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49628500000022

第22章 教学评估体系及学科发展走势分析(5)

第八,保证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高投入性。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它需要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视、听、录、播、演摄、控设备和演播场地作为教学的基本条件,来保证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在近似真实的播音主持环境中进行训练和实践,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国家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播音专业都是带“*”号的专业,即由教育部审批的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其中的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其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和高投入性。国家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规范中,对专业教学所需的设备、场地及师资等条件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因此,那种把播音主持艺术语言传播教育当做一般的文科教育,以为只要一位教师在讲台上讲授,似乎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想法与认识,实在是误解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本质。克隆式的教育,已经不合时代;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只有误人子弟。有心办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者,必须在资金、设备、场地乃至师资等的投入上力求充裕,因为廉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21世纪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第九,教学改革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二是拓宽口径与保持优势结合。既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大胆开拓创新,又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专业特色。正如北京师范大学院长黄会林教授所说,“我们的发展思路切忌狭隘化,应着力于艺术与传媒之双翼飞翔。双翼齐飞,既有利于发挥艺术的传统学科优势,又可促进开掘传媒的现代教育属性”。

三、人才培养的模式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认为: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成功者所必需的社会和个人品质。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才培养若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脱节,势必会造成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调。而现代传媒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及媒体操作规范日益趋向科学化、规范化,都必将使人才面临市场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应该对就业形势有科学的预测、深刻的洞察,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名额,并制订出科学的、整体的、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使人才培养结构与业界人才需求结构的比例保持平衡”[蔡尚伟、李朗:《西部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困惑与出路 》,见人民网2005年10月24日。]。

根据21世纪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传媒机构和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本定位。

“播音与节目主持能力”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现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本质区别,表明了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独立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既体现了本专业人才高规格的要求,同时又表明了人才的层次性。高级的下限是大专层次,上限是研究生层次,中层是本科层次。大专层次还可分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和专科层次(播音与节目主持大专、成人大专、函授大专);本科层次又分为专业本科、续本科、双学位本科;研究生层次又有研修生、硕士学位研究生、博士学位研究生之分。本科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层次,也是专业教育的基础。本科专业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基本实现以下培养要求:

第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广播电视工作分工较细,协作性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第二,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与本专业有关的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心理、美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接受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演讲与论辩以及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的基本训练,获得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业务素质,在政治、思想、文化、业务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功底,能够适应多种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形态的要求。

第三,创新能力。对于播音与主持语言传播人才来说,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其基本的播音与节目主持素质、能力的多样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一方面,语言传播人才除了能胜任一般性稿件和节目的播音和主持外,也应具有文艺作品演播(包括文学作品演播、影视片配音等)的基本能力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策划、编辑制作的初步能力,还要具备运用外语和计算机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欣赏品位越来越高,广播电视节目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语言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还表现在对稿件表达的灵活处理、对节目的巧妙设计、对节目选题的独到把握和有声语言表达的多样变化上。

第四,个性鲜明。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合,表现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等方面。一个出色的播音员主持人吸引受众的独特魅力,往往体现在他的个性风格之中。当然,只有个性风格与节目的宗旨、特色融为一体,才能得到受众的人可。

第五,“以播为主,一专多能”。这是宽口径培养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需要,能够扩大和增强本专业人才的适应性,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又与其他专业相通。“以播为主”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要以人才实际的播音与节目主持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一专多能”就要求学生不仅专业要学得精深,还要学好政治、外语以及各门文化课。同时,要兼通广播电视传播中其他环节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把采访、编辑、节目制作、化妆、灯光等列为本专业的必修课,让学生开阔眼界,多学本领。但是,需要注意和指出的是,强调综合素质的能力,并不意味着知识、能力的简单的累积和相加,而是要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得,最终获得创造和创新的能力,获得专业素质、能力广泛的适应性。“综合就是创造,这是创造条件的一条基本原理。”[何根祥:《新学科概述》,转引自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多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专”的才能。因此,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意味着丧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身的独立性,而是要使较宽的知识结构与精深的专业达到统一。“一专”要“精”,“多能”要“通”。在专业方面,也要“一专多能”,长于新闻播音,也能主持节目;长于主持节目,也能报告新闻。所以,“以播为主,一专多能”既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基本要求,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