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
49618500000053

第53章 事务公文写作(18)

第二,调查报告的类型。一是典型调查报告。这类报告是带有某种目的,对工作中出现的典型人物或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揭示事件的本质和工作的规律,以起到宣传教育的意义。二是综合调查报告。这类报告是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或者是对某一地区、某一系统或某一单位的多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三是专案调查报告。在政治、纪律检查等部门使用最为广泛,它是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以确凿的、无可辩驳的事实给某个事件或案件及其涉及的人员,作出定性结论的调查报告。这类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多在内部使用,必要时也可以公之于众。

第三,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写法。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一是标题、导语。标题常见的有事由文种式、提问式、标题式三种;导语可以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有利于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有些调查报告在开头部分像消息的导语那样,还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二是主体。主要包括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要用确凿的事实、数字来论述调查的情况,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物,材料和观点一致,包括事实情况、前因后果、发展经过、具体做法、经验教训等;在内容安排上,可以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也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三是结尾。调查报告的结尾是对所调查问题的总的看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有的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和前途;有的归纳主题,阐述指导、借鉴、教育意义;还有部分调查报告没有明显的结尾部分,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总的来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能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第四,调查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一是材料真实。调查报告所运用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如果材料失实,那么调查报告就失去了它的科学价值,将会给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二是对象典型。选择一个或几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说明观点。选取的事物、人物必须是具体的、生动的、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如果需要同时用几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材料,那么就必须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说明观点。

三是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代清楚,总结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如果仅限于客观的叙述还是不够的,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还要充分利用对比材料来突出观点,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限,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是具体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

四是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根据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例文1:典型调查报告】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扶贫工作

——科技部科技扶贫调查报告

于法稳孙晓明

我国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科学技术异常薄弱。据调查,1985年大别山12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5个百分点;每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18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在豫南大别山区,平均每万人中只有科技人员22.4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8%,九个老区县近一半的乡没有科技推广机构。而在安徽大别山区568个乡中,就有412个乡没有农技推广组织,占73%。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科技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近60%~70%。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达到30%~40%,而在大别山区只有15%。

科技部自1986年开始在大别山、井冈山、陕北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等60多个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以来,已有15年的历史,开辟了科技扶贫的先河。科技部在开展定点扶贫的同时,对全国开展的科技扶贫进行宏观指导,为贫困地区提供了科技资源支持,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支柱产业,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扶贫科技开发示范基地,有效地发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科技扶贫中,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设立了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和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激励机制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

科技扶贫自1986年提出以来,得到科技界广泛响应,是一项重大的科技开发行动,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扶贫工作开展得早、行动得早是科技扶贫的一个显著特点。分析科技部科技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效,它体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把治理贫困与提高人口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把解决群众温饱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把科技示范与面上推动紧密结合起来。

第四,把科技力量与其他社会力量紧密结合起来。

一、科技部开展科技扶贫的背景和宗旨

(一)扶贫的背景

80年代初期,我国科技部门和地方科研、教学单位开始在贫困山区探索依靠科技脱贫的路子。“六五”期间,国家科委、河北省科委组织河北农业大学等有关单位的科技力量,对太行山区十多个贫困县实施科技开发,5年中以710万元投入取得了2.7亿元的增产效益,使开发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75元提高到1985年的300元,成为科技扶贫早期实践的杰出代表。

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时我国农村还有1.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严峻现实,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并对传统的扶贫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确定了变“输血”为“造血”,变单纯救济为经济开发的新的扶贫方针,将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大力开发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启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科学技术作为推动资源转换和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摆上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日程。1986年成立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对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要给政策、送信息、送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送技术。

1985年,我国科技界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相继推出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依靠科技振兴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老、少、边、穷地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文化科技基础最薄弱的地区,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温饱和脱贫致富,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因而受到科技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1986年初,国家科委在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开发贫困地区建议的报告》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依靠科学技术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当代中国的一篇大文章,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根据开发太行山的经验,建议中央从各部委、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组织一批各种专业的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用科学技术扶贫治穷。国家科委的报告得到了中央的赞同,在随后农民给国务院的《考察大别山汇报提纲》中,国家科委再次明确提出:“应把科技开发大别山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方针突出出来。”这份报告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拉开了科技扶贫工作的序幕,同时,也启动了我国对口扶贫工作。

(二)扶贫的宗旨

从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扶贫是中国反贫困计划中,由原国家科委于1986年率先提出并实施的一人重要的战略举措。其宗旨是传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指导贫困地区农民的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开发水平,改变贫困地区封闭、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贫困地区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这也是国家科技部对口帮扶的初衷所在,通过将一些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进行试验、推广,寻找适用于贫困地区发展的科技推广模式。因此,科技部扶贫的动机是来自其内部,当然,1996年国家扶贫工作会议之后,科技部对口帮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二、科技扶贫的组织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

1986年成立了由原国家科委领导任组长的科技扶贫领导小组,并设立科技扶贫办公室(局级、30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有关省、地、县科委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配有专人负责,从而自上而下地构成了强有力的科技扶贫支撑网络,每年有400多人直接参与科技扶贫管理工作。

(二)扶贫工作的管理

科技部党组每年都讨论、协调与科技扶贫有关的重大事宜。年年都有部领导赴贫困地区调研,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制订《1996~2000年全国科技扶贫规划纲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扶贫工作的意见》,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家联合印发《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扶贫攻坚进程的意见》;共青团中央、国家科委联合印发《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行动的纲要》等指导性文件30多个,发行《科技扶贫简报》435期,具体部署点、片科技扶贫工作,指导面上的科技扶贫。

(三)扶贫工作的三个层次

科技部科技扶贫工作从1986年开始,经历了四个阶段:1986年在大别山(安徽、河南、湖北三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开展科技扶贫;1989年扩大到井冈山地区(湖南、江西两省10个国家级贫困县);1990年进一步扩大到陕北地区(延安、榆林地区25个国家级贫困县);1996年开始扩展到西部省(区)老、少、边穷地区(四川、云南、贵州、黑龙江、新疆、宁夏、甘肃、海南等10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贫困县)。目前形成了点、片、面三个层次。所谓点,就是科技部重点帮扶的6个国贫县;所谓片,就是指大别山区、井冈山区和陕北地区;所谓面,是指以西部10个省区为重点的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四)组织方式

在组织方式上有四个途径,一是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行动;二是科技扶贫开发团深入贫困线参与科技扶贫。全国科技系统以科技扶贫开发力、科技小分队和蹲点挂职等形式,向贫困地区派遣科技人员和管理;三是科研院校参与科技扶贫工作。科技人员是科技扶贫的载体,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到人,各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纷纷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四是送科技下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直接参与科技下乡活动,技术性强、针对性强、系统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科技扶贫不仅仅满足于为贫困地区送去科学技术,而是着力在依靠科技进步培育贫困地区发展上下功夫。如对贫困地区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大规模改造,使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五)科技扶贫激励机制的建立

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的能动载体,在扶贫攻坚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科技人员,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特别是要在职称评定、工资、住房等待遇上优先安排。对在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奖励。

在激励机制中,建立了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和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以奖励在科技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项目。

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是由国家科技部和香港学者协会、王宽城基金会、田氏基金会、EPSON基金会、亚洲农业基金会共同发起和筹集的。1993年9月,形成了《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条例(试行)》,并决定从1993年起开始实施。用于奖励在贫困地区第一线参加扶贫工作的科技人员。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的奖励范围由服务奖和三项杰出贡献奖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