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002

第2章 (二)初期的军旅生涯

二、初期的军旅生涯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由于朝鲜问题而开战,保定练军受命协防天津大沽口。冯玉祥随父出征,第一次真正体会军旅生活。练军没打过仗,一听要上前线,爷娘父子都乱了套。冯玉祥的自传中对对一段描写的很生动;“这天早晨开拔,情形就如杜甫《兵车行》所描写的一样。军队走出保定府城外半里路的光景,忽然看见当地的男女老幼,同营官兵的父母兄弟妻子们,手连着手站在路旁,一直排了三四里路,哭天叫地地送行。我亲眼看见一个老太太,拉着她儿子的手,泪流满面,呜咽不已,死也不让她的儿子成行。这样的情形,触眼皆是。从早晨直到正午,奇哭怪嚎,声震云霄,只是不肯罢休。在不明底蕴的人看了,一定会以为是谁家大出殡,所以惊动这么些人来哭送。决想不到这是保定府五营练军开往大沽口警备,去抵御敌人,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光耀。原来他们只想着大沽口就是死地,就是陷人坑,如今去了,一定不能复回的。所谓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他们是淡薄到等于没有的。至于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中日战争,意义有多么重大,不消说更是丝毫也不懂的。这种可悲可恼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我敢肯定地回答:这完全是专制政治和愚民政策的结果。”

到了大沽口并没有战事,主要工作是修筑炮台。而没多久战争就结束了,最终中国大败,赔偿二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这次战争彻底击碎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警醒了一部分国人,开始探寻另一种民族复兴的道路。幼年冯玉祥也震动颇大,自此他满脑子里装满了对倭寇的仇恨,终其一生抗日信念始终不倒,源于此刻埋下的种子,

大沽口炮台修了两年,费尽无数心血、资财,安装的都是最新克虏伯二十四生要塞炮。然而没过几年,八国联军之后的《辛丑条约》就规定必须将其拆除,让人愤恨不已。尤其是亲与其役的冯玉祥,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仇恨也进一步加深。

一八九六年,五营练军由大沽口开回保定原防。这时冯玉祥才正式入伍,接受军事操练。他那时已是十五岁了,生得身长体阔,魁梧壮健,在军中有“冯大个儿”之称。三十多年的军队生活自此开始。

保定一带自来就有尚武之风,冯玉祥更是沉迷此道,遍访名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然而这期间发生的两件事对他今后影响颇大。第一,喝酒。当时营房附近有一家新开张的烧锅店,为巴结顾客以广招徕,天天请士兵们去吃酒。有一天,他也在被请之列,众人因其父亲当哨长官,都称他为“少爷”,拥其坐了首座。你一杯,我一盏,彼此劝饮,热闹非常。他一时高兴起来,也不懂酒的厉害,就开怀多饮了几杯,登时醉倒。朋友们扶他回营,他便呼呼大睡,直过了一日一夜才醒过来。他的父亲知道了,立刻严厉的教责一顿。从此之后,他便终身戒酒,甚至一闻酒味就恶心。第二,赌钱。冯玉祥家教甚严,从不敢沾染这种恶习,然而入营之后结交了不少小朋友,当时军营的风气就是那样,烟、赌、酒习以为常。一天在一帮人的怂恿之后,心里又是恐惧,又是觉得新奇。就在这样迟疑不决的情况下拉拉扯扯的被拖到赌场里。他在自传里写道:“我对于扣宝这门径,一点都不懂,下注也不会下,筹码也不会摆,坐在那儿,随着人家云天雾地地赌下去。赌到半夜,就输了十几吊。起初尚想捞一捞,希望能够赢回来,怎么也不愿离开座位。那宝盒上好像有吸铁石一样,紧紧地把我吸住,两眼直瞪瞪地对它望着。哪知弄到后来,好像在烂泥坑里挣扎,越挣扎,越爬不上来。看看没有希望了,只好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苦笑着离开那儿。一路上越想越追悔,越想也越焦急。输了这许多钱,到哪里弄来还账呢?还不出来,又怎么样应付呢?这天回去的太晚,生怕父亲追究,于是又预先编好了一套谎话,准备把事情掩盖过去。原来一切恶习,都是连套着的,有了这样,就自然有那样,用不着坏朋友一一教唆。至今思之,犹使我不寒而栗。几十吊钱!这样大的一个数目,一时我是无论如何也还不起的,于是想出了分期偿还的办法。商得对方的同意,每月八百五百不等,陆续的支付。如此一直闹了三年,还有人同我要赌账。这一次糊涂勾当,可真把我害苦了,三四年中弄得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每天都逃不脱那些赌博鬼的纠缠。从此我痛切地觉悟到,交结朋友,关系一个人的前途实在太大,非得小心谨慎不可。我经过这些刺激,心中的悔恨自不必说。回防后即约束自己,向读书和修养方面努力。”

