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49623800000040

第40章 随笔(1)

中国的电视不可能完全竞争,但是一定应该有限竞争,否则垄断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因此,竞争不仅仅是对体育的救赎,而且也是在救电视自己。

“队委会”

(2007年2月)

继女足之后,今天在媒体上又看到消息:谢亚龙宣布,男足也要成立“队委会”,而且明确指出,不能主教练一个人说了算。

我不相信这是他的原话,因为现在的媒体记者的确是见着风就是雨,许多消息你不得不打个折扣去理解。但是我相信要建立“队委会”是真实的,而且应该的确是“上面”的指示,因为体育总局的最高领导当过中宣部的副部长。

“队委会”其实就是“集体领导”,是民主管理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它可以防止“一言堂”,可以集思广益,可以百家争鸣。执政者管理一个国家、管理一个部委、管理一个地区,一定要坚持集体领导,只有真正的集体领导才可以使国家社会长治久安。它是政治家的立足之本。

但是体育总局的政治家们忘记了一个事实:足球本身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操作性实践,它不是政治,或者说只有它的结果才会造成政治影响,说明了,只有中国的老百姓在中国足球该赢却赢不了之后发泄的不满才可以造成政治后果,而这一点中国的政治家们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会向足球的主管者施压,告诉他们不要用足球给国家惹祸,所以足球的管理者向足球专业的操作者施压,让他们拿来好成绩。到此为止都没有错误。

错误在于政治无法直接指挥足球。因为足球是个体踢出来的,不是集体说出来的。当然在一个球队比赛之前,鼓动是绝对必要的,如果用政治口号鼓动可以达到效果当然也可以。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鼓动,只要鼓动者将踢球者弄得热血沸腾,弄得生龙活虎就行。

在体育中,在几乎所有要用数字说话的具体专业中,操作和民主管理其实是背道而驰的。操作在于效率,而效率来源于独裁。体育比赛里面,特别是团队比赛,教练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当然谁都有领导,教练只是在训练和比赛时是独裁者,他也被上级所制约,只不过这种制约应该是撤换,而用不着天天事事有个“队委会”监督。因为在用数字和成绩说话的足球面前,“集体领导”就是不信任教练,当一个人知道不被信任的时候,你怎么要求他为你冲锋陷阵呢?这么一个明显的事实如果说谢亚龙都不清楚,那么就只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他只能够去做统管全局的政治家;或者就是他只唯上。

其实最需要“队委会”这类民主管理机构的,恰恰是中国足协,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最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先行“民主”讨论和“集体”管理,要从各个方面反复论证一个决定,而不要依靠某位领导的“拍脑门”。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是真的再有一个“队委会”,我看中国足球真的悬了。

“拉练”为何目的?

(2007年2月)

中国足球队又去拉练了,在法国呆了十几天之后,昨天到了大名鼎鼎的英格兰切尔西俱乐部。40个人要在那里住两周,打三场比赛,都是当地俱乐部的预备队陪着玩。这样的拉练已经不是新举措了,自从中国足协有了钱,这些国家队员年年冬天到欧洲去。有钱的国内俱乐部也去,例如北京国安。

对于现在住在城市里的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体育人来说,出国已经不像十年前那样被当成“待遇”;欧洲在很多国人眼里越来越失去魅力,甚至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出国当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点也不认为中国足球队去欧洲拉练是去“开洋荤”,问题是到那里去干什么?几场双方都不当回事的热身赛真的值得这么多人离乡背井,长途跋涉吗?

曾经有一个朋友,一天他愁眉苦脸地问我:认识教英语的吗?他要给已经在澳洲呆了三年的儿子补习英语!原因是在过去的三年里儿子大多数时间住在华人区里。留学的人不一定都是学成归国啊!我可以想象这些住在离切尔西五分钟车程的球员们除了在训练场上看到为数不多的切尔西运动员之外,就是适应着希尔顿酒店里英式的自助餐,在一个酒店里吃两周这样的西餐的确可以提高队员们的适应能力,然后就是晚上讲评之后枯燥的酒店房间生活。假如可以得到切尔西俱乐部的邀请当然可以去现场看看比赛,但是如果球票紧张,那他们还不如在国内,因为英超是由天空电视台转播的,酒店里一般不会买这项服务。

我不知道昆明的海埂基地现在的状况如何,但是海南的博鳌却是一定要比欧洲更加适合足球训练,当然那里不会有切尔西俱乐部的足球氛围,不过这些久经沙场的中国队员还用得着去参观荣誉室吗?

