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驸马爷
4973100000054

第54章 五十四、战,也是不战

五十四、战,也是不战

大赵国,京城元城。下午。

一封密函摆在了大赵皇帝慕容远志的龙案上。

“陛下:近日,大夏已经成功招抚广幕土匪,朝野上下,对我大赵已结同仇敌忾之心,增兵边关在即,趁乱而入已不可能。然大夏朝臣各派争权夺利,矛盾尖锐,若我大赵暂且偃旗息鼓,以退为进,其内部反目势必加剧。乱象一起,我大赵机会多矣。”

看罢,慕容远志陷入沉思。

四十五岁的他,全然没有鲜卑人的粗犷,白面无须,眼神柔和,眉毛稀疏,加上一件儒袍,给人感觉就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儒士。

要是凭外表看他,那就大错特错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七年前的皇位争夺战。

当时,他的父皇病重,正在与大夏激战的几个皇子闻讯回到京城。慕容远志排行老三,而且是庶出,虽然有些军功,但按立嫡立长的传统,他完全没希望继承皇位。再加上他面相和善,完全没有锋芒,老大和老二只将他作为重要同盟,争相笼络。他虚与委蛇,暗地里发展和调动自己的力量,终于趁老大老二打得头破血流之时,异军突起,发动政变,将最有希望的两个哥哥几脚踩死,掌握了朝政大权。老皇帝已经病入膏肓,虽然不堪两个儿子惨死却也无能为力,干脆逊位做了太上皇,让这个三儿子临朝称制。

正所谓人不可貌相,一般人没看准也就罢了,若是在皇权面前看错,那就是身家性命的代价。

和善的外貌下,慕容远志实际内心相当铁血。自家亲兄弟尚能毫不留情踩死,何况异邦他人?他软硬兼施,东征西讨,仅仅用了七年时间,硬就是征服了各自割据的辽东和大半草原,并将黄河以北地区大部并入大赵版图,然后不顾群臣反对,将都城迁到元城,然后兵锋所向,围攻大夏城池,图谋进逼黄河以南。

可秦皇汉武不是那么容易做,大夏军顽强的抵抗,让他极端郁闷和不甘。

连这几座城池都打得这么艰苦,还怎么并吞八荒踏平九州?

大夏国内匪患连连骚乱不已,怎么还能做到全力抵抗?

哼哼,我再举全国之力,不信你大夏不屈服。

也就在此时,密函到了。

真如密函所言,再去攻打黄河以南必然阻力很大。可是,就这么放弃进攻,那还是鲜卑人的性格吗?

“宣丞相、太尉、左右贤王进宫!”

御前侍卫四出,小半个时辰后,四位重臣先后来到议政殿。

密函在众臣手中巡回了一遍。

“众位爱卿有何见解?”

六十的老丞相慕容信抚须道:“陛下,苍狼在大夏久矣,他的观察绝对不差。老臣以为,我们应该暂时罢却对大夏动兵,强化国力,徐图将来。”

“大可不必!”

太尉呼延罕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呼延爱卿此话怎讲?”

慕容远志探了探身子。

“陛下,想我大赵,陛下英明,将士慷慨,对阵大夏羸弱之兵胜算多多。而且,大夏国内****不止,皇帝犹疑,臣下不和,无异于一盘散沙。我们陈兵黄河,战备充足,若大举南下,踏破天堑,大夏绝难抵挡。”

“爱卿是说我们原计划不变?”

“老臣正是此意!”

“非也非也!太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夏国内****之源即是南方广幕土匪和北方高岭响马。广幕之于高岭,更强更烈。广幕土匪肆虐之时,我们尚不能奈何大夏,现广幕已被招抚,上下一心,我大赵焉有胜算?”

说话的是左贤王慕容昶。

和五十岁的太尉呼延罕年龄仿佛的慕容昶,乃是慕容远志堂兄,也是一员战将,是大赵的开国元勋,极善决断。

“左贤王太高估大夏了吧。我大赵自辽东起兵,所向无不披靡,便是剽悍的噶国和马族,也匍匐于我们铁蹄之下。大夏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然将疲兵乏,毫无斗志。陛下,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万不可错失良机啊!”

“非也非也!太尉说大夏将疲兵乏本王不敢苟同。不错,和我们交手,大夏只有招架之功,可是我们也并未占到多大便宜。一旦大夏增兵,这场仗必将旷日持久。别忘了,我们四周也有恶狼。”

慕容信颔首道:“左贤王言之有理!陛下,已败逃的马族残余还有相当实力,高岭匪贼也极猖獗,西部噶国也在觊觎草原。若是能一举覆没大夏当然好,万一打成持久战,我们既消耗不起,国内也绝难平静。老臣还是坚持徐图将来!”

