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49629300000023

第23章 中国出版产业化效益评价研究(2)

(三)出版业产值和利润过分依靠教材

2006年全国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及教学参考书销售5.42亿册、销售金额为102.72亿元,占全国图书销售总量的3.46%、销售总金额的7.96%;中小学课本及教学参考书78.62亿册、销售金额为481.91亿元,占全国图书销售总量的50.22%、销售总金额的37.33%。从数字中不难发现教育出版收入在整个出版产业收入中比例过高,这说明现有的各出版企业过分依赖教材出版与发行。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组建的出版企业集团,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教材这一具有高度指令性计划产品的生产与发行权,并享受其国家政策优恵。即使是上市公司,如辽宁出版传媒2007年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教材和教辅收入,也占到了出版总收入的72.02%、发行总收入的32.42%。目前,其下属辽海出版社仍是国家指定的辽宁省中小学教材出版单位,基本垄断了辽宁省中小学教材和教辅图书市场,而其他各地区有的出版企业也同样垄断了当地的中小学课本的图书市场。教材长期以来作为计划性产品,尤其是带有政治任务性质的计划性产品实行专营,没有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此外,新华书店系统承担教材发行任务,在数十年如一日地圆满完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政治任务的同时,也逐步滋生了依靠教材吃饭、小富则安的思想,进取开拓精神不够,经营一般图书积极性不高,销售能力不强。越是基层书店、越是小店,这种现象就越严重。其结果是出版越繁荣,对教材的依赖就越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就越弱,因此,教材出版发行专营权已成为出版产业化的障碍。

(四)出版产业盲目集团化、扩大化

在出版产业集团化的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出版企业集团遍地开花。许多未被批准的省市纷纷组建出版发行集团,似乎组建集团是出版体制改革的唯一出路。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打算对出版企业集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政策倾斜,从而对各省市形成了“诱惑”;另一方面,各省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担心如果不组建集团,将会在全国的出版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各省市只好随大流,先把出版企业集团的架子搭起来,再观察形势的发展。这样一来,原来地区割据的问题还没解决,而新的地区垄断则愈演愈烈,这与组建出版企业集团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出版产业集团化过程中过分强调多元化经营,忽视主业发展,过分强调出版企业的联合和扩张,忽视联合后的重组,整个集团不能形成合力。当出版企业集团的规模迅速扩大,而集团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做出相应的改进时,导致集团管理链条过长,管理成本增加,集团效率下降,影响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

另外,出版集团公司股份制改造的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从产权结构方面看,与传统的出版企业相比,往往换汤不换药;从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上看,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或类似的组织,但是,董事会、监事会的功能不健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从集团的组织结构方面看,普遍存在母、子公司关系没有理顺的问题。一方面,集团公司(总部)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履行投资中心、决策中心、研发中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母、子公司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权力过于集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统得过死,影响子公司积极性的发挥;二是权力过于分散,无法实现集团的统一发展战略。目前,由于出版企业集团的组建基本上是靠行政力量捏合而成的,缺乏资本纽带的维系,常常会造成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出版企业集团与成员企业的协调成本和管理成本,很难形成集团的凝聚力。将系统内的各个出版企业简单地拼凑到一起,没有强强联合,没有优化组合,也就谈不上优势互补,更无法实现“1+1>2”的目标,相反,增加内耗的可能性很大。出版企业集团资产整合只是形式,而不是实际效果。是否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运作的实质内容。如果只有形式变化,实质仍是按原来的内容,这就使出版企业集团不可避免地存在“翻牌公司”的隐患。出版产业集团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危及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出版集团规模偏小,难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澳大利亚新闻集团,2007年度的书籍出版业务收入为13.47亿美元,而“中国出版传媒”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仅为10.22亿元人民币;2007年度我国整体新闻出版产业的营业额为1252亿元人民币,按照2007年平均汇率1美元=7.6071元人民币计算相当于164.58亿美元,同年新闻集团的年收入为286.55亿美元,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全年的营业总额远低于一家国外出版公司的年营业额。这使我国的出版产业不仅在国际出版领域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且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也将处于被动地位。随着我国加入WTO承诺的兑现,国外资本已经进入我国出版领域,拥有雄厚资金的外国传媒集团将对我国的民族出版产业构成威胁。2003年5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公布《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随着《办法》的实施,以及中国出版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到2006年底,中国全面开放了出版物分销和印刷领域。目前已经批准外资投资的分销服务企业38家,其中14家有批发权。在分销领域,独资、合资、股份制、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已形成竞争态势。在印刷领域,除了规定出版物印刷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以外,其他的印刷企业都要全部开放。目前已经批准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的印刷企业有2000多家。在图书出版领域,目前中国的政策规定不允许外资进入出版编辑环节,但是开放了单本书的项目合作。外国政府、外国出版公司每年都和中国的出版企业有很多的图书出版合作。在图书合作出版、版权贸易方面完全开放,这说明已经引入了竞争机制。虽然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以及音像制品的出版没有向外国公司开放,但是,如果拥有雄厚资金的外资,通过资本的扩张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渠道,我国各出版企业的图书只有通过他们的销售渠道才能进入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实现真正的销售,那么国内现有规模小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将被排挤,买方市场将被外资所控制,这时外商将会利用其强势地位和我国出版企业讨价还价。到那时,中国出版企业将变得异常被动,外资实际上从经济上间接地控制了中国的出版市场,出版物的意识形态将受到威胁,中国出版产业的经济利益将难以得到保证。

