制及对外宣传

二战的欧洲战事结束后,战败德国的宣传机器基本被摧毁。在盟军占领初期,分别由美、英、法军出版的《新日报》、《世界报》和《新法兰西》成为战后西部德国最早的报纸。为了防止纳粹宣传死灰复燃,盟军颁发了对德国新闻传播业的管理条例。根据条例规定,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通讯社、广播电台全部停办;除1945年1月24日创刊的反法西斯报纸《亚琛消息报》可以继续发行外,原有的其他报刊全部停刊;禁止任何与纳粹有关的人从事新闻出版活动;创办报刊必须事先向盟军当局申请、登记,获准后方可从事报刊活动。

1949年9月,盟军废止了对非战犯和纳粹分子的德国人出版报刊的审批规定,德国的报刊发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半年后报刊出版机构达568家。由英军创办于1946年的《明镜》周刊,用德文和英文出版。次年由德籍编辑接手,由于该刊特色鲜明,逐渐成为二战后联邦德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期刊,90年代初发行量超过100万份,读者达530万。

战后联邦德国最早的三个通讯社,也是由美、英、法三国分别建立的。它们在1949年9月1日合并后命名为德意志新闻社(简称德新社)。它是股份公司(由100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组成)性质的企业,不过联邦政府每年都给予财政支持。德新社是联邦德国最大的通讯社,其业务部门有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和新闻图片部。在国外,同60多家通讯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记者。每天发布德、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的对外新闻7万多字。其新闻、特稿和图片在国外的订户有100多家通讯社、广播组织和报社。

1953年开播的德国之声广播电台,是德国官方对外广播电台,其成立的目的是宣传德国,缓和战后德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经费从联邦财政预算中拨给。

1960年,在各州电台共同经营的德国长波电台基础上建立的德意志广播电台,是联邦德国的国际广播电台。使用德语和14种其他欧洲语言,利用中波和长波,全天24小时向全欧广播。1990年,每周播放节目达253个小时。

由于联邦德国在对外关系上追随美国的步伐,所以总体上来看,其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口径、内容,与美国和西方其他主要国家有较大趋同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五、两德统一以来的国际传播

1.两德统一的时代背景及统一以来的对外政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共产党放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继而推出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新思维”,公开批评民主德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昂纳克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对民主德国政局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持不同政见者纷纷组织政党,要求实行政治多元化、经济自由化、社会开放化。示威群众把矛头直指德国统一社会党,要求该党下台。

1989年11月9日晚,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委员沙波夫签发《迁徙自由的新旅行法》。人们把此法理解成边境开放法,当晚柏林墙被推倒。联邦德国总理科尔闻讯后,于11月28日公布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纲领”,提出了两德统一的步骤和建议。1990年上半年,两德政府开始就统一问题进行谈判。5月18日,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签订了“第一个国家条约”,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为政治统一铺平了道路。1990年8月31日,两国政府签署“第二个国家条约”,即《两德统一条约》。该条约规定,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并于1990年10月3日起正式实行。

德国统一以后,奉行与西方结盟的外交政策,希望在欧盟的框架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将推进欧洲一体化作为对外政策的支柱。因此,德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欧洲地区。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正在加大对亚洲等地区的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