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电视节目编辑
49625100000004

第4章 电视编辑基础(2)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镜头编辑之后出现的表达意义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如何能够做到镜头与镜头衔接之后获得蒙太奇1+1大于2的效果。“库里肖夫”效应里无论是莫兹尤辛那张中性的脸还是那一盆汤、那个小女孩、那口棺材,没有任何一个镜头里有“饥饿”、“高兴”、“悲伤”的含义,但这几个没有关联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之后,它们产生了新的含义,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蒙太奇含义中的一种:即镜头与镜头之和大于镜头的本意之和,也是“库里肖夫”效应之所以到今天依然经典的原因之一。电视创作中的每一个编导何尝没有如此的想法呢?他们所做的每一个镜头连接,也是试图使得镜头的每一次组接都能够达到1+1大于2的效果。这既是电视编辑的一种愿望同时也是一种追求:即如何能够让两个镜头组接之和大于这两个镜头本身的含义之和,这也是每个电视编辑必须完成的,万不可走入到自己的镜头组接与蒙太奇概念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意识误区。因为笼统地说,每一个坐在编辑台前的编辑人员都是在进行蒙太奇的组接。

那么镜头分解与拍摄是否同步,对镜头拍摄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

如果镜头分解与拍摄同步,就意味着拍摄者在拍摄的同时必须要确定镜头的景别构成,确定镜头的运动方式等,而与此同时,镜头所表现的对象是按照生活中的客观规律在发生发展。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必须将“镜头构成”与“拍摄”同步完成,这无疑会对拍摄者带来压力,即拍摄者必须在生活原生态的事实与电视的表现手法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而且这个平衡点往往带有即兴的痕迹,容不得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清楚,必须是在拍摄过程中边思考,边拍摄完成,而无法事先去做准备。因为一般情况下拍摄过程对于观众并不重要,观众只关注屏幕上展现给他的是什么,至于是用什么方式获得的,除了一些带有揭秘性的内容之外,观众一般是不关心过程的。由此就会在最终结果上出现差异:无论拍摄难度有多大,但作为观众可以不去关心,他只关心节目是否好看。这样对于节目的后期编辑来说,就会处于一个不利的局面:拍摄中镜头不能完全按照镜头表意的构成方式完成拍摄,但观众最终对节目的心理要求却与经过精心准备的节目差异不大。

所以作为一个电视编辑,需要清楚地知道编辑过程中不是要去寻找生活真实的绝对感,相反恰恰是要找到感官里的相对感,或者说要找到的恰恰是一种“相对的一致”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相同”,在电视编辑过程中往往“相对”在某些时候比“绝对”重要。比如速度,同一主体在不同景别里的运动速度是不一致的,编辑要寻找的是镜头与镜头之间速度感的一致,而不是绝对速度的一致,这样的思考也适用于“时间”与“时间感”、“空间”与“空间感”等概念。

这种直观心理感受在电视编辑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影像感,因为观众只需要获得节目中的屏幕时空与生活体验感一致就可以了,而作为电视编辑却需要清楚地了解生活真实与电视真实之间的关系及区别,首先编辑要能够感受到,然后在节目里把这种感受体现出来,之后才是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到,因为观众只会去寻找那些与生活一致的感受,如果与生活中的体验感不一致,那么就可能出现观赏的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收视效果。电视编辑需要设身处地地体会观众的这种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准确地运用到节目中,否则,编辑的节目就有可能只有编辑自己才能理解。

将电视节目分为剧情类和非剧情类节目,更多的是从节目形态和创作规律来考虑,而且也容易让人理解作者的表述,找到编辑应有的创作直觉。本书重点要探讨的是非剧情类节目的编辑手法、编辑技巧及创作中的一些规律。

第二节谁能当电视编导

这里的电视编辑从概念上说是电视行业的一个基本工种。在现有媒体中,电视节目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方式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视要完成一个意义的表达必须找到一种表意的载体,创作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在电视节目中直观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但平面媒体却是可以直接将表达者的观点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就是说,电视必须要借助第三方——被拍摄的人或事,才能完成自己意义的表达。不仅如此,电视媒体还从形式上颠覆了文字表达方式的习惯,虽然电视中也有文字表达部分,但文字不再是电视媒体表达的主体方式,画面、声音成为电视表意的主体手段。文字方式只是电视众多表现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而不再是媒体里最主要表达方式。另外,电视节目中除了少数的各类字幕(例如同期声唱词、人名字幕以及少数交代性字幕)外,即使是以文字方式呈现的内容,最终传递到观众那里时也已经发生了改变,由过去文字阅读接受方式变成为听觉接受方式,比如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是最接近传统媒体表述方式的,但在电视节目里,电视解说词却成为听觉的一部分,而不像传统媒体文字创作直接用来阅读。基于以上几个因素,电视节目意义的表达是比较复杂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电视创作者需要了解电视媒体的这些特性。

