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36

第36章 激活博弈思维,做个解决问题的高手 (2)

第十三章 激活博弈思维,做个解决问题的高手 (2)

“当然。”女士走到台上,拿起气球小心翼翼地捏弄。她想利用橡胶柔软可塑的特点,把气球一点点塞到瓶子里。但这远远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于是她放下手里的气球,说道:“很遗憾,我承认我的想法行不通。”

“还有人要试试吗?”

无人响应。

“那么好吧,我来试一下。”教授说道。他拿起气球,三下两下便解开气球嘴上的绳子,“嗤”的一声,气球变成了一个软耷耷的小袋子。

教授把这个小袋子塞到瓶子里,只留下吹气的口儿在外面,然后用嘴巴衔住,用力吹气。很快,气球鼓起来,胀满在瓶子里,教授再用绳子把气球的嘴儿给扎紧。“瞧,我改变了一下方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教授笑着说。

接着,教授转过身,拿起笔在写字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变”字,说道:“当你遇到一个难题,解决它很困难时,可以改变一下你的方法。”他指着自己的脑袋,“思想的改变,现在你们知道它有多么重要了。这就是我今天要说明的。”

精英们开始交头接耳,一些人脸上露出顽皮的笑意。教授按下双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现在,我们做第二个游戏。”他的目光将众人扫视一遍,指着一个戴眼镜的男子说:“这位先生,你愿意配合我完成这个游戏吗?”

“愿意。”戴眼镜的男子走到台上。

教授说:“现在请你用这只瓶子作出5个动作,什么动作都可以,但不能重复。好,现在请开始。”

男子拿起瓶子,放下瓶子,扳倒瓶子,竖起瓶子,移动瓶子,5个动作瞬间就完成了。教授点点头,说道:“请你再做5个,但不要与刚才做过的重复。”

男子又很轻易地完成了。

“请再做5个。”

等到教授第五次发出同样的指令时,男子已经满头大汗、狼狈不堪。教授第六次说出“请再做5个”时,男子突然大吼一声:“不,我宁愿摔了这瓶子也不要再让它折磨我的神经了。”

精英们笑了,教授也笑了,他面向大家,说道:“你们看到了,变有多难,连续不断地变几乎使这位先生发疯了。可你们比我还清楚商战中变有多么重要。我知道那时你们就是发疯也要选择变,因为不变比发疯还要糟糕,那意味着死亡。”

现在,精英们对这场别开生面的报告品出点味道来了,他们微笑地互相交换着目光。

停了片刻,教授又开口了:“现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他从包里拿出一只新瓶子放到台上,指着那只装着气球的瓶子说:“谁能把它放到这只新瓶子里去?”

精英们看到这只新瓶子并没有原来那个瓶子大,直接装进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这样简单的问题难不住头脑机敏的精英们,一个高个子的中年男人走过去,拿起瓶子用力向地上掷去,瓶子碎了,中年人拾起一块块残片装入新瓶子。

教授点头表示称许,精英们对中年人采取的办法并没有感到意外。

这时教授说:“先生们、女士们,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改变瓶子的状态就能完成,我想你们大家都想到了这个答案,但实际上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一项改变最大的极限是什么。瞧!”教授举起手中的瓶子,说,“就是这样,最大的极限是完全改变旧有状态,彻底打碎它。”

教授看着大家,补充道:“彻底改变需要很大的决心,如果有一点点留恋,就不能够真的打碎。你们知道,打碎了它就是毁了它,再没有什么力量能把它恢复得和从前一模一样。所以当你下决心要打碎某个事物时,应当再一次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不会后悔?”

