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028

第28章 阎锡山与山西

一、辛亥都督

说起晋军在民国战史上的地位来,还真是乏善可陈。比起与它同一时期的各个派系,如国民军(西北军)、奉军、直军等,其规模、战斗力都是最弱的。然而北洋时代的曾经显赫的各军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晋军反而越来越强,直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不能不说,晋军的领导者阎锡山的确有过人之处,其顽强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一度叱咤风云的吴佩孚、冯玉祥、孙传芳等等诸帅。

阎锡山,字百川,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阎家有数十亩良田,还在城里有一家杂货铺,应该还算殷实。阎锡山七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一直念了八年。其父阎书堂为了让儿子能继承家业,在他十五岁时终止了学业,到城里铺子当学徒。阎锡山可能天生就具备经商的头脑,小小年纪就处处表现出精于算计,善于控制成本的优点。

然而买卖也不是那么好做的,阎书堂由于做投机生意不慎破了产,父子二人为了躲债逃到太原。躲债的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恰好此时刚刚成立的山西武备学堂开始招生。学堂是免费的,而且出来能当军官,他们是见识过丘八的威风的,于是,阎锡山与拜把兄弟黄国梁、张瑜一块报名投考,结果都被录取了。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竟然能改变历史。

阎锡山很珍惜这个机会,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成绩也一直相当优秀。1904年(光绪三十年)阎锡山刚从武备学堂毕业,就被选为赴日的公派留学生。

这是阎锡山第一次踏出国门,也是最后一次。在日本耳闻目睹的很多事情令他感到新奇。日本缘何国小而强,中国何以国大而弱?作为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阎锡山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前途非常担心,他很清醒的看穿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各级官吏的颟顸误国,开始思考救国之路。

留学生们一到日本首先进入振武学校学习日语和近代科学知识。1906年秋到日本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入伍一年,1907年方才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1909年毕业归国。在日本的五年留学生活是阎锡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在日本他曾经数次听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深受影响。1905年10月,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开始了革命的探索。

进入士官学校后,阎锡山又加入了同盟会内的军事干部组织“铁血丈夫团”。团员共有二十八人,其中山西籍的有阎锡山、温寿泉、张瑜、乔煦,湖南的有程潜、仇亮,湖北的有孔庚、朱绶光、何成浚、李书城,云南的有唐继尧、罗佩金,江西的有李烈钧,陕西的有张凤翙、张益谦,四川的有尹昌衡,浙江的有黄郛,河南的有杨增蔚,直隶的有何子奇。这些人毕业归国后,大多在新军中任职,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都成为了中坚力量。

1909年4月,阎锡山这一批留学生终于学成返国。

五年的留学生活,收获颇丰,除了现代的军事知识、军事理论之外,最为宝贵的是使他的思想日趋成熟,并从内心接受了革命的观念。

留学生们归国后,各回各省。山西当局对阎锡山他们几位极为重视,立即委以重任,阎锡山担任陆军小学教官,温寿泉、张瑜、姚以价等担任山西陆军督练公所教练官。

阎锡山对教学工作尽心尽力,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以及同僚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山西新军协统姚鸿发的赏识,因此,三个月后即升任陆小监督(校长)。他也主动向姚鸿发靠近,以取得他的信任。阎锡山在处理人际关系,观看风色这一点上具有天生的敏锐感。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他不是坐等机会,而是创造、把握机会,这些都为在今后几十年的“不倒翁式”从政经历打下坚实基础。

1909年底,为鉴定学习成绩,清廷举行了归国留学生的会试。结果阎锡山榜上有名,并被赏与步兵科举人,授予协军校(少尉)军衔。不久黄国梁、阎锡山即被任命为山西新军混成协(后改番号为四十三协)第一(八十五标)、第二标(八十六标)教练官(相当于中校团副)。为他们将来掌握新军的领导权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一时期,阎锡山和同学黄国梁、温寿泉等人为了发动革命、推翻清廷,一门心思要在军界中立足,能控制住新军。阎锡山利用自己善于交际的特长,上下结交,努力钻营,终于在一年后升任第一标统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斗争过程。

