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原来是这样
50070500000006

第6章 成也太后:千古一后冯太后

北魏历史上,出现了两位太后。前一位太后励精图治,推动国家走向了强盛,后一位太后败坏朝政,将国家推向了崩溃与分裂的边缘,可谓是“成也太后,亡也太后”。

第一位太后姓冯,是个汉族女子。一个汉人怎么成了鲜卑人的太后呢?这得从头说起。

冯太后身世坎坷,祖父冯宏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末代皇帝。北燕被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冯宏带着家人跑到高丽,后来在高丽被杀。冯氏家族纷纷逃回中原,投降北魏。北魏为了表示宽容,接纳了这些亡国皇室后裔。其中冯宏的一个女儿还被拓跋焘纳入后宫,封为左昭仪。冯宏的一个儿子冯朗被封为西域郡公,当过秦州和雍州刺史,后来因为某宗案子受到牵连被杀。冯朗留下一个幼女,孤苦无依,姑姑冯昭仪就将她接到宫中,亲自抚育。这个小女孩就是日后的冯太后。

冯昭仪对小侄女倾注了无私的关爱,小女孩在北魏后宫平安地成长,并且耳濡目染了诸多的政治风暴,无形中锻炼了才干。当她从女孩子长成少女的时候,正是北魏宫廷权力纷争白热化的时期。

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太武帝拓跋焘被宦官宗爱杀害。宗爱将弑君的罪行掩盖得很好,开始插手皇权更替,决心扶立便于操作的新皇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已死,拓跋晃之子拓跋浚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拓跋浚当时才12岁。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定以及侍中薛提三人认为主少国疑,新皇帝还是找年纪大的人来做比较好。他们三人属意拓跋焘的第三子秦王拓跋翰,并将拓跋翰叫到宫中,准备登基了。期间,薛提突然变卦了,觉得大家舍弃血统最近的皇孙拓跋浚,改立秦王,会引发动乱。分歧导致了冲刺时刻的犹豫。这一犹豫就被宗爱利用了。宗爱和秦王拓跋翰关系一般,与拓跋焘第五子吴王拓跋余私交很好。他也在同时策划拥立拓跋余为新皇帝。宗爱先又假传皇后诏令,召兰延、和定、薛提三人入内宫杀掉,又将秦王拓跋翰骗入密室杀害,然后拥立拓跋余为新皇帝。

拓跋余暴得皇位,喜出望外之余知恩图报,任命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封冯翊王。没几天,拓跋余就后悔了。因为天下的实权都被宗爱夺走了,自己这个皇帝成了傀儡。于是,拓跋余谋划削夺宗爱权力。宗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又偷偷把拓跋余杀害了。

这一回弑君,宗爱做得不隐蔽,被禁卫军官刘尼知道了。刘尼赶紧告诉了尚书源贺、陆丽等人。几人联手,捉拿宗爱。宗爱就是一个太监,并没有多大实力,哪里是大臣们联手后的对手,很快就成了刀下之鬼。朝臣们重新迎立皇孙拓跋浚为帝,史称文成帝。

文成帝拓跋浚在位十四年,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可以说的。他最大的政策可能就是重新推崇佛法。拓跋浚的爷爷拓跋焘执行了严厉的灭佛令,公开的佛像和佛教势力被摧毁了,但民间信仰依然坚定,继续扩散。拓跋焘末期,官员对灭佛令的执行渐渐松弛。兴安元年(452年)年底,文成帝正式允许各州县建立佛寺,承认和尚剃度出家。拓跋浚本人似乎也信仰佛教,他不仅亲手为高僧剃发,还在僧侣的建议下,选定首都平城西北约三十里的武州山南麓,开凿石窟,窟中雕凿石佛像。这就是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的缘起。

拓跋浚做的第二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在太安二年(456年)立15岁的冯氏为皇后。冯氏之所以能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极可能得到了姑姑冯昭仪的帮助。北魏朝廷选皇后的规定是,先挑选一定数量的候选人,候选人要完成“手铸金人”的考验。“手铸金人”很可能是类似铸造玩偶的手工艺活动,是挑选过程中关键的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如果候选人不能铸造成功,便被淘汰。而冯氏手铸金人一次成功,顺利打败其他竞争者。后人有理由相信,姑姑冯昭仪长期的宫廷生活经历对侄女冯氏的胜出起到了重要作用。

立后的同时,拓跋浚立年仅3岁的拓跋宏为皇太子,当夜依据制度赐太子生母自尽。

早在道武帝时期,北魏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制定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即皇子被立为太子后,其生母要被赐死。道武帝拓跋珪立儿子拓跋嗣为帝,就杀其生母,并且语重心长地对拓跋嗣说:“昔日汉武帝要立太子刘弗陵,杀了他的生母,是不让妇人参与国政,防止外戚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拓跋嗣继位后,虽然怀念生母,但将立子杀母定为“祖宗家法”流传了下来。

