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06

第6章 低调是在积蓄腾跃向上的力量(1)

第三章 低调是在积蓄腾跃向上的力量 (1)

没有低调的历练,哪来的一飞冲天

毋庸置疑,这个社会上没有哪个人是天生就自甘平庸的,谁都希望自己能“举世瞩目”、“光彩照人”。然而,要想充分展示自我,受人认可,没有足够的资本是不可能“梦想成真”的。人常说“要想人前显贵,须得背后受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背后”和“台下”的低调历练,又哪来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有一家非常有名的中外合资公司,前往求职的人如过江之鲫,但其用人条件极为苛刻,被录用的概率很小。从某名牌高校毕业的小李,非常渴望进入该公司。于是,他给公司总经理寄去一封短笺。很快,他就被录用了,打动该公司老总的不是他的学历,而是他那特别的求职条件——请求随便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无论多苦多累,他只拿做同样工作的其他员工五分之四的薪水,但保证工作做得比别人出色。

进入公司后,他果然干得很出色,公司主动提出给他满薪,他却始终坚持最初的承诺,比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少拿五分之一的薪水。

后来,因受所隶属的集团经营决策失误影响,公司要裁减部分员工,很多员工失业了,他非但没有下岗,反而被提升为部门的经理。这时,他仍主动提出少拿五分之一的薪水,但他工作依然兢兢业业,是公司业绩最突出的部门经理。

后来,公司准备给他升职,并明确表示不让他再少拿一分薪水,还允诺给他相当诱人的奖金。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他没有受宠若惊,反而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辞呈,转而加盟了各方面条件均很一般的另一家公司。

很快,他就凭着自己非凡的经营才干,赢得了新加盟公司上下的一致信赖,被推选为公司总经理,当之无愧地拿到一份远远高于那家合资公司的报酬。

当有人追问他当年为何坚持少拿五分之一的薪水时,他微笑道:“其实我并没有少拿一分的薪水,我只不过是先付了一点儿学费而已,我今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那家公司学到的经验……”

小李通过自降身价来获取经验,当他的“翅膀”足够硬时,他便毫不迟疑地为自己找到了更高、更精彩的人生舞台。

高标必须以低调为基点,这好比弹簧,“压得越低则弹得越高”,只有安于低调、乐于低调,在低调中蓄积势力,才能获取更大的发展。所以,每一位想要展翅高飞的人,只有经过低调的历练,才有日后的一飞冲天。

保持谦虚的状态,人生时刻准备着

低调的人不会骄傲,骄傲的人也做不到低调。

骄傲自满是我们前进中的绊脚石,它就像有色眼镜一样,使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闪光点,自以为是,止步不前。

骄傲自大的人会在自己与外界之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人变得狭隘、自私、目中无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

有一只狐狸喜欢自夸自大,它以为森林中自己最大。

傍晚,它独自出去散步,在路上看见一个映在地上的巨大影子,觉得很奇怪,因为它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大的影子。后来,它知道那是它自己的影子,就非常高兴。它平时就以为自己伟大,很有优越感,只是一直苦于找不到证据证明。

为了证实那影子确实是自己的,它就摇摇头,那个影子的头部也跟着摇动。这证明:影子是自己的,没有错!它就很高兴地跳舞,那影子也跟着它舞动。它继续跳,正得意忘形时,来了一只老虎。狐狸看到老虎也不怕,不理老虎继续跳舞。老虎趁着狐狸跳得得意忘形的时候扑过去,把它咬死了。

有一位哲学家说:“一个人若种植信心,他会收获品德。”那么,一个人若种下骄傲的种子,他必收获众叛亲离的果子,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就像那只自夸自大、自我膨胀的狐狸一样。

人因自谦而成长,因自满而堕落。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又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如果成功之后,只知自我陶醉,迷失于成果之中停滞不前,那就是为自己的成就画下了句号。

富兰克林早就说过:“骄傲是一个人要除掉的恶习。”

成功常在辛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切记,不要尽想出风头。一个人的成绩都是在他谦虚好学、伏下身子扎实肯干的时候取得的,一旦骄气上升,自满自足了,他必然会停止前进的脚步。

傲慢是一把利剑,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傲慢、一意孤行,最终败走麦城。面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自豪、再接再厉,但不能被这些成绩冲昏头脑,以致最后一败涂地。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头脑。颗粒饱满的稻穗总是低着头的,只有空瘪的稻穗才迎风飞舞。

一个人有一点能力,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产生一种满意和喜悦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种“满意”发展为“满足”,“喜悦”变为“狂妄”,那就成问题了。这样,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将不再是通向新胜利的阶梯和起点,而成为继续前进的包袱和绊脚石,那就会酿成悲剧。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拼搏,都想站在成功的巅峰上风光一下。但是成功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放低姿态,不断学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人们都行色匆匆,有许多人就是在回首品味成就的时候被别人超越了。因此,有位成功人士的话很值得借鉴:“成功的路上没有止境,但永远存在险境;没有满足,却永远存在不足;在成功路上立足的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持盈若亏,每天进步一点

