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5197500000026

第26章 隋朝、唐朝(2)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

二、开放国境。

由于东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国家变得支离破碎。到了隋朝时中国已经几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

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王朝,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风采,唐朝政府还设立流所(和现在的使馆差不多),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三、政治清平。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四、分权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

这种政治运作方式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17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

五、商业发达。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级。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六、外交政策。

在唐太宗时期,对外战争除了征高句丽之战以外,几乎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同时唐王朝也不是一味迷信武力,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外交策略,如和吐蕃及西突厥的和亲,就很好地解决了边境安宁的问题。唐太宗时期的和亲和汉朝前期的和亲最大的不同就是,汉王朝的和亲大多是被迫的,而唐太宗的和亲则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恩赐。

武后: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

武后武则天是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唐”为“周”,定都洛阳。

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丰富,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武则天称帝

公元660年,高宗初患风疾,开始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理朝廷事务的结果符合高宗的旨意。在此期间,出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朝政十分顺利,特别是在隋末唐初屡屡受挫的高丽战场频频告捷,唐朝疆域也得到扩大。

随着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则天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满。公元664年,唐高宗和宰相上官仪商议对策,决定废掉武则天,这件阴谋最后因为武则天反应敏捷、处理得法而流产了。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当年起,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时人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二圣”。

公元666年,武则天参加了泰山封禅,随后还提议高宗给大臣赐爵加价。通过这些举动武则天扩大了政治影响力,收买了人心。公元674年,武则天将唐高宗的皇帝称号改为“天皇”,自己则称“天后”,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此后,她开始扶植外戚,为改朝换代做准备。同时,武则天针对当时的情况向唐高宗提了十二条建议,史称“建言十二事”,这是武则天第一次独立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

公元684年,武后废太子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武后临朝称制,从此武则天开始了真正独断朝纲的时代。同年9月,徐敬业(李 的孙子)在扬州汇聚了十万人马,发动了一场针对武则天的叛乱,武则天派遣三十万大军迅速平定了叛乱;与此同时,武则天诛杀了顾命大臣裴炎等人,基本清除了朝中的反对派。她还设计逼反李唐宗室,借机大开杀戒,扫除称帝的障碍。

为了打击潜在的对武则天不满的人,公元686年开始,武则天开始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武则天还造祥瑞,建明堂,并在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公元688年,武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向称帝试探性地迈出了一步。

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以六十七岁的高龄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后功绩

一、在用人上,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

武则天统治时期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二、在经济上,武则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以保障农时。

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口人数在公元652年为三百八十万户,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增长到六百一十五万户。

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民户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三、在军事上,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

由于武则天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随着统治的稳定又逐渐挽回了颓势。

武则天时期府兵制开始瓦解,武则天根据实际情况在募兵制度方面有所创新,在边疆地区招募“团结兵”(团练)。“团结兵”具有一定雇佣兵的性质,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一定意义。

神龙政变

武则天称帝后,一直没立太子,她将原来的皇帝李旦称为“皇嗣”,“皇嗣”身份近似于太子又不是太子。按照父系社会的传统,中国古代的皇权都是在一家一姓中传递的。这种继承方式让女皇武则天大受困扰:如果让儿子继承帝位,虽然符合传统,且又是一家人,但却跟自己不是一个姓;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跟自己是一个姓了,可又不是一家。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能当上太子,使尽了浑身解数,连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腾得死去活来。经过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且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反周,使得武则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则天最终下定决心重新立已经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为太子。

武则天晚年,宠信男宠,导致朝政混乱,母子、君臣关系紧张。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武后所宠信的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武后时代结束。

唐睿宗:两次登基三让天下

唐睿宗李旦是武则天的幼子,他一生两度登基,三让天下。

两度登基

一、唐睿宗的第一次登基是在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二十二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

二、唐睿宗的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

两次即位相距长达二十七年,在这二十七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谲云诡。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他的故事之所以富有传奇性,不仅是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三让天下

一、让位母亲。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于是,睿宗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而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武后又把睿宗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睿宗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

二、让位皇兄。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

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唐睿宗的退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

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位儿子。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

睿宗在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但是不久,唐睿宗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唐玄宗:前期、后期的两极分化

唐玄宗李隆基,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公元712年,唐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公元713年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

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宫廷政变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手中,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

公元710年,中宗暴死。于是,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然而,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羽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睿宗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李旦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也妄想效法母亲那样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她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铺路。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借助天象,散布流言,言太子不利于君主,将要夺位。她本以为睿宗会对李隆基有所提防,但由于睿宗厌倦了做皇帝的生活,却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然而,朝政大权如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仍由太平公主把持。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公元713年7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大臣。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

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

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