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危机传播
49619200000043

第43章 附录(8)

2.关联事件分析:关联事件涉及广泛、类型多样

报道普遍认为天安舰事件是朝韩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美韩之后展开一系列联合军演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报道中有42处涉及天安舰事件,占关联事件的绝大部分。

随着朝韩关系的变化,朝鲜提出愿意重回朝核六方会谈,与其他各国就朝核问题进行磋商,因此在7月和8月,关于朝核问题的报道有所增加。由此还带来了对伊朗核问题的关注。

美国售台武器这一关联事件出现了11次,这主要是中国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所带来的影响。受中美关系影响而出现的关联事件还包括西藏问题、中国互联网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

除了上述关联事件外,关于金正日访华、G20峰会、南海主权纠纷、中国军演、中朝边境等事件也略有提及。

(四)报道的态度和立场分析:在涉及朝鲜的报道上稍有负面偏向

通过对报道语言的分析,发现路透社的报道在关于朝鲜的描述中,存在一定的负面偏向。报道多次用带有消极成分的词汇描述朝鲜,如“贱民(the pariah state)”、“脆弱的(who looks increasingly frail)”等,同时指责朝鲜试图逃避(escape)联合国对于天安舰事件的调查。此外,在朝鲜提出愿意重回朝核会谈时,报道表现出强烈的怀疑,认为朝鲜以往的表现使其“不具有可信度(It has reneged on nearly all its agreements)”。

此外,借鉴美国新闻社会学家爱德尔曼和新西兰政治学家赫什博格的“冷战思维”的三要素,本文还从“自由”、“民主”和“共产主义(共产党)”要素三个方面考察了路透社报道的态度和立场。报道中几乎没有出现关于“自由”和“民主”的描述,但是有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的描述。在描述朝鲜时,报道以“共产主义国家(communist country)”来区分朝鲜和其他国家,在提到中朝关系时,报道倾向于用“一个共产主义同盟(a communist ally)”来形容双方的关系,同时在语言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朝鲜共产主义势力的主要支持者(Communist China was a key backer of North Korean Communist forces)”。

四、图片报道分析

路透社关于美韩联合军演的报道共出现了56张不同的图片。拍摄日期主要集中在7月,这是由于7月25日至27日因为朝韩关系恶化而临时决定增加军演,具有新闻突发性,并且在7月时还发生了希拉里访韩、朝鲜内政重组等事件,也使这个时期的图片报道较多。“其他”分类中的图片是2009年10月1日中国国庆大阅兵的图片,在报道中以背景资料的形式出现。

(一)图片来源分析:多数为路透社自采,间或与其他媒体联合发布

样本中的56张图片有46%左右是由路透社自采的,占总数的近一半;由路透社和个人共同发布的图片或资料图片有15张;由路透社和Yonhap联合发布的有7张,这其中还包括路透社通过Yonhap发布的KRT的图片;路透社与KCNA共同发布的图片有5张;路透社与美国海军联合发布的有3张。

(二)画面主体分析:以事件参与国为主,偶尔涉及其他主体

路透社关于美韩联合军演的图片报道出现了7种不同的画面主体,其中以各国的领导人和事件直接参与双方的军事力量为主。

关于韩美相关领导人,如李明博、奥巴马、希拉里等的图片有27张,数量最多,集中出现在韩国就天安舰事件表态、希拉里访韩等报道中;关于韩美军队、武器、战舰等的图片有23张,主要为军事力量驻守的画面、军演画面和天安舰的资料画面。这两类主体构成图片报道的主要内容。

关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图片有8张,主要出现在报道《金正日巩固权力》(Kim Jong-il Consolidates Power)、《美国向朝鲜提出严厉谴责》(U.S.to Send Stern Message to North Korea)中;关于韩美民众的图片有6张,多作为事件背景或辅助资料图片出现;关于第三方领导人和第三方军事力量的图片是在7月河内举行的“军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ARF)”中出现;其他分类主要指的是记者。

画面主体在出现时,大部分是以少数个体的形式出现,这是因为画面主体大多数是国家领导人;以个体和群体形象出现的主体各占剩下的一半,主要是关于军事力量的图片报道。

这些画面主体大多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面或负面状态。正面状态主要指合作、快乐、成就、满足、分享、祝福、原谅等积极情绪,负面状态主要指对立、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消极情绪,无明显情绪指画面主体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三)画面主题分析:主题较为单调,情绪不突出

报道中涉及的画面主题较少,主要只有四种。其中表现政府行为的占了64%的比例,多为政府领导人发言、访问、会议等画面;关于军演的场景也有一些,以舰队的全景图片为主;关于天安舰事件的图片有4张,包括天安舰残骸、军民默哀等场景;民众行为主要是韩国游客瞭望朝韩交界地区、参观军事遗址的画面;其他指的是《美国表示东南亚在中国自信的关注下》(U.S.Says SE Asia Concerned by China Assertiveness)这篇报道中出现的关于中国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图片。

这些图片中,负面状态的主体在以民众行为为主题的图片报道中最明显。这是因为在涉及民众行为的图片报道中有一篇关于韩国渔船被朝鲜扣留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出现了被扣渔船船长、船长家属哭泣的图片;负面状态比较明显的还有天安舰相关的图片报道中,沉船的残骸、愤怒的群众和默哀的军民都散发出强烈的负面情绪。