可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意外。

一天,冯有茂骑马进城。马劣路滑,跌下马来,身体受伤,在家卧床三个月。在卧病期间,冯玉祥在家服侍老父,每月逢三、八、五、十这几天,是军营训练日子,则须进城报到。每入城一次,父亲给他制钱六枚买烧饼吃。可是这笃孝节俭的小兵,拿钱在手,总舍不得花了。每次,他把这六枚制钱凑上照例到操场打响剩下的药条卖得十余枚,跑上东关去买些肉,回家孝敬卧病的父亲。他父亲不知怎地晓得小儿子这番心事,每一举箸,便掉下几滴老泪来,想是叹息嗟叹自己老命蹉跎,不能为一家老幼挣扎的较好的境遇,致令孩子们要这样为己牺牲,同时亦未尝不感领其儿子的一片纯孝心也。冯玉祥多年之后每提起此事,犹以此时能稍尽子道,为生平大乐事和大幸事,因父亲病愈之后不久便要和他分离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冯有茂养病期间练军开始大举裁军,首先就是裁汰老弱。冯有茂卧床数月,当然成为第一批被裁的对象,幸好兄弟俩年轻体健,都留在营里。不过二人的饷加在一块也就七两多银子,还及不上父亲一个人的,因此生活更加窘迫。冯有茂赋闲半年,百般谋事,也未如愿,后来只好决定回安徽老家。可盘缠钱就得十多两银子,无奈之下,变卖房舍、家具,好歹凑够了十五两银子。父子洒泪分别。从此之后,冯玉祥的生活又进入另一阶段,从此不再得严父的督导,个人完全独立。前途一生的成败、祸福、进退、荣辱,自己须完全担负道德上的责任了。

军营的生活,颇为枯燥。操练之余,兵士们又没有别的娱乐或教育,而当时军中纪律废弛,所以他们逛街、冶游,否则抽烟、赌博,相聚嬉戏、言不及义。而冯玉祥则不然,自始即表露其努力上进之苦心和大志。他不肯耽于逸乐和嗜好,一有余暇便写字读书。对于武功一项更是勤苦练习。

在当时冯玉祥惟一的希望就是每月能多挣几两银子,好早日接父亲回来团聚。军队中每哨里都有一个喊口令的教习。设置这教习的用意,说来也十分可笑。当时的军队,稍微有了一点新气象,就是开始普及西洋操法,但是军官们多数不学无术,十九都是仗着同乡亲戚的援引而来,其中大部分都不明军事。别的事不必说,连喊操他们也不会。于是由于事实的需要,每哨里要设一个教习,专门代替官长喊操。教习的待遇没有一定,须看所能喊的人数多寡,定其高低。有的能喊三五十或百几十人,有的能喊至千儿八百人不等,普通较士兵的待遇可以高至一倍。当时冯玉祥想不出较好的弄钱办法来,心想当这样的教习也许有点把握,于是每早天还未明即到东大教场学习喊操,放大了喉咙,“立正”,“稍息”,“托枪”,“开步走”,大喊一阵,喊得喉咙干哑了,也总未间断过,甚至在街上独自行走,也傻头傻脑的一边走,一边喊,至惹路人注目惊愕,莫名其妙。他自走自喊,一概不管不理。同伍的兵士,交相讥笑,送他一个绰号,叫作“外国点心”──意思是其好喊洋操,终必为外国人打死。冯玉祥听人这样呼他,则反唇相讥说:“被外国人打死,是为国而死,荣幸之极,胜过你们要做‘中国点心’多哩。”冯玉祥从那时起就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于是还有人管他叫“冯傻子”。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才使得众人对他另眼相看。当时保定军营外树木很多,当地居民往往偷伐作柴火用。军官屡次下令禁止,但无甚效果。一天,冯玉祥手持写着禁令的木牌向居民们宣谕,众人围在他周围议论纷纷,而且出言不逊。冯玉祥于是大声呵斥,其中有几个泼皮无赖,见他只一个人,上前便打。冯玉祥只一声冷笑,然后大显身手,几下就把无赖们打翻在地,其余人等一哄而散。自此,树木遂得保存不少,同营的官弁们对他也开始刮目相看。

就在此时,北方各省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完全是由于********,阶级矛盾发展到了顶点,愚昧无知的人民在忍无可忍之下,郁积在心底的仇恨一下子爆发出来。他们焚教堂,杀洋人,杀教民,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势不可挡。岂不知自己的迷信、愚鲁,为国家,为民族带来了滔天的浩劫。而颟顸的满清当局竟然觉得民气可用,居然让他们去打洋人,可能是打算让他们两败俱伤,好渔翁得利。这帮蠢家伙对国际形势一点也不懂,对自身的实力更是莫名其妙,堂堂数万大军,围攻几百业余军人把守的使馆,尚且久攻不下呢。终于搬起来一块巨石,砸烂了自己的双脚。结果引来了八国联军的疯狂报复,京师沦陷,两宫西狩,人民涂炭。最后还是李鸿章出面议和,赔款竟达四万万五千万,本息合计近十万万!此次失败,把我们残存的一点点民族自信心彻底击垮,以至于近百年之后使崇洋媚外成为一种时尚。但也不是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它使国人对满清政府丧失了仅有的一丝希望,致使辛亥革命能顺利推翻清廷。

一说起这些事情就义愤填膺,差点跑题。

八国联军的洋兵攻到保定,五营练军一哄而散,这期间冯玉祥也是到处躲藏,无家可归。还好不久残余的练军被一部淮军收编,总算有吃饭的地方了。

这一段时间,冯玉祥非常迷茫,虽说当了教习,但是此时的淮军暮气重重,腐败不堪,对于一个刚满二十岁,积极上进的青年来说不啻是一种煎熬。甚至萌生退志。

袁世凯在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早就闻名遐迩,继而又改编为武卫右军,整齐严肃,壁垒一新,大有蓬蓬勃勃的气象。冯玉祥羡慕不已,于是决心投奔,义无反顾。这完全是自己的决定,不成想又一次改变了命运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