冯氏没有生育,这是她的不幸,但她因此免于杀戮的命运。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拓跋浚在平城驾崩。按照北魏风俗要焚烧文成帝生前的衣物用器等,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要到现场哭泣哀悼。正当百官和后宫痛哭的时候,皇后冯氏忽然扑火要自焚。众人赶紧将她拉了出来。此事可见冯氏的刚硬和勇敢。

太子拓跋宏继位,史称献文帝。冯皇后则升格为了冯太后。

事实证明,北魏“子贵母死”的家法并不能防止皇权旁落。拓跋浚死后,冯太后很快就独揽了朝政,事实上掌握了北魏实权。

当时,献文帝拓跋宏年幼,车骑大将军乙浑趁机要揽权。他矫诏杀害大臣,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摆出一副独断专行的样子来。他忘记了,冯太后可是敢往火堆里跳的人。冯太后对乙浑的行为假装不闻不问,暗中调大臣入京,突袭乙浑,将他杀死。接着,冯太后以皇帝年幼、防止奸臣揽权为名,宣布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

这是冯太后第一次临朝主政,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原因是献文帝拓跋宏天资聪明、刚毅果断,几年后又生下了皇子拓跋宏(父子名字同音),冯太后临朝的理由不充分了,于是归政献文帝,由他决断朝事。

冯太后名为太后,其实还不到30岁,加上结束临朝后无事可做,熬不住寂寞,看到大臣李奕风流倜傥,就和他“亲密接触”,成双入对了。朝野议论纷纷。

拓跋宏血气方刚,得知后怒不可遏,完全不能容忍李奕和母亲的不正当关系。巧的是,李奕的弟弟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收受贿赂,被人检举。拓跋宏就抓住这件事情不放,高举反腐大旗,大开连坐之门,诛杀了李奕、李敷全家。冯太后遭到情感和颜面两方面的打击,对拓跋宏心生怨恨。于是,母子失和。

献文帝拓跋宏钟爱黄老之学,对佛经有手不释卷之感,对富贵视为粪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他治理的朝廷处于乱世,后宫又母子失和,不免心烦意乱,竟然萌发了退位归隐的想法。拓跋宏要把皇位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大臣们被皇帝的这个念头给吓坏了,纷纷反对说禅位给皇叔紊乱宗祀,万不可行;如果皇上一定要禅位,也要禅位给皇太子。拓跋宏也不含糊,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5岁的太子拓跋宏。拓跋宏做了太上皇,冯太后则升格为太皇太后。

拓跋宏即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

拓跋宏这个太上皇只有18岁,心中还有大展宏图的念想。他虽然禅位,但依然对朝政有决定性的影响,每天依然像之前一样处理政务,赏罚严明。五年后的一天,23岁的拓跋宏“暴亡”。那是冯太后派人在他酒中下毒。原来拓跋宏禅让之后,和冯太后的关系非但没有好转,还进一步疏远。皇位更替后,孝文帝拓跋宏年幼,冯太后本想再一次揽权,不料拓跋宏把着实权不放,激起了冯太后的杀心。毒死拓跋宏后,冯太后揽权道路上的巨石就被去除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障碍,就只可能是10岁出头的孝文帝拓跋宏了。

对于孙子,冯太后的心态很纠结。一方面,为了大权独揽,冯太后不惜大开杀戒,北魏因为遭冯太后猜忌而被覆灭者十余家。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的家族因为是可能替代冯太后的外戚,而被族诛。孝文帝拓跋宏聪慧过人,对祖母表现得非常顺从。有宦官对冯太后搬弄是非,说拓跋宏的坏话,冯太后盛怒之下痛打了他一顿。拓跋宏默然接受,并不申辩。但是冯太后还是担心他日后对自己不利,想要废掉孝文帝。浓厚的猜忌心让冯太后甚至曾经在寒冬腊月、冰冻刺骨之时,把只穿单衣的拓跋宏关到小屋里,三天没给饭吃。这已经不是废黜拓跋宏的帝位,而是要他的命了。大臣李冲、拓跋丕、穆泰等纷纷劝阻冯太后,她才改变主意。(孝文帝拓跋宏因此对李冲异常尊重,皇帝对王公重臣都直呼其名,但是拓跋宏见到李冲都不呼姓名,而叫他“李中书”。)

另一方面,冯太后一旦消除了废帝的心意,就用心教导拓跋宏,希望孙子能够成为一代圣君。冯太后亲自写了《劝诫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拓跋宏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悉心教导孙子治理天下的原则、方法。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展开了一系列的变革维新,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改革称为“太和改制”(太和是孝文帝的年号),现代人更多地径直称之为“孝文帝改革”。实际上在太和十四年(490年)之前,冯太后才是北魏的实际执政者。她开启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还亲自策划、推行了诸多重要方针政策。因为出身汉族,冯太后启动的改革带有鲜明的汉族特色。

以上这些描述可能让人觉得冯太后是一个多疑猜忌、杀戮心很重的女强人。历史上冯太后也是“多智略,情猜忍,能行大事,生杀刑罚,决之俄顷”。但她还有知人善用、生性俭素、仁慈和善的另一面。

