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电视编辑应该牢记的两条原则
非剧情类节目的编辑,对于每一个电视编辑来说非常重要且无法回避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编辑过程中的“二度创作”意识;第二条是电视编辑的“载体”意识——如何解决创作中无米之炊的困境。
“二度创作”是由电视节目创作特性决定的。电视节目创作是分阶段完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前期策划、前期拍摄、后期编辑、后期合成等几个阶段。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来说,前一个阶段的创作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准备,也就是说前一个阶段的创作完成之后,后一个阶段就直接对前一个阶段的半成品进行再加工,前一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然而电视创作由于其非标准化产品的特性,尤其是电视非剧情类节目,其镜头拍摄特点决定了它的编辑方式。因为非剧情类节目在拍摄时镜头分解与拍摄是同步完成的,虽然这样的拍摄方式能够抓住生活中更多未知的、突发的现象和事情,但同时这种方式从电视表意来说,则造成了镜头语言思考不是十分严密和充分,可能会出现表意过程中镜头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形,拍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非剧情类节目的纪实拍摄方式可以说是有利也有弊。有利是指拍摄者前期可能捕捉到生活中鲜活的细节,这也是非剧情类节目纪实性的魅力所在。
不利则是后期制作时镜头不准确,甚至某些地方镜头拍摄不充分,或拍摄过程中没有机会使得镜头拍摄很充分,但观众并不因为拍摄形态的区别而对节目的期望值有所降低,所以这些不足必须靠后期制作来弥补。因为节目拍摄过程并不是观众关心的,他们只在乎屏幕上看到的结果,也就是说,编辑最终完成的节目质量成为观众判断节目是否可看的唯一标准,而镜头之外的那些观众看不见的“困难”并不会为观众所感知,镜头表达手段也就不能因为这些因素而降低要求。那么非剧情类节目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克服镜头拍摄的技术要求所带来的困难,“二度创作”是解决困难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说“二度创作”是电视编辑的原则之一。
之所以将其定为原则,是因为电视非剧情类节目前期拍摄过程中镜头的即兴、抓取、杂乱特征决定的,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其后期创作编导必须要有二度创作的意识,因为在即兴、抓取、杂乱的特征下,镜头拍摄是无法完全按照镜头表意方式来完成的,所以拍摄的镜头也就具备了二度创作的空间和余地。
非剧情类节目的镜头拍摄具有即兴、抓取、杂乱的特点,首先从节目内容上来看,由于非剧情类节目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节目载体,也就是说节目所表现的“故事”是非虚构的,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既然是真人真事,那么电视拍摄如何去表现这些“真实”就值得研究了。既然是生活原始态,就必须用镜头捕捉生活细节,截取“生活原生态”的某些段落,即在生活原生态下去记录真人真事的某些片段,达到电视表意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拍摄的便利去安排——“摆拍”生活细节。为了拍摄的便利而对其进行“摆布”、“安排”,都会使得被拍摄对象失去生活原生态的状态,进而失去表现的张力和意义。因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生活中的人如果按照“演员”与“非演员”的方式来进行区分,那么“演员”是指那些以表演为职业的人,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些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一种有意的重复,这种重复是为了观众的观看或者镜头的表现为目的的。但正因为其是有目的的重复,所以从镜头的拾取来看,拍摄者对“未来”要发生的一切是心中有数的。从摄像机的记录特性来讲,就能够成为一种比较好的拍摄情景,被拍摄对象的活动,语言以及位移范围等处于已知状态,拍摄者可以根据这些已知信息很好地调整摄像机的表现方式。但非剧情类节目的拍摄则不同,由于其拍摄对象是“非演员”——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些人最擅长生活原生态的呈现,而不是表演,于是拍摄者只能在被拍摄对象生活原生态的一次性活动中去“捕捉”、“抓拍”。
