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电视节目编辑
49625100000009

第9章 前期拍摄中的后期编辑意识(3)

二、镜头拍摄:电视化过程

完成前面所述的思维层面“转化”之后,就要具体到镜头的拍摄和编辑了,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电视创作中“镜头分解”的本质含义是什么?电视节目无论长短,都是由一个个不同景别,不同拍摄技巧,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而具备这几个要素的镜头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秒钟一秒钟地拍摄,然后一个个地将这些镜头组接完成,最终完成表意。

镜头分解是指拍摄者在节目创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将镜头前的人或事按照一定的创作要求,分解成不同景别的镜头,以利于将来叙事或编辑的需要,它只是一种技术的表现方式。但这种技术的表现经过一定的艺术化手法之后,是能够表意的。它最直观的表现是镜头被切分为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推拉摇移等拍摄技巧,使得镜头的表现更准确到位。而景别的差异只在于每个镜头表现范围的大小,即使加入了推拉摇移等技巧之后,也只是在改变表现面积大小的同时加入了一些运动因素。

具体来说,如果把讨论的内容定位在非剧情类节目,所谓非剧情类节目就是指那些题材直接来自于现实生活,拍摄对象也是真人真事,以专题片、纪录片一类节目为主,目前在电视栏目里有许多内容都来自于这一部分。镜头分解与拍摄是否同步是其与剧情类节目的主要区别。剧情类节目的拍摄与镜头分解是分步的,而非剧情类节目镜头拍摄与镜头分解则是同步的。

如果创作者仅仅只是区分镜头分解与拍摄是否同步,也只是了解了创作中的其中一个特性。镜头拍摄的前提是对被拍摄对象的了解、分析,一个编辑更能接受的是镜头分解是对景别和拍摄技巧的理解,因为电视节目所呈现的方式就是景别和拍摄技巧,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到的也是这些基本的呈现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给新入门的创作者一个错觉,认为镜头拍摄就是将关注对象划分为一个个可编辑的不同景别的镜头,加入各种拍摄技巧就可以了。如果真是这样,那电视的拍摄倒变得十分简单了,拍摄者只要了解摄影技术就可以完成电视创作了。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觉,这里需要将一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电视编辑对手段的掌握会直接影响到对意义的表达,所谓手段是指编辑技术,电视节目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媒体表达方式,这是电视编辑为完成创作而储备的基础能力,但这个能力对于电视观众并不重要。二是电视内容的传达,观众看电视是看故事、故事内容,以及如何表现这些故事、内容的方式方法,至于镜头拍摄是如何实现这些技巧的,以及实现的过程,他们并不关心,也不需要了解电视创作的过程。理解了这两点,电视编辑就可以对镜头分解的意义重新认识——理解镜头分解的本质含义。

重新认识的内容是什么?镜头表现方式除了景别、拍摄技巧的区别还有什么内容吗?

在以不同的景别和拍摄技巧表现的时候,每一个镜头都呈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镜头本身的含义,另外一个是镜头的延伸含义。那么是否在镜头的表现方式里也存在这样的双重状态呢?

电视节目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呈现在镜头的表象特征里的,但这种特征却又不被观众完全感知,因为好的画面只是内容表达的一部分,观众更认可的是镜头里所带有的矛盾、悬念、故事等,既然这样,电视创作者需要重新认识电视镜头分解的含义。

电视是以若干个时间片段和若干局部空间构成电视屏幕上的时间和空间,所以电视里的时间和空间与电影中的一样,来自于生活但又与生活有区别。

首先它来自于生活,其次它是把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重新的结构。电视的时间表现无非是以下三种形式:放映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观众观赏的心理时间。但这三类时间都是建立在不稳定的“时间感”基础上的。

因为电视拥有可测定的最小时间单位是1/25秒。这也就意味着,电视的时间是有时值的。而文学是没有时值的,戏剧演出的时值也不是十分精确的,绘画也没有时值,在传统艺术形式中只有音乐有时值。

当电视节目以镜头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就是由若干个具体的时间段来完成的,而这一个个时间段却是能够被观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这也正是创作者要调整对镜头认识的原因。电视空间基于同样的分析,呈现在观众眼前。电视的表现是一个个不同景别的镜头,但这一个个不同的景别仅仅只是电视创作者自己的技术手段,对电视观众来说,它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一个个镜头里所展示的空间范围,所以电视的空间是由一个个局部空间构成的,观众在电视节目里获得的是电视编导提供给他们的一个屏幕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理解“镜头分解”的含义不仅仅是镜头最终表现出来的不同景别,不同拍摄技巧,或者是把现实生活中的被拍摄对象用不同景别,不同拍摄技巧表现出来,再简单点就是“全、中、近、特”等景别差异和“推、拉、摇、移”等拍摄技巧的差异。如果这么理解就把“镜头分解”的真正含义简单化了,而且不利于拍摄过程中叙事感的建立。电视叙事都是建立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用不同的景别和拍摄技巧的镜头,编导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屏幕时空。如果对镜头的理解只按照景别和拍摄技巧来理解的话,显然可能无法完成叙事的建立,因为这样只是表现了不同范围里的不同对象,而没有关注到对象里时间和空间的因素,后期编辑的过程中试图靠技术手段去建立时空概念就有一定的难度。“镜头分解”如果从时间和空间的切分角度去理解,建立起叙事的时空概念也许相对容易些。也就是说,编导如果在前期拍摄中就从时空的角度思考镜头的拍摄,那么后期编辑中就容易在叙事中建立起时空的概念,然后再从景别的角度和拍摄技巧的角度做技术上的处理,对于编导叙事感的建立会更有帮助。

