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少批评论断。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下再告诉杂志编辑的真正缺点。
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位也都保住了面子。也正是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与喜欢老王,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一位名人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说:“你要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会增加一个朋友;你每驳一次面子,就可能失去一个朋友。”面子是人们一种表面上的荣耀感,一种自尊心的满足,面子就是尊严。人们对面子有一种本能的保护反应,对于伤害自己面子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敌意,对于维护自己面子的人有一种本能的好感。
人都有失误之时,及时地给他一个台阶,大家皆大欢喜,他也必定对你心存感激。相反,如果你当仁不让,让对方下不了台,他也许会恨你一辈子。
古人云: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没有必要为了不起眼的小事伤了彼此的和气。
有一位年轻的律师,他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过程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年轻律师是对的,法官错了,律师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法官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律师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大法官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高明一些呢?
生活中,青少年朋友怎样才能做到给别人面子呢?
1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场合给朋友捧场。
2遇到要分输赢的场合,手下留情,不必赢得太多,“得饶人处且饶人”。
3真诚地赞美别人。
4讲究批评人的方式,给人留住面子。永远不要在公众场合或当着第三者的面批评别人。同时在批评的时候,最好肯定一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5不揭人之短,不笑人之丑。
作一回换位思考
穿别人的鞋,才知道痛在哪里。
——谚语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友。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遭到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管仲三次打仗三次逃走,鲍叔牙说他不是胆怯而是因为家有老母无人照顾;最后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兵败被杀,别的臣子都自杀殉主了,管仲却宁可躲进囚笼受辱,鲍叔牙说他不是无耻贪生而是忍辱负重以成就宏图大志。
像鲍叔牙这般将心比心、善用换位思考,实属难得。无怪乎管仲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是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怀,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有关怀、了解的心情。
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更谈不上奉献爱心。青少年朋友应增加了解,增进理解,少点误解,多点谅解,多一点友善,多一份爱心。
与人相处时,充分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学会替别人考虑,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恋人常因为吃苹果发生争吵。女孩怕果皮上沾了农药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男孩则认为果皮有营养,削掉太可惜。
有一次,这对恋人争吵时被一位老人赶上了。老人了解实际情况后,对那位女孩说:“你朋友这么多年都吃未削皮的苹果,身体还很健康,你担心什么?”接着又对那位男孩说:“你朋友不吃皮,你嫌她浪费,那你就把她削的果皮拿去吃了,不就没事了!”
老人接着说:“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不同成长过程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会有所不同。因此,你们不要勉强对方来认同自己的习惯,同时你们也要体谅和适应对方的习惯。”
听了这几句话,这对恋人恍然大悟。
人与人要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相互体谅和适应,每个人都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为了让别人听清楚你的声音,不妨提高说话的声调,为了不让对方伤到,递给他剪刀的时候可以把把手那一边冲向他,当对方总是脾气暴躁对人苛刻的时候,想一想是不是他最近工作压力太大……
别人之所以和你观点不同,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个隐藏着的原因,你就拥有了解释他行为或者个性的钥匙。试试看,真诚地使自己置身于别人的处境里:“我要是处在他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反应?”
理解别人,并能够从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为别人着想,重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人眼中看到的不同的世界,这样做的青少年才能真正做到虚怀若谷,避免由于偏颇造成失败。
有争执时退一步
退一步海阔天空。
——谚语
生活中,青少年朋友与人发生争执时,要懂得后退一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无道理。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广笑府》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倔强,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串着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让,也坚决不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做父亲的不由得焦急起来,便出门去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又大怒:你算老几,竟敢在我父子面前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我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
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一个位置,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
故事很可笑,它告诉我们:懂得退步,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就因为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争执,两位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友情曾自此以后中断了17年。
1878年,托尔斯泰在经历了长期的内疚和不安后,主动写信给屠格涅夫表示道歉。他写道:“近日想起我同您的关系,我又惊又喜。我对您没有任何敌意,谢谢上帝,但愿您也是这样。我知道您是善良的,请您原谅我的一切!”
屠格涅夫立即回信说:“收到您的信,我深受感动。我对您没有任何敌对情感,假如说过去有过,那么早已消除——只剩下了对您的怀念。”
一场积聚多年的冰雪终于化解了。不过,此后不久,另一件事又差点使他们的关系再次陷入危机。幸运的是,吃一堑长一智,他们这次都知道如何避开了。
这一年,在托尔斯泰的盛情邀请下,屠格涅夫到勃纳庄园做客。有一天,托尔斯泰请客人一起去打猎。屠格涅夫瞄准一只山鸡,“砰”地开了一枪。
“打死了吗?”托尔斯泰在原地喊道。
“打中了!您快让猎狗去捡。”屠格涅夫高兴地回答。
猎狗跑过去之后很快便回来了,但却一无所获。“说不定只是受了伤。”托尔斯泰说,“猎狗不可能找不到。”
“不对!我看得清清楚楚,‘啪’的一声掉下去,肯定死了。”屠格涅夫坚持说。
他们虽然没有吵架,但山鸡失踪无疑给两个人带来了不快之感,仿佛二人之中有一个说了假话。可是,这一次他们都意识到不应再争执下去,便把话题转向别处,尽量在愉快的消遣中打发时光。
当天晚上,托尔斯泰悄悄地吩咐儿子再去仔细搜索。事情终于弄清楚了:山鸡的确被屠格涅夫一枪打中了,不过正好卡在了一枝树杈上面。
当孩子把猎物带回来时,两位老朋友简直开心得像孩童一般,相视大笑。
可见,人与人出现矛盾时,正确的做法应是“求大同,存小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互谅互让的态度而不是用争辩的方法去处理。
有争执时,让步是一种修养,让步是一种虚拟的退却。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尤其是在与人讨论、交谈时,对于别人的见解,我们不应轻易否定,即使其见解与你相左。如果能够做到理解别人、体贴别人,那么就能少一分盲目。
要善于发现别人见解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多角度地看问题,就会发现固守自己的思维定式,有时显得多么的无知和可笑。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别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怒不可遏。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觉,也许错误在你这一边,你的观点不一定都与事实相符。
在人际交往中,让步是一种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它不是懦弱、失去人格的表现,而是一种修养。
让步其实只是暂时的、虚拟的退却,为进一尺,有时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
主动让“道”是一种宽容,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
曾有一位青年与长辈发生争执,结果不欢而散。后来,他说:
“真希望这件事情从未发生过。假如我稍微有点警觉性,觉察到他对这个话题多么敏感,很可能就会婉转地说:‘我们看法不同,那也没什么。’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不愉快。”
凡有争论,双方几乎都各有言之成理的论点,因此,如果你显然无法令对方改变心意,对方也显然无法说服你,就应该立刻罢手。切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以免造成无法补救的伤害。
想避免出现僵局,一种有效的办法是说句“我们两人都是对的”,然后再转向比较安全的话题。
欢迎不同的意见。
控制你的脾气。
先听为上。给对方机会,不要急着抗拒、防护或争辩。
寻找同意之处。
有错了,就主动承认,并道歉。