绝不是看着这些小伙子和跟着这些小伙子们的中国媒体的先生和女士们眼红,只是想知道,大冬天的中国足球队一定非要到并不温暖的欧洲去,难道真的一定如此吗?

黄健翔

(2007年3月)

前些天在家偶尔看到凤凰台的黄健翔访谈,感慨良多。一方面我为几方的损失而痛心,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对手下人的了解。在我的任上,我的确当众说过小黄是最好的欧洲足球解说员,但是同时我也除了让他解说欧洲足球之外没有答应过他的其他要求。他建议过做制片人,做访谈节目,但我都没有答应。

上帝是公平的,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可能表现在所有方面,特别是当这个人只是由于对于某一个项目的热爱而投入而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的话。小黄之所以成为出色的足球解说员,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更主要的是缘于他对于足球的酷爱,但是今天他道出了心里话:我已经不喜欢解说了。

我始终记得他当初参加招聘时的拘谨和对足球的热情,如果不是由于那打动我的热情,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解说员,因为他的先天条件实在不是很好;我始终记得他曾经的导游经历给他带来的与人相处上的障碍;我始终记得他后来由于怀才不遇产生的激愤与无奈,尽管我觉得他有时是高估了自己。我可以当着面和他谈这个,因为我没有对他的任何成见和歧视。

在他从央视辞职的消息变成故事之后,我曾经在极小的朋友圈子内谈过我的看法: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对观众是一个损失,因为目前还没有人可以代替他对欧洲足球的解说;对中央电视台是一个损失,用十年机会和平台造就的人才一朝失去有些可惜;对他自己更是个损失,据我对他的了解,现在的一切机会都缘于他在央视得到的明星花环,而不是缘于他的主持能力,而小黄一旦失去解说足球的机会,他的花环会迅速失去,现在的媒体明星能有一年以上的存活率就不错了。

在他辞职之后给过我一个电话,意思是如果我还在他也不会辞职。有时也在想,如果我在,很有可能不会发生这么大的故事,我会在他发昏的解说之后立刻停他的职,也会在他说相声之前就“扼杀”掉他的这个才能;我会很严厉地让他不要自我膨胀和胡思乱想。但是我恐怕也很难不让他辞职,按照他今天的说法“已经不爱解说了”,那他怎么还会留在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呢?

小黄是我喜欢的一个下属,喜欢他其实就因为他对足球的热爱,因为我总觉得不热爱体育的人是不可能在体育中心长期干下去的,因为它占据了制作者太多的本来应该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间。现在他不喜欢了当然也会走,只不过这回走得动静大了点。

我不相信他的解说他的说相声和他的辞职是一个整体策划或者说是阴谋,他尽管想自己多一些,但是还不至于狡猾到这个地步。但是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或早或晚的必然,只不过几个不懂体育和不爱体育的因素交织在了一起,使得小黄和央视的并行轨迹散开得早了一些而已。

刘建宏在故事开始的时候给我电话,我告诉他毛主席在听到林彪出逃时说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球迷的忠诚和市场的忠诚

(2007年5月)

中国有球迷吗?

在奥运会上只要是中国队有金牌希望的比赛就一定要看的人们可以算真正的球迷吗?应该叫做“热心的中国队支持者”,他们并不对特定的体育项目有忠诚度。对于奥运会来说,有这些热心者就足够了,因为它四年一次,因为它就是一个国家概念。

在比赛场上赢了就欢呼输了就骂娘的观众算是球迷吗?他们对于自己支持的队伍并没有忠诚度,所以充其量不过是看热闹的人群罢了。

球迷是和自己的球队不弃不离,是盼望着和这支队伍永远在一起的人群,是支撑着日常的体育市场的主力消费者。

做球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忠诚,这样的球迷群体在中国还很小,这也是中国的联赛市场一直没有做出来的根本原因。