因为此时被拍摄对象的行为是一次性的,不可能重复的,那么拍摄者所有的拍摄行为也需要一次性完成。不仅要判断内容,而且要求拍摄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技术差错。但由于电视拍摄是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在表现对象的一次性活动中,同时要做到内容判断一次性,拍摄技术一次性到位的同步完成,无疑是困难的,而一旦拍摄者要“非演员”去做“演员”的工作,也就是对生活中的语言、动作、行为、神态、表情等进行重复时,势必会将他们置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也就是最终用被拍摄对象最不擅长的部分来构成节目内容。所以在非剧情类节目创作中,要拍摄到生活原生态内容,采取抓拍、跟踪、纪实等方式,是由于被表现对象所决定的,而不是创作者刻意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去拍摄,因为被拍摄对象的行为语言的未知性决定了拍摄者只能选择这种方式;而在此基础上,虽然被拍摄对象确立了,拍摄的大体内容也确立了,但具体内容的表现方式却是拍摄者在事前无法确立的,因为这些“非演员”的生活中,其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生活本身的真实,能否获得这种真实,是创作非剧情类节目的一大卖点。但这种“真实”的获得却不是靠设计能完成的,恰恰是在生活中捕捉来的,捕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即兴色彩,正是由于这种表现方式的无法确立,使得拍摄中即兴成分加大了,或者说是由于表现形式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剧情类节目镜头拍摄的即兴特征。
至于非剧情类节目镜头杂乱的特征,同样是由于镜头拍摄时镜头分解与拍摄同步进行造成的。从镜头拍摄的角度来讲,最理想的方式是拍摄者事先根据拍摄内容及要表现的方式,对节目需要的镜头有一个明确的构思,根据镜头表意的需要去拾取镜头。然而来自于生活原生态的拍摄内容在拍摄前和拍摄中都具有某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表现内容往往只有一个拍摄大纲,而无法像电视剧、电影一样完成分镜头本的创作,拍摄者也就无法在拍摄之前对镜头有清晰的了解,甚至大多数时候拍摄者都不知道被拍摄者下一个活动空间在何处,也就无从谈镜头的分解了,只能一边拍摄一边即兴分解镜头。这种困局主要是由于镜头拾取与被拍摄对象活动的同时性造成的。这些即兴抓取的镜头自然无法像剧情类节目一样可以事先设计好表现方式,正是由于无法在镜头拍摄之前对需要的镜头进行思考、分解,拍摄过程中只能边拍摄边完成镜头分解。因此就会出现需要表现的拍摄内容,但镜头却不一定能够达到编辑的需要,二度创作正好解决了先将被拍摄者的活动拍摄下来,然后再来讨论镜头是否能够完成表意的问题。所谓讨论镜头是否能够完成表意,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拍摄者的经验和机遇,如果拍摄者的经验丰富,拍摄时的运气又好,即使拍摄的镜头不一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拍摄,但在后期编辑中是能够完成表意的,甚至可以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镜头,这也正是非剧情类节目吸引人的地方所在。
由于非剧情类节目镜头在前期拍摄时具备了以上所描述的即兴、抓取、杂乱的特征,因此就给创作者后期编辑时留下了比较大的创作空间,如何将这些带有很强即兴创作特点的镜头变成为符合影视语言需要的表达方式,这是每一个电视编辑都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一个编辑是否有二度创作的意识是很重要的。二度创作意识直接影响到节目的结构、编辑手段等,因为编辑工作不仅仅是对前期拍摄的镜头做一些修修补补,在非剧情类节目中,如果没有二度创作的意识,恐怕连节目编辑完成的可能性都不一定有。
这里所说的二度创作是指节目编导在前期拍摄完成之后,对所拍摄内容重新进行整理,然后进行重新构思、整合,完成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有可能沿用最初的创意——镜头构成是需要编辑思考的,但也有可能推翻原有的创意,利用原有创意的部分材料结合拍摄内容重新进行整合,还有可能是使用一部分原有构思,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一部分新的构思,无论哪种情形,后期编辑过程都需要二度创作的意识。
“二度创作”之所以重要,一是由于非剧情类节目在前期创作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是这类节目的一个特征。有了这种不确定性,才可能出现意料之外,有了意料之外,才会出现未知,同时带来悬念,而这种未知、悬念也给了编导者后期创作时另外一个可能性。编辑理解这种不确定性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其给二度创作带来的空间,这种不确定性是建立在编导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控制能力上的。