总的来说,路透社对美韩联合军演的报道在特定主题上表现出一定的负面状态,其他大部分图片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

五、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路透社对美韩联合军演的报道在发布时间上非常集中,对事件的关注随着时间有显著变化:当事件发生时达到高潮,之后骤降,有新进展时又飙升。这与危机传播过程的快速、复杂、多变相呼应。对于路透社来说,因其媒体性质,研究所涉及的报道多以中篇为主,旨在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长篇的深度分析或评论极少,而因为国际危机事件往往涉及较复杂的内容,短小的篇幅很难涵盖主要信息,因此短篇报道也较少。

同时,也可以看到国际危机在传播过程中不同于本地危机的一些特点,其中显著的一点就是第三方的介入。第三方的介入表现在国际危机事件的传播中的多个环节,从起因到发展到影响,第三方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虽然报道以来自事发地的和事发国官方的消息为主,但是来自其他地区、国家官方、组织和个人的消息占了相当重要的分量。这些信息不仅构成了国际危机事件的复杂性,还构成了国际危机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在这样一个相互牵连的传播环境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使国际危机事件在传播中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危机事件发生联系和作用,涉及范围广泛、类型多样,也使国际危机事件的传播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危机传播网络,成为国际危机传播研究和应用所面临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语境的传播下,我们往往认为图像比文字的沟通效果要更好,但是在本研究中,图片报道的运用局限性很大。在数量上,大部分报道是纯文字形式,只有一小部分结合了图片,同时图片的主题和主体都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政府领导人和军事力量的内容。当然,事件本身浓重的政治意味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图片报道的单调性。但综合考虑受众在接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信息时的偏好、习惯和效果,图像的运用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重要性仍需得到重视,其方式和效果也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于国际危机事件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国际危机事件不仅具有危机事件一般的特征,还因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介入而具有更加复杂的传播特性。本文通过研究路透社对“美韩联合军演”的报道,从个体、微观角度,以点带面地对国际危机传播进行了考察,在研究体系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但国际危机传播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播学领域,今后仍需从国际关系、国家战略等宏观角度对其进行考察。随着国家间、地区间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媒介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危机传播的研究在当今视野下具有愈加重要的意义。

附录五德国《明镜周刊》对美韩联合军演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事件回顾

2010年对于世界来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无论自然灾害还是政治环境都使得整个世界麻烦重重。其中,美韩联合军演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大事。至2010年9月,韩国与美国已经联合在中国附近进行了两次军事演习,第三次也已经提上日程。在整个过程中,各方反应不一:美国方面称这次联合军演不会侵害任何国家的主权;韩国方面声称这次军演是为了“因应朝鲜挑衅”;而朝鲜军方和政府连日来多次表示,美韩应立即停止这些演习,朝鲜将“以强有力的核遏制力”对付美韩即将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针对美国的军事演习和新制裁措施,朝鲜“做好了对话和战争的两手准备”;新华网2010年7月25日电。中国国防大学战略问题专家杨毅少将指出,这次美韩军演是尚未查清的天安舰事件的延续,是美国意欲重新夺回东北亚地区话语权的一项举措。此事件的最终意义,恐怕还是中、美、韩、朝等国在同一地区的博弈。在此事件中,几个不同的国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几方各执一词,从不同的反应中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

从天安舰事件开始,东北亚地区的局势便开始紧张起来。如今的几次美韩联合军事演习更是使得一个看似单纯的事件演变成一场国际危机。这次危机事件中,各国都在彼此试探、博弈,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也可以看出官方和民间不同的态度。目前,危机仍然在继续,并未化解,然而新闻报道却已经将整个事件和相关国家推到了风口浪尖。

与事件紧密相关的中、美、韩、朝等国自不必说,与这个事件看似关系不大的国家又是怎样报道、传播和看待整个事件的呢?我们选取了德国的《明镜周刊》对这个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选择《明镜周刊》对美韩联合军演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此周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作为德国最著名的周刊之一,《明镜周刊》每周的平均发行量近110万册,该杂志自称是“德国最重要的且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应该说,《明镜周刊》确实无愧于它“自封”的这个称号,在很多时候,它对外代表了德国主流的声音。在以往的几次中国国内或者与中国相关的危机事件中,《明镜周刊》都能够及时跟进,作出及时迅速的报道。虽然它的论调不无偏颇,但其媒体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本文还对“德国之声”中文网上刊载的一篇重要评论加以分析,下文会说明选取的理由。“德国之声”向来以“对中国不友好”著称,解雇主编张丹红的事件也使它一度陷入一片指责声中,本文选取的报道也是从中国相关网站上获得。然而,此次以美韩为主角的事件中,“德国之声”对中国方面作出的分析和评价却非常值得关注,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第一次美韩联合军演发生前一天,即2010年7月24日至第二次联合军演结束——2010年8月26日(为期一个月)之间《明镜周刊》相关的报道以及“德国之声”的一篇重要评论进行分析,尝试得出相应的结论,以研究国际危机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