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
49627400000037

第37章 对外报道的编辑与内容制作(3)

同样因奥运会来到北京的意大利人卡洛·卡西纳正和妻子在教堂旁的圣像喷泉边为儿子祈祷,希望他能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他们的儿子伊戈尔·卡西纳是意大利家喻户晓的体操明星,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曾获得单杠冠军。

“我们很满意这里的宗教服务,希望我们的孩子在19日的比赛中能成功卫冕。”他说。

北京宣武门天主堂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60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创建。这里每个周末都会举行三台中文弥撒、一台拉丁文弥撒和两台英文弥撒,有几千名教徒参加。

宣武门天主堂是奥运期间北京为天主教徒提供服务的20座教堂中的一座。目前,北京城区内5座天主堂在不同时间段为奥运游客提供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多个语种的弥撒。

天主教北京教区秘书长甑雪斌神父介绍说,从7月20日开始,北京教区的教堂就开始进入了“奥运时间”。教区包括6位神父在内的17名神职人员已经进驻奥运村,为各国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宗教服务。

“目前北京教区每个天主教堂都有义工值班,除了为来北京的运动员、教练员和游客提供多语种服务并介绍中国教会的情况外,还为多个外国团体提供场地,供他们自己的神父开展天主教活动。”他说。

“目前来看,奥运期间来到北京的天主教信徒享受宗教权利、开展宗教生活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和满足。”甑雪斌神父说。

宣武门天主堂古老的欧式立面上挂着两条横幅,分别写着“庆贺圣母奉召升天,转祈天主佑我中华”和“百年奥运,梦圆华夏,一心祈福,平安永驻”。

奥运期间,这里的圣道仪式中特意加入了为奥运会及运动员、志愿者祈福的祷词。

“举办体育盛事是为了建立美好的世界,而天主教教义崇尚仁爱、正义、和平,希望建立人间天国,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是相通的。”甑雪斌神父说。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与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加,新闻媒介在对外报道中更多地关注到西方受众的兴趣与需求,注意吸取西方新闻媒介在对外报道中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特色进行信息选择与取舍。2007年7月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是各大对外报道媒体向世界展示中国、报道香港成就的绝好机会。我国各主要对外媒体都策划和组织了专题特稿,有研究者发现对外报道媒体的香港回归十周年报道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如:针对目标受众,细分受众需求,根据各自的定位选择取舍必要的信息。中新社定位于全球华人受众,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针对对中国感兴趣的一般受众,期望能得到有关中国的综合资讯。其中,新华社、中新社和《中国日报》针对其综合受众提供了庆典过程、香港资料、香港背景、今日香港介绍、内地与香港、港人看港、海外关注、图片视频等全方位详尽的香港资讯[15]。上述一系列现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对外报道的信息选择与取舍应当以国外受众的特征与要求为准,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特殊喜好。另外,还要多选择反映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状况的相关信息,以此消除对外报道的政府立场和官方色彩,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受众。

二、对外报道的内容选择

对外报道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四大类型:说明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实施情况;报道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介绍有关中国的基本知识;国际问题,友好往来,双边关系,或者说明某些外国人特别希望了解的问题。沈苏儒先生指出对外报道内容选择应当注意的四个问题在于:一是要十分重视写人、写生活,受众特别喜欢接触和了解的是普通的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二是要掌握平衡的原则,平衡、全面的报道使受众感到可信,从而会产生良好、积极的效果。三是要尽可能具体而不要太抽象,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总是大于对抽象的东西。四是避免“信息过分饱和”,信息过分饱和表现在:长、求全、滥用数字[16]。还有学者指出对外报道存在四个不同的层面及其具体的操作规范:中国基本情况的对外宣传,要精选我们最想告诉外国人和外国人最关心的内容,一个真实的中国;时政新闻的对外报道,要提高时效;热点问题的对外介绍和解释,要加强针对性和说理性;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持的立场[17]。

因此,对外报道在内容选择上应该重点考虑怎样更好地用事实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国,如:报道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一方面讲北京市政府和人民为此所做的工作,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应当讲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批评,特别是外国人对此的批评意见,这样才是令人信服的。也就是说,对外报道的整体思路不同于对内报道:要考虑世界用户和读者价值观的多元化,适应世界各种用户和读者的需要和接受的方式。不能套用国内用户的需求和接受方式来发布对外新闻[18]。比如外商到某地投资兴业,不仅会考察那里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更关心当地社会环境、人才情况、管理政策、办事效率等等综合因素,这就是我们在对外报道中应当特别向海外读者提供的信息。下面这篇《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集纳了国外几家著名媒体关于奥运会的报道,选择的评价内容都是国外主流媒体的声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权威性。

外媒评奥运

“加油,中国加油!”在北京的体育场馆里,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愉悦的口号。这是一种集体性的鼓励,为运动员每一个完成的动作,每一支射出的箭,每一次举起的重量而鼓励。每当有中国运动员出场,无论他是否有实力夺牌,“加油,中国加油”的喊声都会为他响起。这就是奥运赛场的氛围,热烈而朴实。

——法国《费加罗报》

随着场上的“加油”呼声连绵不绝,中国的体育迷令很多奥运场馆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那些担心观众激昂的情绪会使国家形象受损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中国观众的喝彩鼓舞了各国选手们的斗志。

——法新社

中国人对奥运会比赛充满激情,中国的体育迷为奥运会而激动,他们愿意为一切而欢呼,甚至包括自己看不懂的比赛。

——美国《华盛顿邮报》

北京奥运会的看点有很多,除了比赛之外,就是重新使世界发现了中国的文化力量。可以看到,中国正以举办被称为“百年梦想”的奥运会为契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大国。

