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编海心声
49625900000055

第55章 少儿期刊校对工作浅谈(7)

④文字要生动、形象。有人说,学术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不需要修辞,因为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这会影响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否认修辞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如夸张、拟人。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将修辞在论文写作中扼杀。实际上修辞在论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修辞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二是修辞能增强学术论文的吸引力。论文的文采从哪儿来呢?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是增加论文文采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强论文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枯燥的道理变得形象,使无生命力的数字变得有活力,使严肃的论文变得饶有趣味。

3.学术论文的结构

论文结构,是论文内部的组织方式和构造。从表现形式上看,它是对论文全部内容的编织和安排。作者在资料充分,观点明确之后,就要根据观点的需要,来编排论文的全部内容,即布局谋篇。从主观因素上讲,结构就是作者思路的体现,它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有人说论文的观点是“灵魂”,资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骨骼”。这样的比喻说得太形象不过了。有骨骼、血肉、灵魂才有依附之所,从而结合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样,有了结构、观点、资料才有载体,才能构成一篇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论文。

论文作为一种议论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文体,其主要结构形式则突出地表现为逻辑结构。所谓逻辑结构,就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运用逻辑的思维方法,组织安排文章的材料。学术论文一般都运用这种结构形式。这类结构的段落、层次之间大都是事物本身逻辑顺序的反映。

一般说,论文的结构是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次序安排的。

开头先点明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紧迫性、必要性。

第一部分是对提出课题的简要说明,或者扼要叙述一下前人对本课题曾进行过什么研究,有什么成果,存在什么问题,自己对这一研究的认识态度,是补充引申进一步深层阐述,还是有不同见解,提出商榷质疑。

第二部分可谈本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及方法,帮助读者了解研究过程的梗概,为读者接触与认识论点作思想铺垫。

一般编辑撰写的多是4000—6000字以内的论文,根据这种论文“篇幅短小”的特点和论文内容的不同,作者大都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接触论点,紧接着导入论证,略去上述第一、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围绕论点进行阐述和论证。

最后作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帮助作者自己按拟定的思路展开叙述议论,帮助读者掌握论文的来龙去脉,作者常根据论文的需要给每个分论点或段落加上恰当的小标题。叙述议论时分层次加上数序(第一、第二……)或导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使论文更显得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总之,论文要求清楚,结构严谨,言之成理,顺理成章,又要求概念明确,用词准确,判断正确,句子表达恰当,推理合乎逻辑。

要注意分清人我,紧扣中心,有的放矢,主详次略,环环相扣,字斟句酌,要言不烂,题目画龙点睛,结尾锦上添花,在这些基础上还要求写的“工整、通顺”一些。

4.论文写作步骤:

一篇论文的诞生,往往经历这样的全过程:

①选择课题——以时代(形势)要求和群众需要为出发点,从人人关心、个个议论的“热点”、“焦点”、“难点”上寻找、捕捉、发掘、选择课题。力求“新”(吻合时代要求)、“准”(见解正确、材料真实,急读者之所急,迎合读者心理要求)、“深”(见解深、效益大)、“美”(观点健康向上,并力求引用材料生动引入,叙述语言亲切、优美)。

②组织材料——胸怀观点,放眼四周。走出去看看听听,一边检查自己研究(撰写)的课题是否是人们的“热点”,一边为论点搜集必要的论据,有的作者是倒过来。从平时看到听到的众多材料,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量体裁衣。挑选典型,按照论点必须正确、鲜明,论据必须充实可靠的要求,从社会现实调查中,有关书籍、报刊和网络等传媒中选取适用论证论点的典型论据材料禽过来备用。

③构思提纲——以立意为中心(见解独特、理由充分、说服力强),按“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和层次分明”的要求,进行构思(打腹稿,或拟写提纲)。

④提笔试写——一旦提纲成熟,就要不失时机地对提纲和备用材料进行“热处理”,施工试写。不求十全十美,只求思路畅通,粗点、厚点倒无妨,“短路”、遗忘要提防。

⑤搁置回味——这是一种有意的“冷处理”。初稿完成后,不急于修改和抛出去,或掩卷细细咀嚼,品品其味;或找人征求意见,呼吸新鲜空气,吸取新的养料,为下一步修改、提高作准备。另一种是无意的搁浅,写到某个地方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只好停笔,等待“灵感之神”的降临。

⑥修改完稿——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修改同论文写作一样,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着眼,修改的具体方法是:

第一,热时写,冷时改。热时写,指的是乘兴走笔,一气呵成。但热时写的论文,往往当时看不出毛病,因为写作时的思路还牢牢地保留在记忆里,按照原来的思路,检查刚脱稿的文章,自然有许多毛病,甚至是大毛病,自己看不出来。把它搁放一周两周,一月四十天,或放出去让别人传阅一段时间,自己原有的写作思路逐渐淡忘,就有可能像是以他人身份来看待自己的论文,以新的要求检查“旧”论文,往往比较容易发现毛病。

第二,着眼全篇。要从文章的全局出发,通盘考虑各部分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对于大大小小的修改,都要从是否有利于更正确、更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体去衡量。

第三,反复研读。要深入到每一个具体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这么写是否真有道理,还要站在论证的立场上多加驳难,务求不留疑点,确信真能说服人为止。

第四,边改边学。这种学习,是针对初稿中存在的、自己又不太清楚的问题,通过向人请教,重新查阅资料或试验、实际调查,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第五,要充分调动、灵活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各种知识,为改好论文月艮务。

第六,反复朗读。这叫“朗读修改法”。即不论文章长短,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对论文的每个字句、标点都要推敲,发现有错、不足、遗漏或误写之处,随时订正、补充、修改。

此外,还有反复琢磨,反复修改,不耻示人,请人修改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五、结束语

15年前,我曾在陕西省辅导员培训班和有关师范院校给少先队辅导员和即将走上讲台的老师们作“怎样写少先队教育论文”专题报告,那时,我给大家的赠言就是“拿起你的笔”。今天,我依然将这句话送给同行们,因为我知道,我们的编辑不是写不出好的论文,而是,一是觉得没时间,二是有畏难情绪。时间问题好办,挤一挤就有了。畏难情绪的消除得有一个认识过程。许多人把写学术论文视作畏途,甚至不无“自惭形秽”之感,自然也就不敢问津了。

其实,出版编辑学术论文写作并不神秘,它与其它各类学术论文的写作,在方法与要求上是共通的。从严谨而理论性强这一点来说,确实有较大的难度,但也正因为如此,倘若真正钻进去了,写出来了,受到各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将是较为显著的。当然,难或不难,首先要看所要求达到的标准。如果从出版编辑工作情况和各自的学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尽其力所能及,则难者自有坦途;倘若悬得过高,一味抱个“金娃娃”。或一心希望“发前人之所未发”,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那就自然难免力所不支,举鼎绝膑了。这主要取决于恰如其分的选题。选什么题。就选自己所能作为之事。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实论虚。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选题,不是关在屋里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选题有了,就是材料。材料极为重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材料有如盖房子没有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一样,理想就无法实现。所以,材料靠积累。怎样积累,有句话说得好,“闲时收拾忙时用”,这就是积累。所以我们为写论文,就要广泛收集材料,充分占有材料。这是写作的依据,文章的物质基础,立论的根据。结合实际,积累材料,深思熟虑,提笔写作,你就一定能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

最后,还是那句话——拿起你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