一个容器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溢了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便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故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只有空,你才能不断进步。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有一天,一位学者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学者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倒了。”“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南隐意味深长地说。

南隐禅师教导的“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如果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人能及,就必然导致骄矜自傲,什么都装不下,什么都学不进去,就像茶水溢出来一样,再也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了。

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若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趾高气扬,他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福特说:“那些自以为做了很多事的人,便不会再有什么奋斗的决心。有许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成功了。他们努力过、奋斗过,流血牺牲,战胜过不知多少的艰难困苦,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使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现实。当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便经受不住考验了。他们懒怠起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往后慢慢地下滑,最后跌倒了。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被荣誉和奖赏冲昏了头脑,而从此懈怠懒散下去,终至一无所成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洛克菲勒在谈到他早年从事煤油业时,曾这样说道:“在我的事业渐渐有些起色的时候,我每晚把头放在枕上睡觉时,总是这样对自己说:‘现在你有了一点点成就,你一定不要因此自高自大,否则,你就会站不住,就会跌倒的。不要因为你有了一点开始,便俨然以为是一个大商人了。你要当心,要坚持着前进,否则你便会神志不清了。’我觉得我对自己进行这样亲切的谈话,对于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我恐怕我受不了我成功的冲击,便训练自己不要为一些蠢思想所蛊惑,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由此可见,真正的低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事物都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对于来自任何方面的意见,都能听得进去,并加以考虑。这样的人能做到在成绩面前不居功,不重名利;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主动进取。他们的谦虚并不是卑己尊人,而是既自尊,也尊人。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说:“老师的知识那么渊博,为何还能做到学而不厌呢?”爱因斯坦很幽默地解释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个圆的话,圆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所以说圆越大,其周长就越长,他所接触的未知部分就越多。现在,我这个圆比你的圆大,所以,我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自然也比你多,这样的话,我怎么还懈怠得下来呢?”

为了启发人们谦虚、低调处世,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作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比方:“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因此,一个人不管自己有多丰富的知识,取得多大的成绩,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视过高。应心胸宽广,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进而获取更大的业绩。如能这样,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成功者尚且虚怀若谷,持盈若亏,更何况我们这些正为成功而拼搏的人呢?

人生需要“匍匐”的前进姿态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免不了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而有心机的人懂得见机行事、匍匐前行:该出头时就出头,不该出头时就暂时把自己隐藏起来。匍匐,不是受人奴役,而是给自己争取生的机会,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根据祖宗的惯例,康熙满14岁那年举行了亲政大典。可是亲政后的康熙帝,仍然没有实权,鳌拜继续大权独揽。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如何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公开化了。

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一向为鳌拜所妒忌。在一次朝会上,鳌拜对康熙说:“苏克萨哈心怀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抓了起来。请皇上同意将苏克萨哈立即正法。”

此时康熙尽管对鳌拜的做法不满,可自知实力太差,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所以只好隐忍不发。虽然表面上一个要杀,一个不准杀,谁也不肯让步,但实际上还是鳌拜势力更大。

鳌拜一气之下,袖子一挥,扬长而去。满朝文武,人人惶恐,没人敢吱声。鳌拜一回到家,马上传令绞杀苏克萨哈,同时诛杀了他的一家人。

康熙听到苏克萨哈被处死的消息后,气得两眼冒火,决心除掉这个欺君擅权的鳌拜。但是,康熙心里清楚:鳌拜羽翼丰满,并且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亲信党羽遍及朝廷内外;鳌拜本人也身高力大,武艺高强,平时行动总是戒备森严。康熙深知要除掉鳌拜绝非一件易事,弄不好,激起兵变,那么,他这皇帝的位子也就别想再坐了。

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最后定下了剪除鳌拜的计策。

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仿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昨天那场争执。

鳌拜却在心里暗自得意:皇上到底是个小孩,你一厉害,他就软下来了。他哪里知道,这是康熙高明的地方,先忍一步为的是最终的胜利。

没过几天,康熙给鳌拜晋爵位,又加封号,还给鳌拜的儿子加官晋爵,鳌拜心里美滋滋的。

康熙一面故作软弱无能,稳住鳌拜,一面挑选了十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角力摔跤。康熙自己也加入摔跤队伍与小太监们对阵取乐。消息传到宫外,大家认为只不过是小皇帝变着法子闹着玩罢了。鳌拜进宫奏事,见一伙小太监们练习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也认为是小皇帝瞎折腾,闹着好玩。

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机智、沉默忍耐,康熙确实有过人之处。康熙这样才使得自己掌握了主动权,所以从表面上看,朝中大事一切照旧,鳌拜还是那样为所欲为,康熙对鳌拜还是那样信赖,于是鳌拜渐渐放松了戒备。练习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监们,技艺逐渐纯熟,康熙见时机已到,决定向鳌拜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