讲台下面鸦雀无声,精英们琢磨着教授话中的深意。教授收拾好自己的包,说:“感谢在座的诸位,我的报告结束了。”然后便离去了。

有这样一句话:“只在河滩上沉思,永远得不到珍珠。”所以,要想得到珍珠一定要运用方法,而方法总是在变化中产生的。尽管变化也可能蕴藏着一种危机,但没有危机也就没有变化得出的方法。

我们只有在不断变化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引爆自我,作出骄人的成绩。

用吃牛排的方式解决问题

中国有句俗话: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解决问题也如此。我们常常急躁地埋头解决问题,希望尽快摆脱困境。这并没有错,但是若你并没有认真了解这个问题,只是一心想着要快速解决它,就会欲速则不达。

我们常常被一个问题的复杂和棘手吓倒,认为解决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是否尝试过将这个吓倒了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呢?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应美国当地有关团体之邀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但谈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规模惊人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两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两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两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原来,施特劳斯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一百名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两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许多困难乍一看起来像梦一般遥不可及,然而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大问题分解成许多个小问题,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去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效率。

“一次爱一个”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丽莎修女的理念。

特丽莎本是欧洲人,后来由于想“以爱心治疗贫困”,毅然来到贫穷落后的印度。她救助了4.2万多个被遗弃的人,其中不少是很多人不敢接触的麻风病患者。这个数字,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谈到如何能创造这一奇迹时,特丽莎说“一次只爱一个”:

“我从来不觉得这一大群人是我的负担。我看着某个人,一次只爱一个,因为我一次只能喂饱一个人,只能一个、一个、一个……就这样,我从收留一个人开始。

“如果我不收留第一个人,就不会收留4.2万人,这整个工作,只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水滴。但是如果我不把这滴水放进大海,大海就会少了一滴水。

“你也是这样,你的家庭也是一样,只要你肯开始……一滴一滴。”

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特丽莎却做到了。只因为她学会了将问题和压力分解,“一次只爱一个”地去做!

分解问题是博弈思维的一个运用。当我们无法将整块牛排吞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认为我们根本无法吃下那块牛排吗?当然不。我们会用工具,将牛排切成小块,这样便能顺利进食。所以,尝试用吃牛排的方式来对待问题,你会发现那要容易得多。

“上工治未病”是最高明的医道

日本剑道大师冢原卜传有三个儿子,都向他学习剑道。一天,卜传想测试一下三个儿子对剑道掌握的程度,就在自己房门帘上放置了一个小枕头,只要有人进门时稍微碰动门帘,枕头就会正好落在头上。

他先叫大儿子进来。大儿子走近房门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枕头,于是将之取下,进门之后又放回原处。二儿子接着进来,他碰到了门帘,当他看到枕头落下时,便用手抓住,然后又轻轻放回原处。最后,三儿子急匆匆跑进来了。当他发现枕头向他直奔而来时,情急之下,竟然挥剑砍去,在枕头将要落地之时,将其斩为两截。

卜传对大儿子说道:“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剑道。”并给了他一把剑。然后他对二儿子说道:“你还要苦练才行。”最后,他把三儿子狠狠责骂了一通,认为他这样做是他们卜传家族的耻辱。

卜传以什么标准给三个孩子不同的评价呢?其中的一点,就是对问题的觉察能力。大儿子能够以最敏锐的思维觉察到问题,并且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儿子发现问题晚,但当问题发生时,能够妥善地处理;三儿子根本没有发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便采取极端的应急方式进行处理,结果把不应该砍掉的枕头砍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又制造了新的问题。最高明的医生,总是治于未病之时。所以,一个优秀的人,总能在第一时间察觉问题,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对一个员工来说,如果发现公司有不合理的问题,要立刻提出并改正,切不可姑息。对产品同样不要因为是自己做的,有了毛病就秘而不宣,等到消费者发觉时,受损害的就不光你本人,很可能连整个公司的名誉、信用也受到拖累。

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爱立信与诺基亚、摩托罗拉并世称雄于世界移动通信业。但自1998年开始,爱立信在中国的市场销售额一日千里地下滑,最终不但退出了销售三甲,而且还排在了新军三星、飞利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