之所以说电视节目复杂,是因为电视要完成一个意义的表达,无论从创作过程还是从表达手段,所涉及、牵扯的面都是比较广的。它既涉及到画面的拍摄,也涉及到声音的拾取,还涉及到文字写作以及诸元素的搭配,即使单纯只从前期拍摄来说,制作工序就要比其他媒体创作复杂,这是由于电视创作中技术设备的特性决定的,需要创作者从电视节目创作环节来理解。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编辑人员还涉及到对编辑设备的掌握,电视节目生产流程相对比较长的特点使得其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的工种相互配合,每个环节都很难靠一个人独立完成,往往是一个创作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电视节目意义的表达。除此之外,电视节目还涉及到创作者与被拍摄对象的合作关系,仅仅只有创作队伍而没有被拍摄对象的电视表意同样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在电视节目创作中,创作者必须要找到一个摄像机的载体才能完成自己意义的表达,所以如何与被拍摄对象沟通,形成一个良好的拍摄关系,是完成电视节目创作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即使有再好的创意,但由于被拍摄对象的不合作,最终也只能放弃,因此电视创作中首先要让创作者建立在良好的合作意识基础上。如今,进入到电视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成长过程中更多时候更强调自己的个性,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意识,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

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电视编导在电视创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表达。在电视节目创作中,创作者对设备的了解程度从某种意义上会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表意水平,也就是说对设备掌握的能力会影响到电视节目创作的水平。其次良好的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是电视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但电视的文字表达与其他媒体里的文字表达又有很大区别,要体会出这种区别。电视是一个声画结合的有机整体,只有在文字表达的基础上将其与话语、画面等因素综合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电视的表达,而不是简单地把报纸、杂志直接搬到电视屏幕上;其三是画面思维能力,这也是最有电视特点的表达方式。从电影语言逐渐演变过来的电视画面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了电视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节目,不同的栏目,对电视手段的运用上会有不同的要求,但基本的画面叙事表达却是每个编导不能缺少的。

以上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能力:一是对技术设备的掌握能力,由于电视需要借助一种手段来表达意义,而其手段又完全是高技术的,对设备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创作者对电视语言的熟悉程度,因此创作者对镜头表达的熟悉程度,与其对电视语言的掌握是有直接关系的;二是创作者的创作能力,这种创作能力综合了电视创作中的方方面面。由于电视节目的非标准化产品特性(后面将有专门论述),所以创作者是无法复制自己或前人作品的,创作者只能运用自己的或学习他人的创作经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技术能力包括对电子设备的熟悉、掌握、使用,以及在不同的场景下灵活运用的能力等;创作能力包括对所拍摄内容的材料分析、判断、决策、掌握,以及对相关人员及相关知识的组织能力等。

一个编辑除了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方面的“悟性”外,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也需要成为一种基本素养。

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因为电视创作特性所决定的,首先电视创作是一个在脑力劳动基础上还需要体力劳动的活动,说它是脑力劳动并不难理解,但体力劳动确确实实是电视媒体独特的特点。电视创作前期素材采集是一个相对艰苦的过程,而且由于电视要完成表意,最终必须要将表达的核心体现在画面上,画面是由每秒25帧,这么一秒钟一秒钟积累起来的,况且为了达到表意的充分性,并不是拍摄中的每个镜头都能够用到节目中去的,理想的话,用到节目中的素材应该是那些被拍摄对象的状态与拍摄者拍摄技术达到了完美结合的那部分镜头,然而每个镜头拍摄中涉及到的环节相对是比较多的,环节的增多必然会导致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增加,所以素材采集阶段就必须要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否则表意就难以完成。除此之外,在前期镜头采集过程中,无论地形、天气等因素如何,拍摄者都无法改变,几十公斤重的摄录设备是完成表达的基本前提,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要想完成电视节目的创作恐怕只能是梦想;具备了这些客观条件,电视创作者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去考虑镜头构成、内容表达等,这些活动都是无法回避体力劳动的,在有些节目的创作中,它甚至需要创作者一边拍摄一边构思,最终才能完成意义的表达。虽然电视编导不需要像摄影人员一样去实际操作每个镜头的拍摄,但除了这一部分的体力活动可以避免之外,其他是没有可以省略的。而后期创作中需要编导在编辑台上按照表意的需要去组接每一个镜头,就像写文章需要字斟句酌一样,镜头也需要仔细斟酌,每一个镜头的编辑都是需要付出时间的,良好的身体成为电视创作者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