——日本《朝日新闻》

中国正通过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向世界表明,奥运会不仅可以通过西方的自由方式发展,也可以通过东方的集体主义方式实现发展。

——美国《纽约时报》

奥运之美,在于人类融汇力量、美感、意志、自信的规模盛大的集合,这是人类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酿制的盛宴。而允许失败,同样被纳入奥运精神之中。这才是真实的奥运,完整的奥运。

——新加坡《联合早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8月18日第2版,张红、康琰辑)

在对外报道的内容选择方面还应当注意突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特别是与西方文明的融合,在报道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形象相结合融入传播内容。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以和为贵、仁者爱人、见利思义等等,都有很多现实意义的内涵可以去挖掘,它们会帮助我们在国际上树立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二是在传播内容上突出人类共性。人类的许多品质是共有的,像善良、勇敢、个人奋斗、追求成功等等,我们的对外传播中,也应该多从一些普通百姓身上表现美好的东西,从百姓身上反映我们时代的变化和我们国家的发展[19]。下面这篇《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报道,综合选择了国外几大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中华文化与外国人的兴趣结合起来,注重反映那些人类共有的品质与特性,留给受众的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华文化盛典。

精彩纷呈好评如潮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第29届奥运会8日在北京开幕,海外媒体当天纷纷进行显著报道,盛赞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演并祝福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英国路透社报道说,复兴的中国在伴随着烟花表演的壮丽仪式中拉开北京奥运会的序幕。开幕式上,鼓声震天,灯光摇曳,上万名表演者涌入“鸟巢”进行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豪华演出,展示了希望全球和谐的愿景,这与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相一致。

英国《卫报》网站上即时刊登了“鸟巢”上方焰火通明的照片,并对开幕式进行了报道。该报记者还在体育博客中说:“这(开幕式)比《狮子王》还要精彩!”

英国《独立报》网站在《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报道中说:“2008名鼓手擂出的鼓声如同滚雷,是开幕式的完美倒计时方式,它展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在其网络版报道说,“一个狂欢的中国,一个决心成为现代强国的古老民族,终于在星期五的晚上迎来了奥林匹克时刻……”

美国《世界日报》刊发了题为《盛世之盛事:美哉,伟哉,北京奥运!》的社论,指出北京奥运会在倒计时中终于顺利开幕,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是人类文明在东方的再现,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的再次崛起。

日本共同社发表文章称,北京奥运会是有史以来参与国家和地区以及运动员数量最多的一届奥运会,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强大的威信,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东京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等各大报纸的晚版,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消息。《每日新闻》刊登一篇题为《共同的梦想》的文章说,当晚的“鸟巢”成了红色的海洋和欢乐的海洋,看到的除了笑脸,还是笑脸,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网刊登头条新闻《耀眼炫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开幕式的精彩安排赞赏有加。报道说,炫目耀眼的烟火、上万名演员豪华精致的表演,五千年历史被浓缩在50分钟的演出中,无论是舞台还是演出都“令人印象深刻”。

韩国联合通讯社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如同一场视觉上的“满汉全席”。文章说,虽然不能用口舌来品尝,但开幕式让人们感受到了视觉上的艺术享受,中国的灿烂历史和悠久文明在开幕式上打动了所有的人。

韩国《韩民族报》报道说,北京天安门广场装扮一新,来自中国各地的人们会聚到天安门广场,沉浸在奥运的欢乐气氛之中,写有“爱中国”的T恤衫和中国国旗特别畅销。中国的新一代看到了中国更加绚丽的未来,奥运会使得他们更加自信。

韩国《中央日报》头版以《中国百年梦圆》为题,介绍了北京奥运会的盛大规模和中国人对奥运的百年梦想。《朝鲜日报》头版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题,介绍了奥运会的盛大规模。文章说,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大国的中国,将通过这次奥运会展现文化和体育实力。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在该报网站上说:“今天晚上8点,北京赢得了完美的十分。”报道说,世界从未观看到如此盛大的开幕式,鼓手的表演令人震惊,气氛像触电一样,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8月9日第7版)

三、对外报道的编辑制作

对外报道内容要通过合理的编辑制作传播给特定的受众,因此,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外报道的编辑过程中,除了对内报道编辑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与技巧之外,还要运用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

1.强调对外角度,交待事件背景

如前所述,背景材料是新闻报道过程中对于主要新闻事实的必要补充,适当穿插背景介绍能够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现实意义。而对外报道由于面对的是海外受众,大部分人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不太了解,因此就更加需要在报道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说明,以突出其意义。比如要介绍每年中国的铁路交通部门如何采取措施缓解春运压力的情况,向外国受众说清楚中国的春运这样一件事,就必须在告诉外国受众中国交通部门所采取的措施之外,还要向他们补充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中国人又有在春节期间合家团聚、欢度节日的传统习俗。

每逢春节,中国的铁路、公路和民航等交通都会出现拥堵和紧张的局面。有了这样的介绍和解释,外国受众就能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些都属于报道中对于相关新闻背景的必要交待问题。下面的两个案例分别告诉我们有无背景资料的介绍在对外报道中的不同效果。

《中国日报》2008年教师节一篇关于“教师节老师被礼物所困”的报道中,文末加入了一段关于中国教师节来源的背景介绍,让外国受众详细了解到这个中国教师特别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