“你们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立足实际,着眼大局,岂能鼠目寸光?”

“不冒风险,焉能成就大业?”

“武断行事,穷兵黩武,取祸之道也!”

四人还没全部开口,便已形成两派。

慕容远志皱皱眉头,摆摆手,三人争论方休。

“右贤王有何高见?”

一直没说话的右贤王慕容青,乃慕容昶之弟。和乃兄孔武有力不同,他更像是一个书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是他的强项。慕容远志能登顶成功,大半功劳来自于他的机谋。

他捋捋几丝黄黄的胡须,淡淡道:“陛下,战与不战,其实并不矛盾。微臣以为,既要战,也不战。”

哦?什么意思?

众人全都看向了他。

“对大夏,迟早会有一战,我们目前要做的,无非就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当前,大夏国内排外情绪严重,我们大赵已经成了他们共同的敌人。此时进攻,只能让他们抛却恩仇并肩携手,而这,正是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我们兵强马壮,优势明显,如果不战,又极易让将士产生消极懈怠之心。因此,我们不能不战。”

晕!

“那你的意思是战还是不战?”

左贤王忍不住瞪了弟弟一眼。

慕容青微微一笑道:“王兄勿急,听小弟讲完。大夏目前,人心浮动,所赖者唯黄河天堑尔。我们趁势进攻,他们绝难抵挡。因此,我们应该在敌援兵到来之前,跨过天堑,夺占几个城池,形成犄角之势。有了桥头堡,以后进攻大夏就容易得多。但是,敌人援兵来到,我们就稳固防守,陛下,这就是微臣所说的战,也是不战。”

众人似有所悟。

慕容远志静静听完,哈哈大笑道:“好!这个桥头堡,就是插入大夏的钉子。王兄一席话,让朕顿开茅塞。诸位爱卿以为然否?”

呼延罕见皇上已然首肯,实在心有不甘

“陛下,老臣明白右贤王之言,可是,为何不能扩大胜果?如此白白浪费良机,老臣觉得实在可惜。”

他是久经沙场的将军,喋血战袍最为他所喜。

慕容青摇头道:“太尉老大人,小王理解你的心情。但你所言良机,小王委实不敢苟同。大夏万众一心一致视我大赵为仇敌,何来良机可言?不错,我们可以暂时打到大夏腹地,但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他们疯狂的复仇,我们能保住这胜果吗?诚如老大人你说的,一鼓作气不能克,必然是再而衰三而竭,吃亏的还是我们啊!”

“这……”

“老大人放心,我大赵图谋霸业,大夏非克不可,有你大显身手的时候。陛下,微臣还有个建议。”

“王兄请讲!”

“打过黄河站稳脚跟之后,我们就与大夏缔结和约。”

包括慕容远志,众人皆愣。

缔结和约?打了多少年了,边关从来没有平静过。而且我们形势绝对占优,跟他们和谈,不是本末倒置吗?

慕容青见众人神色,淡淡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和平的环境,越是容易滋生各种情绪。大夏皇子之间为了储君之位明争暗斗,拥立的朝廷高官也各有派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缔结和约,不但能让他们迷失方向消磨斗志,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相残杀的平台。这,不正是我们期许的吗?”

这的确是一个软刀子杀人的妙计。

众人大笑。

慕容远志赞赏道:“王兄深谋远虑,不愧朕之孔明。但有妙策,请一一道来。”

“陛下,请立即下旨,令边关将士向黄河南岸挺进,占领城池越多越好。大夏援兵到来,必然猛攻,其结果自然是两相僵持。我们场面占优,大夏也没办法对付我们。稍待时日之后,陛下可派干员与大夏缔结和约,停止对大夏的一切军事行动,造成和平假象。同时,选送精干,潜入大夏,密切配合苍狼。无论用什么办法,一定要让大夏君臣离心,朝野不和,越乱越好!”

慕容远志点点头。

“卿等都是我大赵擎天柱石,也是朕股肱之臣。统一九州大业非是一蹴而就之事,确实得徐徐图之。太尉,传令边关,向慕容爽说明情由,关键的关键,就是打通天堑。”

“老臣领旨!”

“左贤王兄要密切关注西北边事态,防止噶国趁虚而入,严防马族卷土重来。”

“微臣遵旨!”

“右贤王兄,请你全面主持暗战大夏事宜,要不惜一切代价招抚高岭响马为我所用,不惜一切代价交结策反大夏朝廷高官。如有需要,卿尽可机断专行,无须上奏。”

“微臣遵旨!”

“关注民生,加强国力,丞相多多费心!”

“老臣遵旨!”

和众臣议毕,步出殿外,看着红红的夕阳,扩胸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慕容远志心情大好。

你大夏不是同仇敌忾要灭朕吗?朕就死死钉在黄河边上不动,看你们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