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16

第16章 用晦如明藏锋若虚的低调韬略(2)

第六章 用晦如明、藏锋若虚的低调韬略 (2)

同样的道理,当人生处于逆境时,如果硬要违背客观规律,非要蛮干硬顶,结果不仅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按照系川英夫的观点,逆境之中最关键的就是顺应所处的环境并暗中积蓄力量。这一点恰好符合“韬光养晦”的道理。

“韬光养晦”,是说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使其外露。作为一个军事谋略,则是指在对敌斗争中,要通过各种欺骗的手段,表面上收敛锋芒,隐蔽实力和企图,解除对敌方所造成的威胁感,麻痹其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图大举。

由此可见,韬光养晦并不是一味地消极等待,而是通过暂时的隐匿,以图日后的崛起。

1966年1月,印度总理夏斯特里突然去世。消息传出,印度政坛各派便摩拳擦掌,试图在角逐新总理职位中过关斩将,一举成功。

当时,处于争夺总理职位的人是国大党最有资历的德赛和代总理南达。

而英迪拉就其政治实力而言,位居下风。英迪拉向她的幕僚们表示了角逐总理职位的雄心。然而,对手十分强大,怎样才能实现愿望呢?经过冷静的分析后,英迪拉决定不过早地投入角逐,韬光养晦,等到政敌们两败俱伤时再予以出击。主意已定,她按兵不动,超然自若,好像无意参加角逐,而暗地里她却在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到来。

形势的发展果然如英迪拉所料。德赛骄横固执,以唯一候选人的身份自居,不愿与人分享权力。德赛的表现大伤人心,尤其伤害了党内辛迪加派的感情。辛迪加派在党内和政府中有较大的势力,并且擅长幕后操纵。辛迪加派对德赛的表现很不满,决定阻止德赛上台,并开始物色新的候选人。

当时的代总理南达也不甘示弱,四处奔走为其升任正式总理摇唇鼓舌,与其政敌斗得你死我活。

各派争斗愈发激烈,互相攻击,各不相让。

在一旁静观的英迪拉由于没有过早地出击,政坛各派以为她无意问津,因而无人向她发难。

在公众心目中,她仍是一个有谦恭风范的政治家。在局势快要明朗的情况下,英迪拉不失时机地开始行动。她凭借大名鼎鼎的尼赫鲁之女的特殊身份,党内各派及社会舆论对她无恶感等有利条件,施展其卓越的政治才华。她说服了辛迪加派和担心专横的德赛上台的人,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接着,她又利用政治手腕把国大党的多数党员笼络在自己的麾下。经过辛迪加派的疏通,国大党执政的10个邦的首席部长表示愿意支持英迪拉。南达见称雄政坛无望便退出了竞选。唯有德赛欲与英迪拉决一死战。德赛对英迪拉大肆攻击和谩骂,意在抓住英迪拉反击时露出的破绽而大做文章。而英迪拉仍然保持谦和的风度,令公众舆论大加赞赏。

结果英迪拉以压倒性的优势当选为印度总理。

英迪拉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处于劣势时善于守拙,深藏不露,静待时机。

当政敌互相倾轧而元气大伤时,她果断出击,大做文章,最终顺利地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

人生在世,要有所为,还要有所不为。如果要无所不为,最终只能是一无所为。暂时的“不为”,是为了长远的“有为”;表面的“不为”,是为了实实在在的“为”。因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人们不能不以暂时的退让谋求长久的进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奇效

古时有“扮猪吃老虎”的计谋,表面上装作怯懦愚钝,暗地里却是“操兵练武”。待到时机有利时,果断出击,将对手彻底打倒。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一万余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至于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当时,赵军主帅陈余手下有一位名叫李左车的谋士,很有战略头脑。他向陈余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建议由他带领奇兵三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余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十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

韩信足智多谋,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的地方扎下营寨。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一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部署已定,东方天际晨曦微露,决战的一天悄然来临了。

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都禁不住窃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今天看来,当时赵军的窃笑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至极?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逼过去。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师追击,倾全力猛攻,企图一举全歼汉军。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拼命,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2000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的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

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汦水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被歼灭,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韩信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无论在战场、官场,还是商海中都屡试不爽,而且往往能够出人意料,收到奇效。当条件不具备时,人要想夺取或保存某种东西,必须暂时交出或放弃它,伪装起自己,以避开他人的锋芒。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奋力出击,获得长久的胜利。

愚若不足,则加以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冲突,或者为了渡过某种危机,或者为了对付某个实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作愚蠢、呆痴,以保全自己,伺机图为。

战国时候的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一起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为了谋求富贵做了魏国的将相,但他深感自己的本领不如孙膑,怕他超过自己,就派人将他召到魏国,施以膑刑,即将他的膝盖骨剔掉,使他从此只能爬行,成了终身残废。

此时,孙膑仍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这一切是同门师弟庞涓所为,反而因受到庞涓的照顾而心生感激。孙膑很过意不去,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庞涓做点什么。

开始庞涓什么也不让他干,后来孙膑再三要求,才说:“兄坐于床间,就把鬼谷先生所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释讲解写出来吧,这也是对后世有益的善事,也可因此使吾兄扬名于万代千秋呢!”

孙膑知道庞涓也想全面学习这十三篇兵法,就高兴地答应了;而且从那天起,他日以继夜地在木简上写起来,日复一日,废寝忘食,以至于人都劳累得变了形。

一个照顾孙膑起居的士兵为孙膑拼命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便对庞涓一贴身卫士讲,是否求庞将军让孙先生休息几天,那个卫士道:“庞将军只等孙膑写完兵书,就要饿死他呢!还会让他休息?”

士兵一听大惊,偷偷把这消息告诉了孙膑。这犹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孙膑全身一下子凉透了!

第二天,正要继续写书的孙膑,当着那个士兵及两个卫士的面,忽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大呕大吐,两眼翻白,四肢乱颤。过了一会儿,他醒了过来,却神志恍惚,无端发怒,瞪着眼睛大骂:“你们为什么要用毒药害我?”骂着推翻了书案桌椅,抓起花费心血好不容易写成的部分兵法扔到火盆里,还把身子扑向火,头发胡子都烧着了。人们慌忙把他救起,他仍神志不清地又哭又骂。那些书简则已化成灰烬,抢救不及。

士兵赶忙向庞涓报告。庞涓急忙跑来,只见孙膑满脸全是吐出之物,脏不忍睹;又趴在地上,忽而磕头求饶,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疯癫样。见庞涓进来,孙膑爬上前,紧揪住他的衣服,连连磕头:“鬼谷子先生救我!鬼谷子先生救我!”

庞涓怀疑孙膑是装疯,就命令把他拽到猪圈里。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泥水中滚爬,直直地瞪着双眼,又哭、又笑……

庞涓又派人在夜晚和四周别无他人时,悄悄送食物给孙膑:“我是庞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实在同情您。请您悄悄吃点东西,别让庞将军知道!”孙膑一把打翻食物,狰狞起面孔,厉声大骂:“你又要毒死我吗?”来人气极,就捡起猪粪、泥块给他。孙膑接过来就往嘴里塞,毫无感觉的样子。于是来人回报庞涓:孙膑真的疯了。

庞涓这时才有些相信,从此任孙膑满身粪水地到处乱爬,有时睡在街上,有时躺在马棚、猪圈里。这时,真正知道孙膑是装疯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