冯太后对没有政治野心的人往往加以笼络,注意培养、选拔贤能之士为己所用。李奕被杀后,冯太后又挑选了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作为新宠。其中他最宠爱王睿、李冲。

王睿本是以天文卜筮为生的江湖中人,长得伟岸英俊。冯太后因事接见王睿后就喜欢上了他,上床欢愉之后立刻破格提拔王睿为给事中。之后,王睿青云直上,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为太原公。王睿内参机密、外预政事,恩宠日隆。但是他不是一个只会献媚的佞臣,而有相当的胆略和才干。太和二年(478年),冯太后、孝文帝率百官、宫人去虎圈赏虎,有只吊晴大老虎偷跑出来,眼看就要冲到御座之前了。帝后左右的卫士和宫人全都被吓跑了,唯独王睿一人挥舞画戟,站在冯太后和孝文帝面前阻挡老虎。老虎最后被吓走了。王睿被升为尚书令,封中山王,在48岁时病逝。

李冲出身高贵,是敦煌公李宝之子,自少就文雅大度、交游广阔,声誉很高。他虽然也因为床笫原因得到提拔,升任中尚令,晋爵陇西公,但他也才干出众,对北魏政治多有贡献。比如影响深远的三长制就是他创造的。

冯太后宠爱王睿、李冲等人,多有赏赐。比如李冲原本家贫,冯太后就暗中将珍宝财物送到李家去,李冲很快成为富室。但冯太后自己日常生活俭素,不好奢华。她吃得十分简单,穿着打扮也很随意。冯太后一改北魏宫廷之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花样繁多的旧制,将食谱减少了十分之八九,平日就在一种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杜绝铺张浪费。她平日穿戴,都是缦缯(没有花纹装饰的丝织品),不用锦绣华丽的装饰。冯太后在朝政上也厉行节约,临朝之初就下令取消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鸟。

但是由于冯太后好佛,北魏因敬佛而花费钱财巨大,投入成百上千的黄金,将金玉珍宝成斗成斗地装嵌在佛堂佛像上。北魏时期的佛像形制恢弘,至今还多有遗物。

在日常琐事上,铁腕的冯太后表现得仁慈和善。一次,冯太后身体不适,要服用中药。负责的厨子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而且粥里竟然还蠕动着一条数寸长的爬虫。冯太后发现后,只是用汤匙轻轻一搅,把虫子挑了出来。一旁的拓跋宏见状,很是恼火,痛骂那厨子,要砍他的脑袋。冯太后却笑着摆摆手,将早已吓得七魂出窍的厨子释放了。对于身边的宦官,冯太后恩威并施,宠信有加,但也不放纵自流。冯太后个性严明、不徇私情。左右宫人有小过错,她就大加鞭挞,少的几十下,多至数百下。可事情过后,冯太后心中不存芥蒂,对受惩罚者待之如初,许多人还更加富贵,“是以人人怀以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冯太后对拓跋宏的控制极严。一直到冯太后死前,拓跋宏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见冯太后的控制程度。拓跋宏生性至孝,事无巨细都先禀明冯太后再做定夺。他长期生活在冯太后的高压下,却养成了正常的心态,既能看到祖母揽权强硬的一面,又没有心生怨恨,而是看到了祖母对国家发展有功的一面。他对祖母推行的诸多改革打心眼里赞同,终身奉行,还进一步深化推进。490年,冯太后病逝,当时49岁。拓跋宏哀痛至极,五天五夜浆水不进,给祖母上谥“文明太皇太后”,历史上因此称冯太后为文明太后。

冯太后生前,将两个亲侄女(哥哥、太师冯熙的女儿)安排嫁给了孙子拓跋宏——似乎有点乱伦。拓跋宏先立妹妹为皇后,封姐姐为昭仪。冯昭仪和冯皇后同父异母,因为母亲出身微贱,所以入宫要晚于其妹,但是长得漂亮妩媚,很受拓跋宏的宠幸。她不满于做昭仪,与妹妹争宠。冯昭仪在拓跋宏面前百般诋毁皇后妹妹,后者毫无还手之力,最后被废为庶人,罚去寺庙做尼姑,后又被赐死。冯昭仪如愿以偿,做了皇后。拓跋宏在祖母死后操心政事、常年征战在外,冯皇后不甘寂寞,竟然与中官高菩萨通奸。一次拓跋宏南征,后方谣传孝文帝在汝南病重,冯皇后公然不避讳地与高菩萨行淫。拓跋宏接到告发后,惊愕异常,返回洛阳将相关人等羁押刑讯。拓跋宏亲自审讯冯皇后,现场只留一个卫士,还用棉絮塞住卫士的双耳,可见他也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当冯皇后自陈淫乱本末后,拓跋宏召唤宗室彭城王、北海王等人,说:“昔是汝嫂,今为路人,但入勿避!”考虑到冯皇后是祖母的侄女,天性孝顺的拓跋宏没有马上明令废掉冯皇后。临终之时,拓跋宏才嘱托两个兄弟赐死冯皇后。冯皇后不肯服毒,两个王爷揪住她把毒药强灌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