与阎锡山交情甚笃的协统姚鸿发升任了山西督练公所总办,对于空缺出来的协统一职他属意与阎锡山,但是阎的资历太浅,于是他告诉阎,如果能拿出五千两银子,他可以通过任兵部侍郎的父亲关系,将协统运动给阎锡山。而且巡抚丁宝铨和咨议局局长梁善济都看好他,也支持他。但是那时的阎锡山是革命青年,还没有升官发财的念头,为了能在基层控制部队,他竟然谢绝了。其实做了协统对革命事业贡献会更大,比如云南蔡锷。

随后谭振德接任协统,旗人齐允接任八十五标统带,丁宝铨的亲信夏学津接任八十六标。这两个人贪污腐化,愚昧无能。新军交给他们将越来越糟。于是阎锡山等利用同盟会掌握的舆论机构《晋阳公报》对两个人的种种劣迹进行揭露,抨击,一度引起巨大反响。又加上随后的几次军事行动中,两个人表现出来的颟顸无知,频频出丑,让人们大失所望,迫于压力,丁巡抚只好将他们撤换,任命阎锡山、黄国梁为八十五、八十六标统带,新军终于为革命党人所掌握。

当时的山西军队分为新旧两部分。陆军部分给山西的任务是练成新式陆军一镇(师),但是直到辛亥革命前夕仅仅编练了一个混成协,辖步兵两标,骑兵、炮兵各一营,工兵、辎重兵各一队(连)。为了便于管理,将骑兵营、工兵队交给步一标代管,炮兵营和辎重兵队交给步二标代管。全协共4000余人,全部驻扎省城太原。旧军就是巡防队,有13个营,4000余人,分驻太原、绥远、大同、代州、平阳(今临汾)等地,其中省城驻有三营。

巡防队官兵多数是本地人,由绿营、团练等改编,思想保守,暮气沉沉。而新军除了在编制、装备上完全按照西方的军制,各级带兵官也都规定必须是军校出身。因而思想激进,富于革命性。

黄、阎担任标统之后,顺势将大批同盟会员安置到部队的各个岗位上。但阎锡山发现他们虽然掌握了领导权,但是部队士兵的主体有八成以上都是外省老营混子,不易管理,对革命也没有太大认识,他担心一旦起事,号令不行,肯定要误事。于是向丁巡抚,及姚鸿发建议真正实行征兵制。二人都很赞同。不到一年,部队中的新兵数目达到八成,而且多数是本省人。都能吃苦耐劳,易于听命。

随着革命的气氛越来越浓厚,阎锡山又提议成立新军模范队,人员由他与黄国梁挑选。名义上作为训练的表率,实际是起义的骨干。

随着征兵制的落实,大量老兵开始退伍,这成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一方面,老兵中有很多革命骨干,都曾做过正目副目,一旦遣散是革命的损失。一方面,这些人都是职业军人,退伍就意味着失业,流散到社会势必引起动荡。于是阎锡山和他的军需官同盟会员南桂馨商议,决定筹集几千两银子,到绥远后套地区购置土地,开设农庄,将这些人安排下来,为革命保留力量。

1911年10月6日正是辛亥年的中秋节,阎锡山特意让南桂馨出面在省城胜得园饭庄宴请退伍老兵及起义骨干80余人,大家在酒酣耳热后,锸血为盟,准备按计划行事。

谁承想就在四天之后,爆发了武昌起义。

10月22日,继湖南之后陕西省成为北方第一个响应的省份。同盟会员、新军标统张凤翙率部起义,很快就光复西安,控制全省。

首义的消息传到太原,为安定军心,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老兵退伍的决定。陕西光复之后,山西当局更加恐慌。新任巡抚陆钟琦对新军极不信任,为防不测,他打算将新军一标调往晋南防堵陕西革命军,一标调往雁北驻防,太原防务以巡防队来接替。而且硬性规定部队必须于10月28日前开拔,否则军法从事。陆钟琦还特意把自己的儿子陆光熙叫来山西联络革命党人。陆光熙与阎锡山等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但是关系一般,他到山西后与阎锡山见面,为的是了解革命党人的意图,是一种缓兵之计。与此同时,为了支援前线的北洋军,山西当局决定将库存的5000枝德国造步枪中的3000枝及大量子弹运往河南。

