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死局盘活启示录:胸有全局当弃则弃4
舍卒保车,“智囊”成“弃子”——汉景帝的“削藩”之局
局之秘籍
“贵粟至今民众舞,削藩何日大夫耘?传言骏马多成害,应识骅骝毁在群。”我们经常会听到“害群之马”这一说法,在历史上,确有许多“害群之马”的事件。在棋局中,人们总比较关注“车”,而经常忽略“卒”;在对弈中,人们宁可舍弃“卒”,也要保住“车”。这就是象棋中的“舍卒保车”的策略,它也常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在现实中,人们总是会专注于整体的利益,而漠视个体的得失,甚至生命。晁错就是一个被牺牲掉的“卒”,他善“谋国”,却不善“谋身”,最终为了国家的安定而丢掉了性命。
人物千秋
汉景帝刘启,字开,谥号“孝景皇帝”,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母亲为窦姬(即窦太后)。他在位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他在位期间西汉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他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晁错,西汉文景时期的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早年曾追随轵县人张恢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学”。学成后,初任太常掌故(负责祭祀的一种属官),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得到太子的赏识,人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他和处于同一时代的贾谊,堪称西汉初年最有头脑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论守边疏》、《论贵粟疏》和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都被誉为“西汉鸿文”。
开局:智囊为帝王分忧的“削藩策”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汉景帝像汉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他即位不久,便将晁错提升为御史大夫,对其信任有加。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的同姓王。到汉景帝时,诸侯的势力都相当强大,他们拥有许多的土地,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有些不受朝廷约束的诸侯,更是骄横,尤其是吴王刘濞。他的封国位于大海之滨,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与皇室的富有程度不相上下。他从来不朝见皇帝,吴国就像是一个独立王国一样。
面临这种情况,御史大夫晁错意识到国家将出现的危机,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央集权的统治,于是他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他对汉景帝说:“高祖分封同姓王,但如今只是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占据了一半的天下。对于那些犯有过错的诸侯王,陛下理应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的都收归朝廷管辖。诸侯王中又以吴王最为危险。早年吴王的世子与陛下下棋,被打死之事,吴王一直怀恨在心,此后便不来朝见,按照律法,早就应该将他治罪。先帝在世时不忍心治他的罪,只是打了他几杖,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他不但不知悔改,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了,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产盐,到处招募亡命之徒,图谋不轨。臣以为,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听了,犹豫地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接着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他们的封地要造反,不削他们的封地将来也会造反。现在削他们的封地,造反早,祸患还比较小;现在不削他们的封地,等将来他们实力雄厚了,再造反,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便决定削减诸侯的封地。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引起极大的震动。景帝象征性地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实施晁错的这一建议,大多数人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外戚窦婴站出来同晁错争论,他们二人从此便结下了仇怨。随后,汉景帝便开始正式实施这一策略。诸侯大多荒淫无度、横行不法,要找几条他们的罪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再简单不过了。没多久,各个诸侯便或多或少失去了一些封地。这样一来,诸侯王们都纷纷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
变局:智囊成了叛乱的借口
晁错的初衷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所采用的方式过于激烈和直接,虽然削藩这个局是由他开的,但他只掌握了开局的第一步而已,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完全是他没有料到的。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特地从家乡赶了过来。他对晁错说:“你已经当上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很高了,为什么还不安分守己,非要管闲事呢?你建议皇上削藩,得罪的可都是诸侯王,他们哪一个不是皇帝的骨肉至亲,你这么做究竟是图什么啊?”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权就会逐渐被削弱,国家也一定无法安定。”
他父亲摇头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是安定了,可我们晁家却得面临灭顶之灾啊!我已经老了,实在不愿意看到全家大祸临头。”晁错听了不以为意,还劝父亲安享晚年,他父亲见他主意已定,回到老家,便服毒自杀了。
朝廷讨论削藩的消息传到吴国,吴王刘濞就策划并发动了叛乱。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王一同起兵叛乱。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首先在广陵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故意弹劾污辱各诸侯王,不以君臣之礼对待刘氏王族,理应要举兵讨伐他”,等等。同月,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宫中,景帝立即在军事上做了部署,以讨伐叛军。但叛乱以诛晁错为名,晁错的处境十分危险。
败局:为安定舍弃了智囊
在这危急时刻,有个名叫袁盎的人,他素来与晁错不和,借此机会求见汉景帝,并对汉景帝献策说:“吴楚所发的书信上说,是晁错擅自挑诸侯的过错,以削减封地,所以才会反叛。他们要求诛杀晁错,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然后就会撤兵。只要杀了晁错,然后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封地,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而让他们退兵了。”
汉景帝听了信以为真,沉默许久后,说:“我们先看看具体情况怎么样,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为了对得起天下百姓,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人呢?”这实际上就是默许了袁盎的主张,准备牺牲晁错以换取七国的退兵。
接着,袁盎又联合了一批大臣联名上书弹劾晁错,说他提出景帝亲征,自己留守长安,是大逆不道,应该腰斩并株连其全家。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求得一时的苟安,只好放弃了晁错这个“卒”,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汉景帝派遣中尉到晁错家,传达命令,要他上朝议事。完全被蒙在鼓里的晁错,穿上朝服,便跟着中尉上了车。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中尉刚读完诏书,后面的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了起来。这个一心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就这样成了一颗弃子,被腰斩了。
悔局:白白牺牲了智囊
汉景帝杀了晁错后,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吴王刘濞已经打了几场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狂妄地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了,为什么还要拜诏书啊?”不仅如此,他还胁迫传诏使者参加叛军,若不答应便要杀了他。使者收到消息,连夜逃出叛军的营地,回到长安。
这时,从前线回来的邓公,向景帝汇报军情。汉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这次他借削藩而发兵,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而已。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再也没有谁敢替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因为担心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会对朝廷产生威胁,所以才建议削藩,目的是要加强中央政府的统治,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事情才刚刚开始,他就被诛杀了。陛下这样做,不仅堵住了朝中众人的进谏,还为各诸侯报了削藩之仇,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啊!”
汉景帝听了邓公的分析,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了。亏得周亚夫擅长用兵,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了起来。这时,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败了。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国也很快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平定叛乱后,汉景帝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从此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内征收租税,不得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被大大削弱了,汉朝的中央政权也因此才得以巩固。
可惜的是,晁错,一个杰出人物,一个一心为国的政治家,在七国叛乱的风口浪尖, “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被当做“卒”舍弃了,而且没有换来真正意义上“保车”的成功。可喜的是,他的削藩事业在他死后,仍然得以延续,最终达到了保卫汉室江山的目的,这样说来他这颗弃子也不算白白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