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电视节目编辑
49625100000033

第33章 学会讲故事(4)

第二,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具有“关键点”要素的事实。电视创作最基本的要求是结构、脉络清晰,事实和细节准确到位,或者说所选择的事实本身要具有典型意义。生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如果没有选择性,镜头只要开机就能够记录,但记录的“入点”与“出点”分别在什么地方?这是每个编导者的区别,所拍摄事实中哪些部分是关键点?这是需要在分析事实过程中清晰地分辨出来的,不能模糊,尤其是对编导。编导的职责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拍摄内容,他的分析直接决定着镜头的指向。而所谓关键点的事实是那些事实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这些事实能够比较准确地将事实的全貌在比较短的展现过程中展示出来,可以起到用较少的笔墨或镜头传递更多信息的作用,节目表达上信息量增加了,这部分叙事往往具有矛盾冲突,有利于故事的建立。

第三,选择带有“转折点”的事实。所谓转折,是指在某个点的前后,事实本身会发生比较大的变换,既然出现了变换,那么就一定会有某种推动的力量,而这种推动恰恰是镜头表现的那些看得见的内容。简单地说,这部分内容容易将矛盾“外化”,达到前面第一点的要求。电视片《平衡》中,表现扎巴多杰死亡的前后,作者抓住了扎巴多杰去北京以及在采访中强烈的情绪表现这样一个时间点或事实转折的过程,扎巴多杰完全表露出个人爱憎与死亡本身有强烈矛盾,他对环保事业的热爱,与其死亡这个事实本身反差巨大,所以在观众心目中造成的反差也极其强烈。这个矛盾虽然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节目所提供的事实本身与观众心目中的想象和理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同样使得矛盾在观众那里得到了放大。

第四,选择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主题确定之后,所有素材的选择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的表达和深化往往作用于一系列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事实。所以,每一个事实的选择,都要从一个侧面表现或说明主题,使观众不仅能从屏幕上看到生动的情节和有趣的故事,而且能从中领悟到事实背后发人深思的主题。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非剧情类节目的主题往往在前期拍摄时一直处于微调过程中,一方面主题必须越来越清晰,另外一方面事实又必须贴近主题,这样最终节目的主题才能被清晰地展现出来,否则选择的材料本身就与主题不是十分紧密,对主题表现的准确打折扣则是肯定的。在电视片《日本农村的中国妻》中,一共讲述了三位中国妻子的故事,一位是方小姐,半年前她通过婚姻介绍所嫁给了比她大十四岁的日本丈夫,她不仅改称日本名字,还依照日本传统三三九度仪式结婚。记者与这位方小姐来到了当时举行结婚仪式的现场。方小姐说:“当时我就坐在这里,穿的是日本和服。”记者问:“这是什么东西呀?”方小姐说:“是杯子,酒杯。喝的时候这样抬三次,然后再喝。”接着又介绍说:“这个是米,是供、供、供……”方小姐试图说出供奉的对象,但她结结巴巴地说了三个“供”字,也说不出是供什么的,虽然她在外表上穿日本和服,改称日本名字,按日本传统仪式结婚,但那些只不过是表面文章而已,骨子里她对日本文化和风俗是不了解的,更谈不上融入日本社会生活了。

这种不相融的生活所带来的酸甜苦辣,人们是很容易想见的。片中提及的另一位中国妻子是来自台湾的刘女士,18年前她嫁给了当导游的日本丈夫,之后就跟随丈夫来到山形县居住,一住就是18年。最初的12年,她不与周围的任何人打交道,直至山形县来了一帮说得来的朋友,在这个偏远的日本农村相互扶持。当记者问道:“已经18年了,你现在还想回去吗?”刘女士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想回去。”记者问:“为什么呢?”刘女士答道:“人家说,落叶归根。我有很多的朋友都在台湾,我们真的是以心交心。跟她们在一起,我觉得很安全,好像回到自己家的感觉。”另外一位就是王玉,记者问王玉:“你的理想是什么?”王玉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的理想是在自己具备一定能力的时候回国自己做点事情。”记者问:“你会带他(丈夫)回去吗?”王答道:“如果他愿意去的话。”记者接着问:“如果他不愿意呢?”王坚定地答道:“那就只有分居了。”不论是在山形县呆了18年的刘女士,还是呆了5年的王玉,她们的共同心愿就是有朝一日回到祖国,回去与朋友相聚,回去寻求安全感,回去做一点事情,回到自己真正的家。片中所提及的三位女士,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生活境况,但创作者所选择的这三段事实,都紧紧围绕着主题,表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表现了在异乡生活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文化对她们的影响,表现了她们对家乡的思念。使观众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中国妻子共同的一面,从各个侧面揭示了主题的深刻性。

第五,选择的事实是否具体、生动,是否能够以小见大。电视最终是以镜头体现出来的,而镜头是需要具体对象的,有些事情表面看起来不起眼,背后却有大文章。如果材料能从一个小点、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风貌和人的精神境界等,甚至敢于触及社会的矛盾和焦点问题,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显然这类经过提炼的事实对人的吸引力要比那些平淡的生活有张力。所以选用的事实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那么怎样的事实才算得上具体生动的呢?在国家地理百集经典《鳄鱼最后的晚餐》一集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一头正在哺乳的羚羊来到了鳄鱼池边,原本是一个简单的行为,羚羊试图找到一个喝水的地方,挑来挑去,最终却挑到了鳄鱼嘴边。此时的解说词表达的意思是“羚羊挑到了一个最糟糕的地方”,不仅解说词没有对画面本身做重复性的描述,反而将这样一个不为观众注意的事实展现了出来,并带来了一个新的矛盾:羚羊的命运如何?因为距离它很近的地方就是一条藏在水里的鳄鱼。精彩的事实是经过创作者精心筛选的饱满充实的细节,有血有肉的事实才能打动观众和感染观众,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事实只会让观众反感和厌恶。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就是强调“过程”的意义不等于简单地去再现“生活流程”,这里所说的过程更侧重于叙事意义上的情节,或者说“过程”所表述的含义更多的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概念,而前文所说的“生活流程”更多的是指前期拍摄过程中的一种拍摄技巧或拍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微观上的所指,偏重于具体处理技巧。这两种表达所包含的内涵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如果能够理解两者的区别,编辑过程中所侧重的内容就容易梳理清晰,也就清楚了电视节目里的矛盾是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它必须是一种戏剧冲突。

思考题:

1.叙事的内容和叙述的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活冲突与戏剧冲突有什么区别?

3.生活冲突如何上升为戏剧冲突?

4.为什么说叙事中过程提炼比寻找结果重要?

5.筛选故事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