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29

第29章 低调处世的成败细节(2)

第十一章 低调处世的成败细节 (2)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了山上。而这个修道者最初的愿望也不可能实现了,一切都是因为欲望。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连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会变得疲惫不堪。每个人都应学会轻载,更应学会知足常乐,因为心灵之舟载不动太多的重荷。

《菜根谭》中指出:“人生减一分,便超脱一分。”在人生的旅程中,如果什么都减一些,便能摆脱尘事的羁绊。一旦超脱尘世,精神会更空灵。比如,减少实际应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口舌,可以少受责难;减少判断,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减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不去减而一味增加的人,可谓作茧自缚。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均有不得不增加的倾向。其实,只要减某些部分,大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倘若这里也想插一手,那里也要兼顾,就不得不动脑筋,过度地使用智慧,容易产生奸邪欺诈。所以,只要凡事稍微减些,便能回复本来的人性,即“返璞归真”。

《呻吟语》的作者吕新吾曾说过:“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求福。”意即没有不幸的灾祸降临,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天到晚四处钻营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加不幸。

所以,人一定不要为欲望所驱使、所奴役。心灵一旦被欲望侵蚀,就无法超脱红尘,而为欲望所吞灭。只有降低欲望,在现实中追求人生目标,才会活得快乐。

厄运往往始于逞强好胜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自己能够于人流之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当然,人有这种想法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要能将出人头地的欲望用于正途,倒确实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推动人不断地超越自己。然而,若是出头之心太盛,最后演变成逞强好胜的恶习,那么,人际风波将可能层层迭起。因此,低调做人,平和处世便成了化解人际风波的最佳策略。

有一天,吴王登上了猴山。在吴王的身边,跟从着一批士兵,他们手拿弓箭,保护着吴王,同时还要帮助吴王捕捉猎物。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不远处一群猴子在自由地嬉戏着。

这群猴子看见吴王和一大群人来了,非常惊惧,慌忙四散,逃进了荆棘的深处。

这时吴王看到,有一只猴子没有跑,它在一棵大树上从容地翻腾,异常地迅捷灵巧。

它在向吴王尽情展示它的本领。只见它,忽而腾身跃起,双臂抓住高处的树干,在那里用长长的双臂荡了几圈,忽而又飞身跃向一旁,用双脚钩住一个树干,晃来晃去。

猴子这一番表演,确实十分精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过了许久,吴王看出了猴子的意思,它在向他们挑衅,似乎在说,你们人类有什么了不起?猴子我攀爬滚打,样样耍得有模有样,你们又算老几呀?

吴王对手下人说:“看到了吗?这只猴子没将我们放在眼里。现在我要同它比试一番,取我的弓箭来。”

吴王箭上弦,对准了猴子,一箭射去。

不料,这猴子竟然敏捷地一把将射来的箭抓住。猴子手抓着箭,上下乱舞,眼盯着吴王等人,嘴里发出“吱吱”的嘲笑声音,露出不屑一顾的讥讽神态。

吴王大怒,命令左右随从一起拉弓射箭,顿时雨点般的箭射向那猴子。猴子无处可逃,只得紧紧地抱住大树,最后,猴子的身体扎满了利箭,像只刺猬一般。

猴子就这样死去了。

灵猴如果不是想在人面前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或者说灵猴在人面前谦卑一点,它就不会遭受乱箭穿身的厄运。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过于夸耀自己的才华,一般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立身处世之时,还是低调一些为好。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加官晋爵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场面壮观不已。

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六个人,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项是比箭,取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他像一只斗胜的公鸡,昂着头,轻蔑地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郑庄公很看重他。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赢得众人一片喝彩。

这一局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对手,拼命地向前奔跑而去。哪知跑了一半时,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到了车。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剑就来夺车。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为此怀恨在心。

此后,在进攻许国都城时,颍考叔果然不负众望,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颍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颍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但处世锋芒太露的颍考叔却落了个被人陷害的下场。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是说鲜花怒放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即将凋落枝头。