形势已经到了万分紧迫的时候。山西革命党人黄国梁、阎锡山、赵戴文、温寿泉、南桂馨、乔煦、张瑜等人在黄国梁寓所日夜谋划,提出两项应急方案:一,尊令开拔,在领到子弹后将部队开至韩信岭,伺机返回太原,发动起义。二,绝不离开太原,一俟领到子弹立即发动起义。最后讨论结果,按照第二方案实行。

10月28日下午,黄国梁率领标本部和骑兵营依令从太原出发南下,当晚行至祁县便驻扎下来,等候太原起义的消息,准备随时返回参加。

巡抚陆钟琦信以为真,乃下令给八十五标的第一、第二营发放子弹,并催促他们随后出发。士兵中的革命党人立即按照计划开始行动,首先迅速分发子弹,以免当局变卦;然后通知守备南门的巡防队通知务必于明晨六时之前打开城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推举临时总司令。由于黄国梁率先离开,八十五标中最浮重望的就数二营管带姚以价了。他虽然不是同盟会员,但对革命非常同情与支持,而且做事光明磊落、有胆有识。革命党人几乎是众口一词的推举他为总司令。姚以价真是勇于担当,毫不推辞,义无反顾的接受了大家的推戴。这是造反,弄不好要掉脑袋的活计,没有相当的勇气和革命热情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姚以价深感责任重大,一夜不眠,有条不紊的采取一项一项措施,滴水不漏。首先将本营内不赞成革命的军官立即拘禁起来,免得走漏消息;同时,将通向城里的电话线割断;然后积极同第一营及八十六标联系,采取一致行动。

阎锡山同样是今夜无眠,他召集本标的同盟会员和下级军官中的积极分子商讨起义行动计划。最后决定等八十五标行动起来后,立即随同进城,派出一营首先占领军械库;一个营占领抚台衙门。散会后,出了一点小意外,着实让阎锡山惊出一身冷汗。排长李执中在开完会后刚一出门就被二营管带旗人瑞墉一把拉住,询问开会内容。李执中支支吾吾,好歹搪塞过去,但是他以为事情败露,造反是灭九族的大罪,他一时害怕竟然投井自尽了。等到大家知道消息七手八脚将他打捞上来已经是凌晨二时。阎锡山当机立断将瑞墉囚禁起来。这时他有接到督练公所姚鸿发打来的电话,说是武昌的北洋军已经攻占汉口大智门,不日即将平叛,要他将此消息向部队传达。阎锡山又是一惊。他担心消息传播开来会影响起义计划,于是首先封锁这个消息,又派人到八十五标打听是否得知此项消息。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暂缓行动。然而天快亮的时候,城里枪声大作,他才得知八十五标已经举事。于是立即宣布起义,按计划开始行动。因为有这样一番周折,所以后来有人说阎锡山首鼠两端、见风使舵,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才为了争夺领导权而开始起义。现在看来,孰是孰非有些数不清楚了,但是那时全国的局势还没有明朗,阎锡山参加起义本身就是冒着极大危险,如果没有革命热情,单凭一种投机心态是不会有这样的举动的。

咱们言归正传,29日凌晨4点,姚以价将二营官兵集合起来,人人臂缠白布,群情激昂。随后第一营在督队官(营附)苗文华的率领下也赶来集合。姚以价当场宣布起义,并历数清廷的种种罪恶。最后他说:“我要率大家取拼个你死我活,占领太原城,你们愿不愿意?”众官兵齐声回答:“愿服从大人命令!”