球迷群体是历史的产物,然而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历史。我们可以数数有几个俱乐部本身有自己的历史?俱乐部没有历史概念,当然也就形不成有历史的球迷。

忠诚的球迷来自于市场上的诚信,中国进入市场社会不过十几年,在许多领域里还处在原始积累的阶段,而原始积累的特征就是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中国的体育比中国的市场发展得还要晚,还要不完全,所以它的原始积累的特征也就更加明显。过去这些年里不断传出的丑闻,其实就是马克思早年说的: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使得得利者们可以铤而走险。在这种形势下,球迷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了,没有人尊重球迷,当然也就不要指望得到球迷的尊重。

中国的体育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它的官方色彩还很重,而官方色彩的重要特点就是唯上而不唯下,这里的上既是领导意识,又有国家利益;这里的下则是球迷和市场。像奥运会这样的英雄主义的舞台,国家利益是可以和市场及球迷完全一致的;而在日常的联赛市场之中,则没有国家利益,而领导意识则大多数只是领导一人的喜好而以,不应该用一人之喜好来影响市场。

只有有了大量的忠诚球迷,中国的体育才能够有市场。

先金牌,再市场

(2007年6月)

在萨格勒布结束的世界乒乓球单项锦标赛,中国队获得了全部五个单项的金银牌,而且在男女单打的第三名中也只有韩国的柳承敏一个人。从这个成绩可以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男女单打和团体的四枚金牌都被中国队收入囊中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只不过至少两枚团体银牌可以使除中国之外的乒乓球选手感到一些荣耀。

我个人最喜欢观看的比赛一个是乒乓球,另一个是短道速滑。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赛场形势转换得如此之快,常常使你惊心动魄,舍不得中途离开。

我在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主任任上时,与国际乒联有着很好的关系,几乎所有重要的乒乓球比赛版权都在中央电视台。但是从播出的安排上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90年代初期的比赛组织者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问题,往往只能提供半决赛以后的直播信号,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也够了。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我经常坚持组织者一定要提供从四分之一决赛开始的直播信号。到了21世纪,信号的提供则更是要求从第一轮比赛开始。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经常在决赛中出现的都是中国选手,而国际体育比赛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的归属感,当你知道这块金牌已经属于中国之后,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也就消失了。所以在电视播出上,无论是否决赛,只要是中国队员和外国选手的比赛,收视率都要比两个中国选手的较量高出许多。我和蔡振华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想的也就不同。

在现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先生上任之后,我们有过几次谈话,我坚决支持他对于乒乓球规则的修改,尽管谁都知道这些修改就是针对中国选手的,目的都是要打破中国在世界乒乓球运动上的一统天下。我非常理解他的做法,毕竟他是国际乒联主席,而不是中国乒协领导。

实际上即使中国乒协的领导也意识到,乒乓球运动若是不进行大的改革,很快地就会退化成为中国专有体育,这一点在参加世锦赛的选手名单上就看得很清楚,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外国人”了。而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如果这个项目没有国际上的竞争,没有给国人以胜利的快感,他们对这个项目也就会逐渐失去兴趣。

我认为以前的那些改革,包括在这届世乒赛上闹了一阵的“胶水”,都还不足以减弱中国的优势,不足以使得更多中国之外的运动员对这项运动重新树立起信心。

我倒有个建议:把乒乓球台子再做大20公分,球也再做大两毫米试试。在网球大满贯赛事中,法国公开赛是最受普通观众喜欢的,原因就是红土场地,它的球速慢,回合多,偶然性也大,“天王”费德勒最没有把握取胜的地方就是罗兰加洛斯网球中心,比赛的悬念在这里是最大的。而乒乓球的台子从五十年前就这么大,然而五十年前却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科技,球速要慢很多。徐寅生在26届乒乓球世锦赛上的12大板,若是用现在的拍子是不太可能出现的,两三下就打死了。连最绅士的运动高尔夫都将比赛场地不断地加长以适应越来越先进的球杆,乒乓球的台子我想也没有必要一定保持着现在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