因此,为人处世一定要把握度,无论你有多么傲人的资本,多么出众的才智,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认为自己是救国济民、一呼百应的圣贤君子,别人缺了你就不行,更不要到处争强好胜,非把人逼到“无脸见人”的边缘才肯罢休。要收敛锋芒,平和心态,平平淡淡地处世,这样你才能在人生路上一路走好。

懂得趋利避害,用低调的“厚壳”保护自己

世事变化从来都是风云难测,低调的人懂得趋利避害,用低调的“厚壳”保护自己。

徐达是朱元璋的重要功臣之一,一生率大军东征西讨,所谓“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称得上是汉朝的韩信。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其戎马一生,有勇有谋,用兵持重,为明朝的创建和中国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他也深得朱元璋的宠信。

徐达手握重兵,又在将士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他如果有当皇帝的野心,那么对朱元璋就是一大威胁。

所以朱元璋当时也是两难。不重用徐达无法平定天下,重用徐达又等于太阿倒持,把帝位和自己、家人的性命交到徐达手中,只看他取不取了。

朱元璋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试探徐达真心的办法。

一次徐达出征回来,朱元璋照例下殿迎接,口称大哥,亲热无比。徐达汇报完战事后,朱元璋便留他在宫中闲谈,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大哥功劳盖世,却没有一个像样儿的房子,我以前当吴王时住的府邸现今空着没用,就送给大哥将就住吧。”

徐达一听,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知道自己已到了鬼门关口,忙俯身下拜,苦苦推辞,朱元璋见他态度诚恳,也就不再提了,徐达却是汗透重衣。

过了几天,朱元璋在吴王府邸中设宴,款待自己昔日的布衣兄弟,徐达自然也被请去。酒宴上朱元璋连连劝酒,徐达不敢违命,只好拼命喝,结果不胜酒力,宴席没结束便已醉倒了。

朱元璋便命人把徐达抬到自己以前住过的床上,对众人说:“我已经把这所房子送给徐大哥了,今天不过是代他请大家喝酒,主人已醉,咱们也散了吧。”便率众人离开。

徐达酒醒后才发现自己是在吴王府邸中,而且睡在皇上先前用过的床上,顿时吓得魂飞九天,忙一跃而起,冲出府门。府中的奴仆们不知何故,都出来劝他回去,说皇上已经把府邸赐给大将军了。

徐达哪敢再踏入府门,又不敢擅自回家,怕朱元璋心中生疑,索性和衣睡在街道上。仆人们都苦苦劝他,数九寒冬的睡在街道上非冻死不可,徐达置之不理,夹杂在仆人中的锦衣卫密探忙入宫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不觉露出笑容,命他继续监视。

徐达自知逃过了死劫,虽住街道上,心里却很平静,居然在凛冽寒风中睡着了。

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喜笑出声,对徐达放下心来,认定他没有自立为帝的野心。

徐达天一亮便入宫求见,见到朱元璋后口称死罪,连连叩头谢罪,请求惩罚。朱元璋却哈哈大笑,下令在吴王府邸的对面为徐达造一座府邸,赐名为“大坊”。

除此之外,身为统帅,建立赫赫战功的徐达还能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时,他也不饮不食;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给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重视,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本来可以声色犬马的徐达,平生却无声色酒财之好,“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赐予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农民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其无私欲,持大节类如此”。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之所以能不居功自傲,除其个人良好的修养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功成名就后如何安身立命。

事实上,朱元璋登基后,从1380~1390年,受丞相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功臣、官僚共达三万多人;1393年,有赫赫战功的将领蓝玉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士均被杀,先后牵连被杀的竟有几万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杀者更多达八万之众。

应该说,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实质上是强化其统治的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残酷斗争的结果。

徐达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知道与这样的皇帝在一起,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自己如果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所以,徐达夹起“尾巴”,低调做人,这既是徐达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他保全自己的良策。

三思而行,千万勿贪利而使自己陷于被动

现代社会交际应酬十分频繁,朋友、熟人之间请客送礼如家常便饭。这中间除了友情之外,免不了夹杂个人利害。所以在接受别人厚礼的时候,要三思而行,千万勿贪利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处境之中。

从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鱼,赏鱼、食鱼、钓鱼、爱鱼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