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批评是一种否定,没有人喜欢受到批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对于亲友、恋人、同学、同事的错误和过失,进行必要的批评又是不可避免的。怎样才能使被批评者接受批评,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批评的艺术。批评的艺术表现在语言上要求批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充满暖人肺腑的话语,对错误东西的否定,要通过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恰到好处。
批评无疑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学问,青少年应针对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批评语言艺术与技巧,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而不要直接揭别人的疮疤、戳别人的痛处;要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营造坦诚相见的良好气氛,消除对方的逆反心理,不挫伤对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批评。
1简洁而突出重点
提出批评的时候,要注意简洁中肯,按照“一时一事”的原则。若是再回溯起对方过去的缺失,予以责备,当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了。所以要掌握重点,不要随便提及其他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方法。
2留有余地
在提出批评的时候要给对方留有余地,不要把他指责得一无是处,否则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既然我已经这样了,那就干脆一错到底。”最后反而不如不批评。必要的时候可以多列举对方的一些优点,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你平时努力,表现积极,唯一的缺点就是想问题的时候稍微草率了一点,如果你思考问题再慎重些,就很有前途了。”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他会备受鼓舞,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3注意场合
提出批评,切忌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为提出批评的时候必然涉及他的短处,触动他的伤疤,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被当众揭短时,情面上很容易下不了台,从而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会认为你是在故意让他当众出洋相。
4把握时机
在他人感情冲动的时候不适合提出批评,因为在他冲动的时候,理智起不到半点作用,他也判断不清你的用意。这时提出批评,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火上浇油。
5直接批评法
这种批评一般适用于两种类型的人:一种类型是坦率直爽、性格开朗、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这种人知错就改,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对于这种人,你明确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之所在、性质和危害,他会容易接受。相反,过多地绕圈子,反而会使他纳闷,产生误解,甚至是反感。
另一种类型是自我防卫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都很强的人。他们往往不肯轻易承认错误,出错后常常否认或转嫁错误给他人。对于这种人的错误,你应该给以当场、当时的批评,使其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
6自我批评法
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一谈自己从前做过的类似的错事,一方面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证,让他从这例证中认识到犯错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的批评氛围,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7表扬批评法
批评需要营造适宜的氛围,在冷冰冰的气氛里很难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如果在批评之前先表示对对方某一长处的赞赏,肯定对方的价值,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那么就能够营造出较好的气氛:一方面削弱批评本身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使被批评者不致产生逆反心理。
8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有时,在批评中引入幽默,这样的语言表达效果将会更佳。
有一天,一个默默无名的学者来看苏东坡,带着一本诗册,希望听到苏东坡的意见。他朗读着自己的诗作,音调抑扬顿挫,露出洋洋得意的神态。
“大人觉得鄙作如何?”他问道。
“可得十分。”苏东坡答道。
对方面露喜色。
苏东坡又说:“诗有三分,吟有七分。”
苏东坡以幽默的话语婉转地批评其作品的低劣,使听者有回味反省的余地。
9委婉批评法
有时候,碍于所处的场合或评价对象的面子,批评者虽然胸怀块垒,不吐不快,但却不便以过于直露的方式进行表白。这时候,批评者可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把自己的表白作为个人感受的抒发,而将批评之意蕴在貌似平和的话语中,既不破坏气氛,又能够使被批评者有所领会。
10建议批评法
美国资深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在写她的名著《欧文·扬传》的时候,曾和一位与扬先生共事三年的人谈话。这位先生宣称,他从没听到过欧文·扬批评、指使别人——他只是建议,不是命令。譬如,欧文·扬不会说“做这个,做那个”或“别做这个,别做那个”。他会说:“你可以考虑这样”或“你觉得那有用吗?”他常常在口授一封信之后,说:“你觉得这样如何?”在看过助手写的信之后,他会说:“也许这么写比较好些。”他不教助手做什么,而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在错误中学习。
可见,这种方法容易让一个人改正错误,可以保持个人的尊严。这种方法容易赢得合作,而不是不满或反感。
11渐进式批评法
渐进式批评就是逐渐输出批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批评。这样可以使被批评者对批评逐渐适应,逐步接受,不至于一下子“谈崩”,或因受批评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1949年9月,陈毅作为上海市市长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由于住房紧张,他主动从豪华的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傅作义将军,自己住进了陈旧的小平房。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这在部队里引起很多议论,说:“像这样大的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了,凭什么又腾房子,又送汽车?”陈毅听到后,在一次会议上批评这些同志说:
“同志们,我的老兄老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北京饭店,照样上班,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很大伤亡!让傅先生住了北京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觉到共产党是真心交朋友的。”
他越说越冒火,用手敲着桌子说:
“我把北京饭店让给你住,再送你十辆小汽车,你能起义两个军?怎么不吭声呢?”