如果能够理解电视节目镜头分解呈现的表象是镜头的景别和拍摄技巧,那么其本质的表现则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切分。也就是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拍摄者能够将现场的时间和空间切分为可视可听的镜头,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编辑,摄影和编辑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个不同景别的技术意义上的镜头,而是一个个带有时空关系的镜头,这样编导在拍摄和编辑中就能够有机地将生活中可感知的场景切分为可以叙事的镜头,并按照表意的需要将其连接起来。

三、后期编辑:镜头的文章

镜头的组接比较容易让人想到的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画面的衔接,这也是一般谈论电视编辑最多的内容,因为大多数时候说到电视编辑往往是狭义地理解为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但显然在电视编辑中要完成的不仅仅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连接,即使就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连接,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考虑:一是技术连接,就是按照一般的视觉传播规律、观赏习惯,上下两个镜头组接之后不产生视觉上的跳动。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要求来说,这是唯一的判断标准。二是内容连接。即上下连接镜头表述内容符合表意逻辑,能够连贯、流畅地传递所要表达的意义。

技术连接上,由于镜头的景别本身是相对的,镜头编辑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景别的级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能太大意味着什么?就是编辑过程中上一个镜头的景别和下一个镜头的景别之间的差一般不要超过二级,也就是全景不太适合直接接特写。因为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让镜头与镜头的空间关系交代清楚,否则空间关系失去以后,就得靠语言来完成交代,电视也就失去了视觉表达的意义,而变成了听觉系统的传递,显然这样的结果不是电视媒体的本意。而景别的级差不能太小,主要是指编辑过程中两个镜头的景别如果太小,观众就会以为是拍摄或者编辑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技术问题。因为景别对人们来说是相对的,如果一个构图下边缘是胸部下方,而下一个镜头的构图下边缘是胸部的上方,上下差别不超过一定的幅度,这两个镜头很可能会被观众误以为是摄像机的抖动或是编辑的失误。

一个成熟的编辑,不仅仅从技术上考虑镜头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连接,因为画面只是镜头的一个构成要素。镜头是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停机之间的连续画面。镜头里除了画面之外,还有同期声,所以即使是从技术编辑上来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除了画面之间的连接之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镜头画面与背景声之间的衔接;二是镜头画面与同期声之间的衔接,三是镜头画面与解说词之间的衔接,另外还可能要考虑到音乐、动效、字幕等的衔接。从原则上来说,这些都是编辑进行镜头组接时要考虑的问题,虽然两个镜头之间的衔接不可能涉及到所有内容,但涉及到其中两个或三个是经常有的事情,比如考虑到画面与画面之间衔接之后,可能还需要考虑到与同期声,或者与解说的搭配问题等。如果每个镜头之间只考虑视觉的话,那么只需要考虑画面就可以了。问题是电视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表现,在表意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以单一的方式想问题。在电视表意的这些元素里,如画面、声音、字幕等的组合中,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段呢?所以此时判断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不能单纯地以技术因素来考虑了,而要考虑到叙事,考虑到现有镜头构成元素之后,利用所有元素进行“搭配”才是重要的。搭配是指对对象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相互之间能够配合。

在镜头处理上,搭配也应该是编辑处理镜头的最佳原则或首选原则。在电视所有表意手段里应当选择那些在此时此地最合适的表现方式,从这一点上来说,编辑要摒弃那种以画面为主的创作想法。造成人们这么理解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画面比较直观,容易给观众造成比较深刻的印象,但并不能得出画面就比其他手段都重要的结论,而是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和方式。比如在纪录片《平衡》里表现扎巴多杰死亡这个内容的段落。作者就放弃了画面和声音这两个最有电视特征的手段,而选用了在某些时候并不被人们看好的字幕,而且是黑底白字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恰恰是这种简单的处理,却将意义的包容量扩展到了最复杂的可能,甚至把编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都传递出来了,而这恰恰是画面和声音这种相对直观的搭配无法做到的。

编辑仅仅了解这些技术手段,只具备了比较好的技术基础。但从表意的角度,镜头之间只考虑视觉上的连续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时空未必连续,即使时空连续了,叙事的情节未必连贯,因此叙事的复杂程度要远远大于技术连接的难度,编辑要考虑的因素还要多得多。内容上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呢?从镜头转换的条件来说,原则上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是否符合生活逻辑。

所谓的符合生活逻辑是指节目的表现内容能够与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感一致。什么是体验感?就是指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所形成的一种个人经验,而这种经验又具有一定的共性。

为什么编辑首先考虑镜头组接的问题是是否符合生活逻辑,而不是镜头组接的规律?镜头组接规律是在长期的实践创作活动中总结下来的,符合人们的观赏要求和心理要求的部分,于是成为了一种规律,但它未必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再加上电视表现内容的复杂性,所以即使一些规律可能适合这个题材的表现,但未必适合其他题材的表现,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编辑首先要考虑镜头组接是否与观众的生活逻辑相吻合,如果符合,即使与一般的组接规律不是十分吻合,往往也是能够被观众接受的;但如果与观众的生活逻辑不吻合,即使镜头处理得十分到位,其“表达”未必能够准确,甚至能否表意都是值得商榷的。比如现在一些电视剧里,时常会出现道具与所表现的时代不符合的现象,但由于前期拍摄已完成,这些问题在后期处理上比较困难,只能勉强使用了。殊不知,有些道具是有明确时间指向的,如果忽视了其时间指向,就会啼笑皆非,直至最终影响节目的表达。比如用现代生产的汽车表现三四十年代剧情,虽然三四十年代已经有了汽车,但由于其造型、品牌等因素都有时间指向,所以观众是很难将这两者的时间差异忽略掉的。如果电视创作者不注意这种指向性带来的差异,那么就会对观众的识别带来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