三、中国出版业产业化的对策和措施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今世界文化竞争的加剧,使产业化程度不高的中国出版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经济利益,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安全,因此,中国出版产业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以应对出版产业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宏观管理体制

1.对出版物实行分类管理

出版物的分类管理将有助于克服其双重角色所带来的困扰,一方面分类管理有助于依法保障出版物宣传喉舌功能的发挥,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对精神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出版产业的市场规范,建立有序的公平竞争环境。

出版单位应分为三类:政府出版机构、经营性非盈利组织和营利性股份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政府出版机构,一般附属于政府某个部门,没有独立主体地位,其出版物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大都是机关公费购买。由于这类出版物为公共物品,有很强的外部性,同时又承担着党的宣传喉舌的重要任务,因此这类出版物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不能推向市场,应保留其事业单位的性质,国家在财政上全力支持,同时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其出版活动,严禁其从事任何商业活动。经营性非盈利组织,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社一般采用这种企业形态,如美国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英国牛津大学出版公司、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公司等。这类企业也采取公司制形态,只是其出版的内容更多偏重于学术和文化,政府给予免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规定其公司利润不得用于股东分红,而必须继续用于教育文化事业。在我国,各大学出版社、少数民族教材、盲文读物、科技与学术类期刊等应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而对营利性出版企业,则在强调其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2.打破区域壁垒

区域壁垒造成了条块分割,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只有改变地方割据的状况,才有可能建立统一的有序竞争的全国大市场;有助于跨地区大型传媒集团的组建;才能应对国际传媒集团的竞争;有利于组建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体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征的特大型出版产业集团。早在2006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表示鼓励出版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相互持股,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合作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近年来,随着出版企业集团的组建、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一批出版企业在内部资源整合逐步完成的基础上,出于扩张优势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希望做大做强打造航空母舰。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改制成立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公司,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出版社达成合作重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出版发行产业跨区域重组经营时代的到来。可以预见,随着一些出版发行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一系列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地域垄断的坚冰将逐步被打破、消融,全新的出版产业即将到来。

3.打破行政壁垒,整合政府管理资源

行政壁垒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它所带来的后果是排斥了正常的竞争,形成了政府的“寻租”行为,滋生了腐败,使得消费者以高于正常竞争的价格购买商品,其本身体现了一种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打破行政壁垒,就意味着某些利益群体丧失超额利润,因此这方面的改革变得异常艰难,打破行业壁垒,部门资源整合,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将各协会、各行业和各部委下属的出版机构一一进行分类,确定其出版物的类别,属于政府出版机构的保留其事业编制,给予财政支持;属于经营性非盈利组织的给予税收优惠;而营利性股份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版企业要完全走向市场,无论哪种类别的出版机构都将与各协会、各部委完全脱钩。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版企业的经济活动将不仅仅局限于图书出版和音像制品。传媒由于产业融合的需要,跨媒体出版集团的建立迫切需要整合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如针对出版物的多头管理,可以将新闻出版、版权与知识产权和文化部门的部分职能予以整合,以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待时机成熟,可以在广电部、出版总署、文化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传媒管理部门,提高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4.引入竞争机制

出版企业竞争有利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水平,迫使出版企业加大出版前的调研,重视市场占有率,不断改进技术力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出版企业竞争有利于改变产业结构,鼓励出版企业进行内容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竞争,市场资源将集中于优势出版企业,缺乏特色、没有市场、管理水平低下的出版企业必将被淘汰。教材出版发行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一次极好的尝试,2008年秋季开始,国家将全面推行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符合条件的出版企业可以跨地区投标,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使教材出版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中小学教材实行政府采购,免费供给,现行中小学教材价格下调10%,这将使教材在出版产业销售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教材出版利润下滑,出版企业从课本出版中获取利润将越来越少。各出版企业将面临业务的重新整合,出版内容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