他的火气出完了,又心平气和地说:
“我们是共产党员嘛,要有太平洋那样的胸怀和气量呐,不要一副周瑜的小肚肠!依我看,你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还是那句老话,团结的朋友越多越有希望!”
在这段批评中,陈毅先是摆出事实,让战士们了解傅作义将军所作的贡献,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接下来细讲道理,对这样的渐进式批评,大家听后,不但没有怒气,反倒觉得一身轻松。
学会有效反击
留心避免和人争吵,可是争端已起,就该让对方知道你是不可轻侮的。
——莎士比亚
生活中,青少年朋友难免遇到他人恶意讥讽、中伤、攻击,沉默、忍耐固然不行,学会有效地反击也不失为一种有力之举。
1根据对方对事实的忽略,列举铁的事实,驳倒诡辩
“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
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反击这一谬论时,就列举了众所周知的事实:“英国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 500万,不算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1/3,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其海外驻军多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
言之确凿、雄辩有力,足以论证一个国家是否对外扩张和这个国家的人口多少并无必然联系。面对某种诡辩,只要列举出其结论相反的事实例证,其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2借题发挥
在论战中,当我方受到攻击时,可以不直接从正面答辩,而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还击,从而改变论战的局势。这种对策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能否借为己用,取决于论辩者的论战经验和思辨能力。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苏,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对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对尼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
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松难堪。谁知尼克松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臭的东西有的是,猪粪就是!”
因为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所以,尼克松借题发挥,歪打正着,赫鲁晓夫的脸腾地就红了。
3先顺着对方再反击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武器与人》首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应观众的要求来到台前谢幕。这时,有一个人在楼座里高喊:“这部戏简直糟透了!”
对于这种失礼的话,萧伯纳没有怒气冲冲,他微笑着对那个人鞠躬,彬彬有礼地说道:“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他耸了耸肩,又指着正在热烈喝彩的观众说道:“但是,我们俩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
观众中爆发出更为热烈的掌声。
萧伯纳面对失礼的话,情绪平和、举止文雅、语言机智。他先顺着对方的话,同意其看法,然后,话锋一转,利用现场气氛,指出就算本人同意你的看法,也改变不了事实。巧妙地回击了对方又不失水准。
4装聋作哑,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可以避开对手的进攻,面对挑衅,除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时也需“绵里藏针”,以守为攻。这时候,不妨来个装聋作哑,一则避其锋芒,二则以有礼对无礼,在心理上争取主动。
一次,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忽然有个故意捣乱的人高叫起来:“狗屎!垃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保证演说成功,威尔逊镇静地报以一笑,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样,威尔逊以机警的“曲解”使讥讽者哑口无言,竞选演说得以顺利进行。
5巧用修辞反击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演讲会结束后,与对他怀有敌意的发问者展开了争论。发问者说: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马雅可夫斯基答道:“请您过1 000年再来,那时我们再谈吧。”
问者又说:“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诗人回答:“那么,您不洗脸,就认为自己是干净的吗?”
问者又说:“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诗人答道:“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
这段对话不时引起人们阵阵掌声和笑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影射、讽喻、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自己的反驳充满了幽默感。诗人逐一反驳了对方的观点,给唇枪舌剑的争辩添上了诙谐的情调。
6以牙还牙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是个瘦子,有一次他与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狭路相逢。
商人:“看到你,人们就会认为美国发生了饥荒。”
作家:“是的。看到你,人们就会明白发生饥荒的原因。”
马克·吐温在蒙受讥讽时,靠的是“礼貌反击”,不失风度却十分有力地回敬了对方。可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一种应变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