姚以价马上宣读了作战命令:苗文华率第一营攻打太原城内的满族人聚集的新满城,队官崔春正率领两队攻打军装局,其余部队随他一起攻打抚署。同时他还颁布了几项纪律:不服从命令者斩;临阵后退者斩;抢劫财物即****妇女者斩;烧毁教堂及骚扰外国侨民者斩。出发前他还派人通知炮兵营的革命士兵要在第一时间起来响应。

起义部队在城内同志接应下顺利进城,各部按计划分头行动。革命党人杨彭龄率队进攻巡抚衙门,在大街上遇到闻讯赶来的新军协统谭振德。谭厉声呵斥:“你们要造反吗?赶紧回营,既往不咎。”杨彭龄道:“大人知道革命大义吗?如知道就指挥我们前进,否则请退后。”谭振德大怒,上前拦阻,杨彭龄举枪将其射杀。

进攻巡抚衙门十分顺利,革命军砸开大门,卫队四散而逃。众人一拥而入,冲至内院。陆钟琦和儿子陆光熙闻警走出来,要阻止革命军的行动,愤怒的士兵们立即开枪击毙了陆家父子。陆钟琦是辛亥革命中唯一死于战事的封疆大吏。

随后,这一路革命军又占领藩台衙门,军装局,官钱局,然后向省咨议局集中。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新满城。那里驻扎有300旗兵,在生死存亡之际,这些个往日慵懒的八旗子弟拼死抵抗,苗文华率领的第一营新军也是初经战阵,虽然热情很高,但是攻击力一般,双方激烈对抗,各有死伤,一时间呈胶着状态。

这时驻南门外炮兵营、工兵营的士兵得到姚以价派人来传达的起义消息,而且已经听到攻打满城的激烈枪声,于是立即行动,驱逐了阻拦的军官们,将大炮拉出来,整队出发。正当苗文华进攻困难之时,炮兵赶到。他们将炮位安放到城墙上,居高临下,一通猛轰,未及数弹,旗兵便竖白旗投降了。

此时的阎锡山刚刚率队进城。

由于八十六标的士兵有枪无弹,他们只能在外围各个街口执行警戒。阎锡山也躲在一处树林中等待各方面的消息。当得知抚署被攻下,陆氏父子双双毙命后,他即派排长张培梅率队将抚署后门驻扎的巡防马队缴械。后来又得知军械库被攻占,阎锡山才舒了一口气,全军整队到军械库领取子弹,自己立即赶往省咨议局。此时温寿泉率领的陆小学堂学生队已经占领了咨议局。太原全城基本为革命军所控制。

29日中午,山西同盟会召集各界人士到咨议局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光复后的山西大计。会议由咨议局局长、立宪派的梁善济主持。参加会议的有起义军领导人阎锡山、温寿泉、乔煦、姚以价、张瑜、张树帜等,还有学界、警界、军界代表赵戴文、徐一清、姚鸿发等,以及部分咨议局议员。

会议决定成立山西军政府,并推选姚鸿发为都督。但是姚以家属亲眷都在北京为借口,坚辞不就。有人又提议推黄国梁为都督,但是黄不是同盟会员,也不是山西人,而且并未参加起义,至今仍不见人影,多数人都不同意。还有人提出推举姚以价,但他也不是同盟会员,于是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阎锡山。此时,梁善济突然提出要投票选举都督的办法,他在太原很有人望,有跃跃欲试的意思。

阎锡山的心腹军官周玳、张树帜等看出端倪,不等梁善济将选票发完,张树帜拔出手枪跳到台上。他举枪高呼:“大家应该推选阎锡山为大都督,统一的举手!”周玳在台下应声道:“好,大家一起举手!”众人在惊愕中,相顾举手通过。张树帜又提议温寿泉为副都督,也一致通过。阎锡山就这样坐上了都督的位子。

军政府设于省咨议局内,主要成员有:

温寿泉副都督兼军政部长

黄国梁参谋部长

常越军令部长

景定成政事部长r>姚以价东路军总司令

杜上化总参议

决定从即日起采用黄帝纪元年号,4609年,军政府门前悬挂八卦太极图白旗。并发布安民布告,及讨满檄文。

阎锡山这个都督似乎当的有些勉强,但是总比武昌首义的革命者将胜利果实拱手让给黎元洪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