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绝对不意味着编导者可以信马由缰地随意处理,那样即使二度创作意识再强,也会于事无补,让节目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所以这里的不确定性是在编导可控制范围之内的不确定,是能够建立起与拍摄题材关联的某些细节的不确定性,理解了这个因素,再来考虑“不确定性”给“二度创作”带来有利的一面;其次是编导者在后期创作过程中对同样的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体现在对节目素材加工整理直至最后编辑完成的过程中。由于前期的不确定性,使得后期创作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同样的素材,不同的理解则可能表达不同的主题,而且原来前期拍摄时即兴、抓取、杂乱的特征也意味着前期拍摄具有某种随意性,这也给后期二度创作提供了可能性。相反,如果前期就经过缜密思考拍摄来的镜头,对于大多数编辑来说就无力回天了,因为镜头构成定型了,也就失去了再创作的可能性,当然就谈不上“二度创作”了。所以从“二度创作”的意义上来说,主要是前期拍摄中留下的空间有多大,当然这个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重要的是编辑在处理非剧情类节目时要有“二度创作”这个意识,同样的素材就可能做出不同的处理。更宽泛地说,二度创作意识的强弱也是一个编导编辑能力的体现之一。
第二种意识是杜绝电视节目创作,尤其是后期编辑时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这里所说的“无米之炊”只是一种形容,其实是要强调电视“载体”的重要性。这个“载体”是什么?或者说节目准备用哪个“载体”来表达你的意思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电视编辑也是一样。由于前面所分析的原因,电视节目如果没有基本载体,那么其表意必定是困难的。但在寻找这个载体也就是节目的前期拍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一些需要的内容或镜头往往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了拍摄时机或没有拍摄到。于是创作者常常会有一种“拖一拖”的心理状态,对于没有拍摄到的内容不是去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的内容或镜头,而是寄希望于节目的“后期编辑”,把节目的后期编辑当成是万能的手段。忽视前期拍摄过程中的补救措施,而贻误了前期拍摄时补救的可能性。等到后期编辑时才发现,许多内容却不是后期编辑能够解决的。电视节目前后期创作虽然可以是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却又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前期创作可以给后期创作留下一定的创作空间,后期创作也能够弥补一些前期创作中的不足之处,但毕竟这种相互的补充、修补只能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修正,而不是一种万能的手段,这是一个成熟编导必须认识到的。
电视节目前期拍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镜头拍摄还是内容设计,与最终的结果相比较一般都是在做“减法”,而这种“减法”往往是创作者在创作中无法控制的。镜头拍摄有可能在做减法,拍摄内容也有可能在做减法,最终节目和创作者初期的想法就有了比较大的距离。如果在前期拍摄中又将一些重要的内容或镜头直接寄希望于后期编辑时解决,后期编辑就失去了表达的载体,再加上其他地方做的“减法”,那么在基本内容表达上显然就会出现不愿意看到的情景。所以对于电视创作来说,“无米之炊”的侥幸心理是在前期拍摄中一定要克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拍摄者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握还缺乏熟悉,也就是说拍摄者对于镜头语言的缺失视而不见,因此才会将希望寄托于后期编辑中,最终造成镜头的缺失。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编辑过程中镜头的缺失,正因为这种缺失,才造成编辑者在编辑台前陷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纪实是电视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电视纪实类节目的镜头到底有一些什么特征,这是需要弄清楚的。纪实作为电视记录的一种手段,由于其真实感强、有表现力,所以一直是电视节目,尤其是目前许多题材内容来自于生活原生态电视栏目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所以掌握这种手段也是电视编辑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思考题:
1.剧情类节目与非剧情类节目的区别在哪里?
2.电视节目创作中编导能够决定一切吗?
3.二度创作的重要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